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2021年第8期目录、摘要

目录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 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
    / 蔡礼强(1)
  • “领导力”的理论溯源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理论观察
    / 柴宝勇  李梓琳(11)
  • 组织领导力:中国共产党治理成就的制度逻辑
    / 贠杰(20)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创新治理及其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完善视角
    / 蔡跃洲(30)

应用经济学

  • 我国消费倾向的基本特征、发展态势与提升策略
    / 陈昌盛  等(46)
  • 产业跃升、金融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
    / 洪正  张琳  肖锐(58)
  • 中国特色全国碳市场设计理论与实践
    / 张希良  张达  余润心(80)
  • 能源转型的规律、驱动机制与中国路径
    / 范英  衣博文(95)
  •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
    / 邬彩霞(105)

公共管理

  • 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
    / 刘培林  等(117)
  • 志愿常态化:对“个体—环境”交互机制的探索
    / 罗婧(128)

工商管理

  • 国企员工组织政治知觉下的行为选择——基于中国政治文化—人情社会内洽情境的整合性解释
    / 瞿皎姣  赵宜萱  赵曙明(143)
  • 海外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合法性动态获取研究——以“一带一路”海外园区领军企业为例
    / 陈衍泰  等(161)
  • 增值税的税收中性、企业投资和企业价值——基于“留抵退税”改革的研究
    / 吴怡俐  吕长江  倪晨凯(180)

管理科学与工程

  • 拨云见日——揭示中国盾构机技术赶超的艰辛与辉煌
    / 欧阳桃花  曾德麟(194)
  • 物联网环境下环卫组织变革研究——以深圳智慧环卫建设为例
    / 段妍婷  等(207)

摘要

01

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

作者:

蔡礼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应以组织视角为基础,综合运用领导者等多维视角进行研究。中国共产党主要有4类领导力行为主体,拥有一个覆盖党内所有主体、影响所有领域的领导力体系,在其领导的众多领域中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力。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行为主体、领导力体系类型以及领导力作用领域3个不同维度进行区分,构建一个综合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分析框架,有助于厘清中国共产党各领域、各类型领导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有助于拓展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理论视角、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并打破西方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既要运用新视角打开新途径、构建新平台,也要注意避免影响研究成效的3种不良倾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领导力  领导力体系  领导力分析框架

02

“领导力”的理论溯源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理论观察

作者:

柴宝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李梓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领导力”的相关研究与理论主要以社会心理学为理论支撑,将其引入其他领域,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研究范式进行调整。跨文化语境下,“领导力”概念的应用也需进行本土化调整。在中国的领导力研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天然占据特殊地位。然而想要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真正成为一个具有解释力的概念,还需要将政治实践中“党的领导”与“党的领导力”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史基础、资源禀赋与党的结构特点3个维度对“党的领导力”的来源进行梳理,锚定“党的领导力”的内涵。只有以规范的政治学学科范式解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才能将领导力概念政治学化、将党的领导力概念规范化、将党的领导力研究实践化,真正使这一概念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关键词:领导力  本土化  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

03

组织领导力:中国共产党治理成就的制度逻辑

作者:

贠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摘要: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依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高效的组织领导力是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通过构建组织领导力的理论框架,本文探讨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历史性成就背后的制度性逻辑,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的思想力、决策力、人事力、执行力和监督力等五大要素的结构功能分析,提出卓越的组织领导力是一个政党最应具备的能力,也是中国共产党治理成就的内在动因和制度逻辑,由此得出“组织常在、制度常在,但高效的组织领导力不常在”的实践总结。本文从新视角揭示了中国发展成就背后的政党制度优势,对深化党的建设内在规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组织学分析途径。

关键词:组织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  治理成就  制度逻辑

0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创新治理及其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完善视角

作者:

蔡跃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在辨析科技创新治理相关概念基础上,从历史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创新治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现实需要的演进历程,剖析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困难挑战,并就数字经济时代构建完善数据驱动的新型举国体制提出设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路线和优良传统,确定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构建和完善相应的科技体制,并较好地实现了不同时期的科技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初步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十四五”时期,科技事业和创新发展有了更高目标,创新活动“乌卡特征”则使科技创新治理面临“市场政府双失灵”挑战。深化科技创新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协调错综复杂交互关系、提高治理效能、实现多主体协同的有效途径。新型举国体制是未来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时代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应致力于将共产党领导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体制、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数字技术及数据要素三方面优势进行整合,特别要做好数据交互机制、数据汇集平台等基础性工作,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降低信息不对称提供支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科技创新治理  数字化转型  新型举国体制  数据驱动

05

我国消费倾向的基本特征、发展态势与提升策略

作者:

陈昌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许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兰宗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李承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消费倾向走势是判断我国未来消费增长潜力的重要依据。我国宏观消费倾向偏低,微观消费倾向与国际差距并不大。投资率变动对我国宏观消费倾向造成较大干扰,微观消费倾向更能反映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真实情况。国际上宏观和微观消费倾向均呈现U型发展规律,当前我国宏观消费倾向已开始上升,微观消费倾向还处于降中趋缓的阶段。疫情短期影响下全球主要经济体消费倾向均大幅下降,我国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但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倾向下降值得关注。综合判断,我国消费倾向水平和态势符合经济发展阶段。促消费的政策重点当务之急是巩固疫情防控,根本之策是保持必要增速、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持续之路是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和支持自主生育。

关键词:消费倾向  国际比较  双循环  宏微观差异  发展态势

06

产业跃升、金融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

作者:

洪正(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张琳(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肖锐(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摘要:在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发现了国企在产业跃升中的先导作用,并据此构建了一个包含国有部门与信贷摩擦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证明了在金融市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国有体制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基本逻辑是:产业的不断跃升需要大量进入成本和更多资本投入,这会导致企业面临跃升阶段早期亏损而后期盈余的跨期预算约束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普遍不完善,所以民企很难在短期内克服信贷约束完成产业自然跃升,而国有企业则可以通过国有银行有效动员储蓄和分配资本绕开跨期预算约束,推动产业跃升进程,实现赶超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一效应会逐渐被国有部门对增长的阻碍效应所抵消,导致经济最终落入较低的均衡。在现实中国企过度跃升与延迟退出、跃升不确定性以及国有银行严重的代理问题都可能会加速这一进程。减少后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内生了赶超中的金融结构,即为了克服国有银行体制缺陷,通过发展民营银行减少其代理成本,以及引入资本市场硬化其跨期预算软约束,分别产生了与相应增长阶段匹配的均衡银行业所有制结构和银行与资本市场比例。本文的结论对于重新认识国企作用、当前国企改革定位以及金融系统变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  产业跃升  金融结构

07

中国特色全国碳市场设计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希良(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张达(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余润心(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摘要:中国的全国碳市场建设,一方面要遵循碳市场的基本原理和充分借鉴国际实践经验,但更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发展之路。在初始阶段,中国的全国碳市场总体上是一个基于强度的碳市场,而不是一个基于总量的碳市场,实质上是一个多行业的可交易绩效标准(Tradeable Performance Standards),兼具碳税和补贴两种政策激励效果。全国碳市场的总量是一个和覆盖行业实际产出量相关联的灵活总量,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总量。碳市场管控的企业碳排放量不仅包括现场产生的直接碳排放量,也包括企业消费电力和热力引起的间接碳排放量。“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建设力争实现对8个重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全覆盖,按“严控增量”的原则,设定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和确定行业碳排放基准,积极发挥全国碳市场建设在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中的作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参与程度和覆盖企业数量,按“稳中有降”的原则,设定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和确定行业碳排放基准,逐步扩大配额有偿分配比例,进一步提高全国碳市场在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碳市场  碳交易  系统设计  碳减排  碳税

08

能源转型的规律、驱动机制与中国路径

作者:

范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衣博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转型变革。尽管各国由于转型核心动机和能源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转型路径,但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却是相似的。在分析各国能源转型规律和机制的基础上,本文就我国能源转型的现实挑战和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分析了“碳中和”目标引导下的能源转型新趋势,剖析了转型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外部性定价障碍,并从市场驱动、政策驱动、创新驱动、行为驱动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我国持续推动能源转型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形成能源转型的中国路径。

关键词:能源转型  驱动机制  政策  路径  碳中和

09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

作者:

邬彩霞(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摘要:近年来,低碳经济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定义。本文从能源流和资源流两个方面明确低碳发展的实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完善了低碳经济理论。同时,本文基于理论研究,构建低碳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度模型及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19年中国低碳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在采取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和高质量增长。进一步地,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低碳、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扩展了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流  资源流  协同发展

10

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

作者:

刘培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钱滔(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黄先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董雪兵(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的实质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全体人民共创日益发达、领先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共享日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围绕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积累人力资本和参与共创共建的机会、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为主要思路,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富裕程度为主要入手点,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实施若干重大战略,健全政策体系,营造共同富裕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加以测度和引领,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持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缩小人群、地区和城乡差距。

关键词: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  中等收入群体  城乡差距  区域差距

11

志愿常态化:对“个体—环境”交互机制的探索

作者:

罗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摘要:志愿服务发展既依托于国家推动下的制度化建设,也需要广大社会成员对其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主动而持续的参与,即走向常态化。围绕此,本文着力对志愿常态化的内涵和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在常态化过程理论的启发下重新定位了志愿常态化。志愿常态化是志愿者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行动和认知判断志愿服务各方面的元素是否自洽的过程,即个体与环境在交互中对一致性的持续塑造。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结果的引导,本文对志愿者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纳了“个体—环境”交互的四重机制,即情境关联、成员嵌入、圈子连带和能力适应。这四重机制的交互方式和时机不同、方向多维,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志愿常态化中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建构。志愿常态化需要合理地激发和释放志愿者的主体性,引导其在“求同”的意图下建构志愿体系。

关键词:志愿常态化  个体—环境  交互机制  随机森林模型

12

国企员工组织政治知觉下的行为选择——基于中国政治文化—人情社会内洽情境的整合性解释

作者:

瞿皎姣(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京大学商学院)

赵宜萱(南京大学商学院)

赵曙明(南京大学商学院)

摘要:根植中国政治文化—人情社会内洽情境,立足国有企业,基于功能主义和交互主义的行为解释传统,整合印象管理、社会分析、特质激活理论,以印象管理动机为中介、自我监控为调节,考察了组织政治知觉与工作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印象管理动机对不同维度组织政治知觉—工作行为关系起着不同中介作用,自我监控对不同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也不尽相同,揭示出组织政治的双刃剑效应机理及情境特性。研究结果不仅为组织政治知觉与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还为国企管理变革、中国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启示。最后总结了研究设计和理论建构上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组织政治知觉  印象管理动机  中国情境  社会分析理论  特质激活理论

13

海外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合法性动态获取研究——以“一带一路”海外园区领军企业为例

作者:

陈衍泰(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厉婧(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嘉兴学院商学院)

程聪(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

戎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摘要:本研究聚焦“从新兴经济体到新兴经济体(EM-EM)”情境下海外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合法性动态获取问题。通过对中国国家级海外园区——泰中罗勇工业园的领军型企业进行纵向单案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了一个“EM-EM”过程中海外创新生态系统领军企业组织合法性聚焦、企业能力转化以及合法性阈值跨越三者之间的整合性框架。研究发现,“EM-EM”情境下海外创新生态系统的多合法性阈值随着合法性聚焦点在内部、伙伴间和外部之间不断切换而产生影响;为跨越多个合法性阈值,实现领军企业在东道国合法性水平的显著提升,其国际动态能力由国际利用能力向国际探索能力跃进,并在不断的交互影响中呈现出“低阶—中阶—高阶”的能力演化路径。本研究解析了多合法性阈值的动态跨越过程机制,拓展了有关创新生态系统、组织合法性以及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同时也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海外创新生态系统  合法性阈值跨越  国际动态能力  合法性聚焦  海外园区领军企业

14

增值税的税收中性、企业投资和企业价值

——基于“留抵退税”改革的研究

作者:

吴怡俐(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吕长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倪晨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畅通的返还链条是增值税发挥税收中性特点的重要前提。本文以财税〔2018〕70号文为准自然实验,研究“留抵退税”改革如何影响企业价值。研究发现,与控制组企业相比,试点企业在政策颁布期间获得0.5%~1.1%的超额回报率;同时,预期形成更高留抵税额(待抵扣增值税额更高、资本支出更高、资本支出的波动性更高)的试点企业,其在政策颁布时的市场反应更为正面,说明改革显著提升了试点企业的价值。机制分析表明,面临更好投资机会的试点企业和收到更多税费返还的试点企业在改革后增加了投资,说明试点企业的价值提升源于改革促进了企业投资机会的实现。总体而言,“留抵退税”改革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了企业价值。本文的研究结论提供了全行业放开“留抵退税”的政策效果预估,为后续的增值税税制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增值税  留抵退税  企业税负  税制改革  税收中性

15

拨云见日——揭示中国盾构机技术赶超的艰辛与辉煌

作者:

欧阳桃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曾德麟(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盾构机如神舟飞船、高铁一样被公认为世界级领跑产品、国之重器,然而这一世界级现象却没得到国内管理学界应有的重视,此领域研究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旨在通过复盘中国盾构机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的赶超过程,提炼中国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与创新组织模式。本研究发现:(1)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赶超分为起步期与加速期两个阶段,前者的难题是如何解决从无到有的“冷启动”悖论,后者的难题在于如何平衡全新产品的技术升级与老产品的迭代创新之间的关系;(2)为解决上述两个难题,中国盾构机头部企业另辟蹊径创造出“双循环创新组织模式”,即由核心企业联合产学研其他创新主体,自上而下化解技术“冷启动”悖论,自下而上解决新技术升级与老产品迭代的矛盾。上述创新模式既不同于发达国家在已有核心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也不同于后发国家所遵从的生产—工程—创新的逆A-U创新模式。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基础相对薄弱而又受到西方技术封锁的中国企业如何在资源与时间双约束困境下,实现从追赶到领跑世界的华丽转身,对指导中国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立足世界技术之巅具有重大启示。

关键词:中国盾构机  技术赶超  产品架构  关键零部件技术  双循环创新组织模式

16

物联网环境下环卫组织变革研究

——以深圳智慧环卫建设为例

作者:

段妍婷(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胡斌(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余良(深圳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

陈治(深圳市图元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当今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垃圾管理的智慧化带来了机遇。国内外对城市垃圾管理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微观层面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或设备研发上,缺乏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对城市垃圾管理组织结构变革影响的研究。本文选取深圳市环境卫生管理组织进行探索式单案例研究,系统地探索了物联网影响下组织变革的演化机制。研究发现:(1)物联网技术从硬件、软件、信息集成3个方面对传统信息技术进行了补充和延伸,并拓展创新了数字孪生系统,深刻影响了智慧环卫组织的变革。(2)环卫组织的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其背后的实质是组织基于技术的深层次变革,即智慧环卫逐渐呈现组织主体多元化、组织关系松散耦合、组织架构分布式网络化的组织特征。(3)智慧环卫组织变革路径具有“职能转变—技术匹配—监管升级—制度巩固”的特点。在理论上,本文弥补了现有文献在物联网技术对组织变革影响研究上的不足,拓展了传统组织变革的研究范式,构建了环卫组织变革路径演化的机制,丰富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同时将监管实践上升为理论体系,延伸了政府智能治理的内涵。在实践上,本文为城市管理打造具备“智慧头脑”的组织结构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也为探索和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物联网  智慧环卫  组织变革  垃圾管理  智慧城市

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管理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