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银旅行之南洞庭湖湿地

2017-07-01 民银旅行 民银旅行

山在张家界,水在南洞庭。



洞庭湖

唐|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泛波南洞庭湖上,只见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湖外有湖、湖内有岛、船影点点、苇草青青、鸥鹭翔集。春夏秋冬景色各异,一日之中气象万千,一派水乡泽国风光,如诗如画。前人描述的“洞庭秋月”“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暮雪”都是南洞庭的真实写照。


南洞庭湖为典型湿地景观,几乎拥有淡水型湿地所具有的各种生态类型。南洞庭湖水体是中亚热带地区水生生物资源繁衍发展的良好场所,生物物种种类繁多,勘称生物物种基因库。有植物863种,其中水生和湿生高等植物500多种,广泛分布于洲滩的苇荻群落,面积达73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荡。鱼类114种中,有中华鲟、白鲟、银鱼、鳗鲡等珍稀名贵鱼类。辽阔的洲滩是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已发现的鸟类有258种之多,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就有白鹳等7种。



八百里洞庭美如画,何不来益阳做那画中人呢。


益阳是洞庭湖畔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雪峰山下的一块夺目翡翠。它有资水的秀美,桃花江的灵气,雪峰山的坚毅,洞庭湖的胸怀。益阳依水而建,依水而生。在这里,既能慨叹南洞庭的烟波浩渺,又能感受皇家湖的生态养殖。

 

坐拥南洞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域面积。接纳三湘四水、吞吐万里长江,拥有6个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区位优势独特,文化底蕴深厚。



在湖南着力打造的“三色旅游”中,红色归韶山,绿色为张家界,洞庭湖当属蓝色。这片蓝,不仅指湖面颜色,更是指文化含义。余光中曾将汨罗江称为“蓝墨水的上游”,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更有着数不清的诗歌传说。


古老的洞庭湖畔,曾有炎黄尧舜留过足迹,娥皇女英洒下热泪,屈原吟唱《离骚》《九歌》,老庄领悟道法自然;俊逸的李白,发出“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的感慨;沉郁的刘禹锡,亦表达“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礼赞……


千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在湖面回响,凝结成一曲悠长嘹亮的船歌。



乘坐私人游轮赏一路江景直抵浩渺南洞庭,开启洞庭湖水上心旷神怡之旅。沿途游览凌云塔、撂刀口、镇江塔、洞庭神树、明朗山等名胜古迹。去芦苇荡的古战场畅想古时的铁马金戈之气概。



第一站  凌云塔

  


凌云塔,耸立在千秋浃水上,水退洲上立,水涨湖中浮。远看,艳阳映照的湖面,波光闪闪,凌云闪闪,凌云塔像一朵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在碧水之上,在笑迎游客。近看,塔身突起,直插蓝天,塔曩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之中,秀丽的湖光水色,让人爽心悦目。


第二层北门则刻有“挺出一支挥翰墨,联登七级会风云”的对联,描绘出了宝塔雄伟壮丽的气势。从二层到七层,每层有窗户两扇和东南西北四门,窗格图案多样,窗花格调清新,每层有左右旋梯相通,供游人登高远眺。立在塔顶向外眺望,洞庭风光尽展眼前,片片绿色的芦苇荡,条条游动的机动船,头顶飘的白云,一湖闪金的波光,真叫人心旷神怡,超凡脱俗。

 

第二站  洞庭神树

 


沅江市琼湖街道莲花岛村有一个面积1000余亩的湖洲岛,叫莲花坳。岛上的肖公庙旁,屹立着一株树龄160年的乌桕,树高12.8米,胸径1.16米。在一代代渔民眼里,肖公庙和庙旁的乌桕,是洞庭行船捕捞的平安守护神。


莲花坳位于南洞庭中部,相传曾有夏、郑、张三姓商人贩货至此过夜。黎明时分,忽见湖洲间红光闪烁,如同湖上日出,湖水中长出一支高达丈余、扮桶大小的莲花,认定这里是风水宝地,于是筹资修堤,在此安家落户。这个人工修筑的湖洲岛土地肥沃,鱼资源丰富,湖光水色,宛若仙境。距该岛2.5公里的天然岛屿撂刀口,相传是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么落难后弃刀之所。


莲花坳肖公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一度香火旺盛,方圆数百里,信士云集。后来庙宇毁于战乱,如今已重建,但规模比以前小。乌桕生长之地应为古庙内,现在周边还可看到古砖。据传,曾有莽撞年轻人在岛上折砍乌桕树枝后狂泻三日,四处寻医问药不见好转,让家人上岛焚香祭拜后病愈。类似灵异现象多有发生,故当地人视乌桕为“洞庭神树”。


第三站  明朗山



该岛以优美的风景,美妙的传说而闻名远近,两山对峙,苍翠宛若仙境,水遮雾掩,胜似海市蜃楼。因民间传说张果老为保洞庭百姓,担山塞流,因闻鸡叫,恐漏天机,使将最后一担土倾于湖中,形成两山。

 


芦苇活动区是整个景区的核心,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或陆上芦苇空间,形成一个个迷宫,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追寻野趣泛舟其间,鸟儿婉啼,凉风习习,苇香扑鼻,野趣横生。农家园是芦苇活动区的一个亮点,水车、牛车、风车、高竖桅杆的农船和船坊尽现农家生活的乐趣。

 


第四站  出湖捕鱼


拉网捕鱼作为洞庭湖渔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作为出湖捕捞作业,渔民先将几十米米长的大鱼网驾船放入湖,等一定时间之后,再把它拉上来。



每年的秋季,有经验的老渔民们根据当天湖里“流水”情况,在发现有“鱼情”的湖面,装满网具的渔船驶离到离岸两三公里的湖面上,将几十米长的渔网撒入湖中,使渔网在湖面围成一个大的半圆形。渔船再把渔网的两头绳索送回岸边,两头相距近百米,拉大网时渔民分成两组,各执渔网一端的绳索,慢慢的往上拉并向中间靠拢,最后在大伙齐心协力的劳动后,完成整个收网捕鱼的作业。渔汛时节,每网能收获几百斤到上千斤鱼虾,所得收获参与者人人有份。


第五站  益阳老城



如今,真正看得见的益阳古城,恐怕也只剩建新里社区永清街(今天的资江西路最西端一段)沿线区域了。这一块临街房屋虽然门面有所修整,但仍有部分晚清、民国时期建筑保留至今。特别是永清后街边自东而西三条仅存的古巷——魏公庙巷、玉陵坡巷和灯笼巷,石基青砖,拱券撑墙,麻石铺地。沧桑静谧,深邃幽远。


专家认为,这种“拱券撑墙”风格的明清古巷为全国独有,是了解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技术、设计理念、民情风俗和益阳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被文艺家、摄影家、画家等称为中国江南小巷的绝版、江南最美小巷。


第六站  游竹海



桃花江竹海,是个天然的大氧吧,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富含离子和负离子,大气环境质量得天独厚,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修身养性、休闲度假,疗养避署的最佳选择和去处。


从南北山门入园,既可乘车 65 24116 65 15791 0 0 2831 0 0:00:08 0:00:05 0:00:03 3144山而上,也可沿路漫步而行,沿途全是绿色竹荫、天然氧吧,游人沿途可观竹赏景,春上观雨后春笋,夏日享竹林清凉.游人至山顶,登上竹海红楼,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万亩竹林, 喜沐春风,山山楠竹翠,坡坡泛绿波,竹荫涛声声,百鸟和鸣。面对此情此景,谁都会置身仙境,忘却名利,使灵魂脱俗,思想升华。所以,无数名人雅士,游览湖南都爱光临桃花江竹海。



桃江人爱竹、珍竹、迷竹。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以竹吟诗作赋,故建此亭。吟竹亭坐落在火焰山关山腰上,登高望远,观竹吟诗,别有一番风味。相传清朝诗人郑板桥曾来此欣然吟诗一首:“衙齐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此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桃江竹海一年四季皆为景:大地回春之时,竹鞭萌动,一夜春雨过,竹笋到处生;夏日里,“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不管风吹日晒,一身常绿;秋雨过后,竹子越发青翠,清香醉人;寒冬季节,“琼节高吹宿风林,风流交我立忘归”。


连绵竹海,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竹产业已成为桃江县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达8亿元。南竹浑身是宝,当地百姓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游客仍陶醉在竹海中,一碗碗热腾腾的“五道茶”已经上桌。


“五道茶”是热情好客的桃江人特有的待客形式,取桃花江水泡凉茶,清爽甘甜;嫩绿茶叶第二泡,热气腾腾;芝麻、茶叶、花生等擂碎而成的擂茶,香甜可口;荔枝、桂圆、土鸡蛋和甜酒混煮的甜酒茶,甜甜蜜蜜;“荷包蛋”与面条搭配成最后一道面蛋茶,寓意平平安安。

与文化大家

走一段文旅之路

与民银旅行

开启一段心灵旅程


 民银旅行 携手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