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者与母语者的动词配价发展规律一样吗?
中小学语文课上老师常常会让我们赏析名言名句,句中所含的动词往往是分析的重点之一。大家还记得“僧敲月下门”“帘卷西风”“悠然见南山”中“敲”“卷”“见”的妙用吗?小编真的是感叹诗人们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心里就只有一个词,“妙”!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我直接好家伙!先贤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动词的重要地位,使用好动词能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和闪现的动感。
欧洲学者同样有一句话能够体现动词的重要作用:“动词,如同在黑暗中开启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一片天地”。泰尼埃(Tesnière)曾把动词比作太阳系里的太阳
泰尼埃不仅仅善于比喻,他还是现代配价理论的奠基人,而动词正是配价理论的核心。“价”这一概念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借自化学中的概念“化合价”。应用于语言学中,“价”是指动词与其他句子成分组合的一种能力。我们可以把动词看成为一个“钩子”,在真实语境中,根据动词所能勾住的体词数量,可以把动词分为零价动词、一价动词、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其实这也是泰尼埃的比喻,他也是位语言运用大师
在传统配价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基于计量视角提出了广义配价理论。该理论认为,动词具有和其他词结合形成更大语言单位的潜在能力,动词配价分析涉及到的应该不仅仅是其论元,还应该包括其所有的补足语和说明语。一个动词的广义配价就体现为通过依存关系与其他词结合的能力,其潜在的配价通过依存关系得以在具体句子中实现,可以说依存关系是动词配价实现的结果。
动词和名词是儿童最先习得的词类成分。有研究表明,在英语等语言中,名词是儿童最初词汇中最主要的种类,动词是第二大词类。但是,汉语儿童在3岁以前却习得了大量动词,仅表现出微弱的“名词优势”。然而,不管是印欧语系语言还是汉语,学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在儿童早期句法发展中,动词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它搭起了句子的基本框架。李辉、刘海涛(2019)对汉语儿童早期动词配价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语言中动词作为支配词与从属词所形成的依存关系的比率和种类逐渐增加,动词作为支配词的结合力不断增强。也就是说,随着儿童认知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动词所能支配的句法结构越来越多了。
此刻,我们不由得想到洛克的“白板说”。洛克认为人类心灵的原始状态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来从经验中获得的。儿童在习得母语时大脑中不会有其他语言对其干扰,但是成年的二语者呢?成年二语者已经具备了系统的母语知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类型之间的差异会影响中介语的发展,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母语迁移现象。那么,二语者很可能会呈现出与儿童母语者不同的习得规律。具体会是什么规律呢?存在差异的同时,汉语动词配价发展是否也存在共通规律呢?发表于《语言文字应用》2021年第1期的《基于句法标注语料库的汉语中介语动词配价发展计量研究》一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项研究计算了不同汉语水平学习者的语言产出中,动词作为支配词时的依存关系比率(即动词作为支配词时所支配的某依存关系频数与动词频数的比值),得到了下面汉语二语者的数据表,并与汉语儿童母语者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诶呦,数据有点意思哦!)。
研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二语者和儿童母语者的动词配价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在依存关系种类上,二语习得者在学习汉语的初始阶段就能与目的语接近,到2年级时就与目的语一致了,并且在之后的学习时间里(2~4年级)一直保持稳定,说明二语学习者动词的支配能力习得全面并趋于稳定。
与汉语儿童母语者相比,二语者动词支配的依存关系种类发展更快、更为丰富。在依存关系总比率上,二语者也高于汉语儿童。经相关分析发现,整个发展过程中,汉语二语者的依存关系比率总和随汉语水平的提升而显著升高,从1年级(G1)的262.38%上升到4年级(4年级)的320.21%,但是12~42个月的汉语儿童仅从100.1%上升到236.1%。不管是在初始阶段还是习得的最终阶段,汉语二语者都高于汉语儿童母语者。
就依存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二语者呈阶梯式发展:G1~G2阶段发展缓慢,G2~G3阶段发展迅速,G3~G4阶段发展速度又有所减缓。这与汉语儿童习得母语整体呈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又有很大的不同。
在认知复杂度较高的依存关系比率方面,二语学习者均高于汉语儿童。例如状语、复句关系、时态附加语等说明语,在说明语总体比率数值上二语者为139.03%,但汉语儿童仅有87.7%。但是,汉语儿童的主语、宾语、状语等主要依存关系比率变化幅度大于汉语二语者。例如,汉语儿童的主语增长幅度接近50%,状语增长幅度为20%左右。
这些规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认为,与儿童习得母语不同,成年二语学习者拥有成熟的母语系统和认知系统,母语经验会对其二语习得过程产生影响,学习者原有的母语知识对其习得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语言类型上看,英语与汉语同为SVO型语言,两种语言有很多共性。从微观上看,汉语和英语语义内容基本相同的动词具有相似的主要支配能力,例如“见面”与“meet”、“等待”和“wait”都主要支配主语、宾语和状语等。这种相似起到了正迁移的作用。因此,成年英语母语二语者习得汉语动词配价的特点与汉族儿童习得母语不同。
在发现不同规律的同时,该研究也发现了二语者与汉语儿童存在一些相同规律。例如,二语者与汉语儿童在各自最高水平上,动词支配补足语的比率与支配说明语的比率差值较大,但是汉语成人母语者(目的语)的差异较小。又如,在重点补足语上,二语者和汉语儿童使用动词支配宾语的比率始终高于动词支配主语的比率,也就是空主语多于空宾语,都存在不对称的现象。
虽然二者存在相同的规律,但是作者认为各自的成因并不相同。汉语儿童由于早期语言加工能力和记忆能力有限,为了减轻加工负担,常常会省掉主语或宾语。二语者存在空主语多于空宾语是因为受母语主语突出特点影响从而产生了负迁移。虽然二语者与汉语儿童整体上支配补足语与支配说明语比率都不均衡,但是前者更多是受到母语的影响,后者则更多受制于认知水平。
小编觉得这些发现好神奇啊!不同的规律背后是相同的成因,而相同的规律背后却是不同的原因。作者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得到这些结论的,详细的情况请通过“阅读原文”下载全文吧!明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错误、依存距离与二语水平的关系研究》这篇论文。欢迎持续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