珞珈人物 | “5G青年”薛龙建:科学研究要不断突破、超越、做NO.1
38岁的薛龙建,是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曾在德国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他,毕业后回到祖国开始了仿生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
仿生学是什么
薛龙建说,“仿生”这个概念并没有听上去那么“不明觉厉”,它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1
回国的动力:家国情怀
薛龙建2000年进入武汉大学化学基地班,在国内读完了本科、硕士、博士,2009年,他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后,一待就是近6年。
薛龙建表示,毕业前有人劝他不必回国,也有不少人问过他为何回国,但他每次都说:“从出国的那一刻起,我从来就没想过要留在国外。”
在他看来,首先,中国人讲究孝道,国内还有自己的父母;其次是使命感的驱使。
图丨留学时期的薛龙建
薛龙建讲了一个小故事。刚到德国没多久,有一个国际友人拿了一个相机,指着上面的“made in china”问他是不是很自豪?他说“自豪有一点,但更多的是压力和责任感”,因为那个相机只有镜头盖是中国造的,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其他国家手里。
薛龙建说:“我相信,每个人在看到这些差距时,都会有一种源于民族感的渴望和冲动。”
2
自创新词定义仿生学
回国五年,薛龙建和团队突破结构黏附材料的“卡脖子”仿生设计瓶颈,实现仿生结构黏附材料的黏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和多表面适应性的多重增强以及智能调控,研发了一系列“内秀”式微纳复合新黏附材料以及两套表面微观力学测试设备,为基础科研及产业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研究成果将让“飞檐走壁”不再只是科幻,在国防军事、健康医疗和生产生活等领域将有广泛应用,目前已经有了初步进展,未来还会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图丨薛龙建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薛龙建说:“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突破、超越,就是要去做NO.1”。甚至,他基于自己五年的研究,自创了一个英文单词:bioinspiratics(受生物启发的学科),他想以此更好地定义仿生学。
3
做5G时代的“5G”青年
回首自己20年的求学、科研路,薛龙建对自己正在求学的学子寄予厚望。他说,首先一定要树立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5G”人才
Gpa
Global
Group
Goleman
Guojia
图丨薛龙建提出的“5G”人才标准
为此,他提出5G时代的“5G”标准:
Gpa:学业成绩、专业技能;
Global:外语能力、全球化视野;
Group: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Goleman:情商之父,要具备基本的情商和交际能力;
Guojia:心中要有国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国家。
“5G青年”薛龙建
让“飞檐走壁”不再只是科幻
自创英文单词定义仿生学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