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朱应开 朱子微言 2022-06-09

点击上方蓝字“朱子微言”关注我~


为什么你听说过很多道理,也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分析了一下大概有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01  听说的道理并不准确

常有人对你说:“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而大多数人,只知道这条道理的前半段,后半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

     02  听说的道理你理解错了

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每句话在不同的情境里产生的意思又是不一样的。

   03  听说的道理不适合你

别人讲的道理对于个人来说,只能借鉴参考,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自己。

《射雕英雄传》中有一段讲到周伯通的左右互搏之术,聪明伶俐的黄蓉没有学会,反倒是呆头呆脑的郭靖最终得受真传。

不适合自己的道理,听再多也是无用。

04 听说的道理很有用,但你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没有行动,那些听说过的道理,也只能是听说过的道理而已。

05   你行动了,但是你没有坚持

知道某个道理,明白某件事情很重要,却始终没有去做,这是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许多人在学习上、工作中养成了拖延症,很多事情,不到最后一刻好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似的。但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先把作业做完,才能出去玩,可我们这些成年人却做不到这一点,有些讽刺。不是我们不知道这个道理,而是我们知道却不去做。不去做的原因许多人总结为一个字——懒。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或者做了没坚持下去。这就是“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在日常聊天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这个道理我懂啊!

但是,挂在嘴边的道理,大多都不是真的懂

17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曾经说过:“人们通常对于自己发现的道理,比由别人发现的更加深信不疑。”因此,深刻认识某个道理,必须从我们的实际行动中去体会,去领悟。认识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必须从感官层面出发,在大脑里扎根,就像树干发出新芽,才能真正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中。

当人们说自己“知道”“懂得”某个道理的时候,我想至少有三层意思:

第一,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对于这个道理仅仅只是记住了内容,在聊天的时候或许可以拿出来炫耀,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亦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

第二,对某些道理有了自己的些许思考和质疑,却并没有将其真正结合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亲身实践,对遇到的问题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当我们看到别人总结的经验时,才能更好的批判吸收,化为己用。

一个简单的“懂”字,深度不同,收获不同。所以《道德经》里如是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深度理解的区别在于我们付出多少代价去换来那个“懂”的感觉。轻松的懂,代价少,路径短,忘得快,有误差;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悟道,时间长,见效慢,印象深刻,可以内化成自身的本领。

知而不行,是为不知。理解了而不去做,就是没有真正理解。道理不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是用来指引自己行为的。知道就要做到,否则就不是真的知道。

王阳明这样阐述“行知合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反观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却将行知分作两件事去做了,他们往往认为必先“知”,才能有“行”,没能真正明白知行合一这个道理。更有些人,只停留在“知”的层面,饱读诗书,道德思想意识都很好,却始终迈不出“行”的脚步。

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 。
行而不知,可以致知,不理解,但去做了,就可以理解。不想付出实际行动,只想在心灵上获得更大的领悟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结果就只能是知行不能合一,懂的不少却做不到。而这个“懂”往往也只是头脑层面的自以为懂了,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傲慢境地。

知易行难,“做”才是成长的最佳路径,知行合一,方能成就完满人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联系即删除
若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近期推荐阅读:

做事是一个人成长最快捷的方式

2017-2019,是个什么梗?

金一南:做有心人,干困难事,立大格局

没见过世面的爸妈

别让“想太多”毁了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