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阅读的意义
击上方蓝字“朱子微言”关注我~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萧抡谓
1616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两位文学巨星陨落的日子。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
“没时间读书”“没有读书习惯”“不会读书”等问题困扰着许多现代人。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低头族”越来越多,但阅读的内容,阅读的质量却不容乐观,碎片化、浅阅读为众多年轻人所喜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突然喜欢用微信打卡我们的读书过程、背单词进度,每天看着自己的读书分享被人频频点赞,仿佛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殊不知,在碎片化、浅阅读状态下,你对单词的记忆,永远只停留在第一页的“Abandon”,我们的“阅读”的书籍,永远只看完了第一节,这种“游戏化”“碎片化”的浅阅读,就像温水煮青蛙,正在一步步破坏我们的阅读习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大量的微信体文章。这些美的文字把一个个人生哲理包裹的美不可言,然后,出现在来我们的朋友圈、手机屏幕上。微信体的标题有很明显的特点,比如《你的XX暴露了你的品位》、《远离XX的人》等等。很多观点正着说,反着说都可以,这些文章不需要我们思考,就可以让你感觉如梦方醒,醍醐灌顶。这些文章,有事实,有依据,有论述,却唯独不需要思考,他们替你写好了素材,写好了结论。在一度的被迷惑之后,有一天,人们终于它发现哪里不对,才意识到要停止阅读这些微信毒鸡汤。
殊不知,这些微信体毒鸡汤,正在一步步毁掉我们的阅读思维。
周国平说:“真正的阅读必须要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当你的灵魂被唤醒时,你的阅读才真正开始。”
英国作家毛姆说:“读书是一种享受。”享受的前提条件是我们掌握了有效的读书方法。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写出了五柳先生读书的方法与境界。法国学者巴斯卡三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将一无所获。”读书有方法,早在1940年,美国教育家莫提默·J. 艾德勒就写出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今天,这本书已经成为人们走进阅读之门的经典书籍。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读书是一个从容不迫、自我求取和满足的过程,好比江海浸泡,油膏滋润,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心中的困难和疑惑才会冰雪消融。所以,我们读书不能求急、求快,要在遵循循序渐进中领悟知识的奥妙,这样才能有所获。
在信息爆炸、电子信息泛滥的时代,读书、求知、思辨应该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也许有人会说:“我读过很多书,但读完后,大部分都忘了,阅读的意义是什么?”试问:“当你还是个孩子时,吃了很多食物,食物又可曾被你记得?但它们都已经长成了你的筋骨和血肉。”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我们看了什么,而在于它使我们变得更好。就如我们吃下的食物,让我们变得更强壮一样,它给予我们营养,已经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
毕淑敏在《淑女即书女》中写道:“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也就是说,书读多了,一个人的格局就会变得更大,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就会不一样,这种价值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的一生。
“所有阅读,都是借他人的酒杯,浇灌自己心中的块垒。”在一次次阅读中,我们能能更清楚地看见一个又一个自己。在阅读中,我们的生命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洗礼。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地审视自己,剖析自己,寻找自己。
阅读,让生命朝向的意义变得愈加清晰。
我始终深信:生命里没有一本书会白读,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在改变着生命的朝向,而每一本书都在为灵魂掌灯,引向明亮的那方。
近期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