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时节话感恩

朱应开 朱子微言 2022-06-09

点击上方蓝字“朱子微言”一起阅读


      “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明是春季的一个节气。它不是某一天,而是一段时间,所以又叫清明时节。清明之前是春分,之后是谷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生长之时。



      据查,关于“清明”的最早文字记载出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今天,清明节是一个凝聚着多元文化的节日,至少有着六重含义。

        一为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地球绕日,运行不息,清明节时,气清景明,万机勃发。

        二为农事,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过了清明,开始农忙。

       三为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相传纪念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清明禁火,或为拜火的遗风。后逐渐清明与寒食合为一节。

        四为踏青,桃花盛开之时,民众外出踏青郊游。因此,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五为民俗,清明射柳,是一种寓军事于娱乐的节日活动。辽南京、金中都,从朝廷到庶民,仕女云集,风气极盛,表现了习俗的民族性。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城民众,还荡秋千,嬉戏为乐。

         六为扫墓



       有人说,清明是知恩图报,催护新生的日子。


      近年来,老百姓也愈加重视清明节,因为它是怀念,是感恩,更是教育。我非常赞成父母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祭奠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其他故去的亲人。在这一天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是人生父母养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我们的民族,没有我们的文明。


        ”在这一天告诉孩子们:“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要用一颗孝心,尊敬、孝顺和赡养长辈。让活着的人生活得更好,更开心;让逝去的灵魂得以慰藉。


        在这一天告诉孩子们:作为炎黄子孙,要保持一颗人之为人的民族心、中国心和孝顺之心。


       清明“感恩”的来历,有个历史故事。《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公子重耳,早年患难,四处流亡,备受屈辱,历尽磨难。贤士介子推同他患难与共。重耳在没有饭吃时,“饥而从野人乞食”。传说重耳一日饿晕,介子推“割股充饥”,就是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他吃。重耳流亡十九年,六十二岁,回到晋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在封赏旧臣时,介子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不求功禄,未受封赏,晋文公是忘了封赏介子推,还是另有考虑呢?史无记载,不得而知。后介子推隐遁绵上(今山西介休县南的绵山)。后人编出介子推遗留给晋文公“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的血诗。为牢记斯人“不受富贵,志在清明”的气节,晋文公将寒食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这一天,人们祭扫祖坟,感念深恩。



       在我国,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都有清明扫墓的习俗。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先祖、先贤、先烈的感恩与崇敬之情。


     《孝经》里说:“夫孝,始于事亲。”为什么要事亲呢?道理很简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对子女有生养、教育、慈爱之恩,所以对待父母——生要孝养,病要孝侍,死要孝葬,清明时节要孝祭。古人很重视孝,认为“五刑三千,不孝为大”。清明时节扫墓即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的体现。“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可以让后人获得面向未知与未来的勇气与力量。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清明的意义更在于沐浴心灵,凝聚亲情,培育家风,传承文化。


       清明应该是一个感恩的季节。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的传承。在大家看重仪式感的今天,扫墓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对后代子孙的教育也举足轻重。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清明,父母们可以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聊聊我国的孝文化……


        人们在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像只对那些逝去了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漠视了。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身边的人,感恩那些关心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



       清明节到了,在这样的时节里,让我们一起:


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祖先传承生命

感恩父母无私养育

感恩老师悉心教导

      感恩同学真诚陪伴……


近期推荐阅读:

【假日须知】2018清明节假期安全事项

技能提升|如何准备辅导员面试之案例分析

毕业,你必须了解的事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