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2022年第4期目录、摘要

目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维度
    / 洪银兴(1)

经济学

  • 中国人口红利与产业结构转型
    / 颜色  郭凯明  杭静(15)
  • 机构投资与金融稳定——基于A股ETF套利交易的视角
    / 姜富伟  宁炜  薛浩(29)
  • 打破刚性兑付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吗?
    / 王茹婷  等(42)

农业·农村·农民

  • 分层次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破解“愿落不能落、能落不愿落”的两难困境
    / 程郁  等(57)
  • 提高“自给率”还是提升“主导权”?——基于政策模拟的粮食贸易体系研究
    / 倪国华  王赛男  金燕红(65)

公共管理

  • 政策试验的议题属性与知识生产——基于城市土地使用权改革的案例分析
    / 杨宏山  周昕宇(82)
  • 执行协商的政策效果:基于政策裁量与反馈模型的解释
    / 赵静(95)
  • 知识产权数据治理研究
    / 董涛(109)

工商管理

  • 智能互联产品重塑企业边界研究:小米案例
    / 曹鑫  欧阳桃花  黄江明(125)
  • 数字时代信息嵌入式监管工具对线上绿色消费行为的推进效应——绿色购买场景模拟和监管工具设计实验
    / 王建明  赵婧(142)
  • 中小股东“人多势众”的治理效应——基于年度股东大会出席人数的考察
    / 黄泽悦  罗进辉  李向昕(159)
  • 市场化改革提升了定价效率吗?——来自注册制的证据
    / 赖黎  蓝春丹  秦明春(172)
  • 科创板IPO审核问询回复函与首发抑价
    / 薛爽  王禹(185)

理论述评

  • 算法责任:理论证成、全景画像与治理范式
    / 肖红军(200)
  • 神经营销ERP研究综述与展望
    / 施卓敏  张珊(226

摘要

01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维度

作者:

洪银兴(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从经济维度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提出、目标、道路、新征程的开启和制度基础,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经验与远景展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符合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更要体现中国国情和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最终目标定位是赶超发达国家。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的独特创造,不仅需要准确把握这“四化”在新时代的新内容,还要按照共同富裕的要求,关注农村和后发展地区现代化的跨越,建立彰显优势联动的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体系。高质量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导原则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脚点在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要求: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以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化的第一动力;三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以制度现代化为前提,需要推进市场现代化和政府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导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将得到世界认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维度

02

中国人口红利与产业结构转型

作者:

颜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郭凯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杭静(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保持了40年左右增长,形成了人口红利,这对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总结中国发展道路成功历程,既能为新阶段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事实基础,也能为其他国家发掘人力资源、推动结构转型提供中国经验。本文在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变化趋势,以及投资结构和市场摩擦等中国经济特征,展示了劳动力和人口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本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显著,平均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7.2个百分点,相当于降低20%左右的农业劳动转移成本。本文为中国应对人口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  人口红利  劳动力供给  人口转变

03

机构投资与金融稳定——基于A股ETF套利交易的视角

作者:

姜富伟(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宁炜(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薛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促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但机构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工具的无序发展也可能损害金融稳定。本文创新性地以ETF这一机构投资者最主要的高流动性指数化投资工具为切入点,探讨机构投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和微观机制。本文发现:ETF并不能在市场压力时期为股票形成流动性缓冲,反而会加大股票的系统性尾部风险,引起金融不稳定。在进行指数股票切换准自然实验的工具变量回归以及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果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的套利活动尤其是折价套利活动是ETF增加股票系统性尾部风险的重要微观机制。此外,ETF对股票系统性尾部风险的影响存在着门限效应和非对称效应,并且受市场交易制度灵活性的影响而存在异质性。借助ETF这一金融工具创新,本文将研究视角由机构投资者扩展到机构投资工具,对于辨证地理解机构投资对金融稳定的综合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机构投资  金融稳定  ETF  系统性风险  套利交易

04

打破刚性兑付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吗?

作者:

王茹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彭方平(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李维(挪威科技大学商学院)

王春丽(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结合债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数据,应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检验了打破刚性兑付这一事件对中国债券市场利率的影响。本文发现,打破刚性兑付不仅没有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反而引起市场整体融资成本上升,且对于不同企业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具体来讲,打破刚性兑付使得低信用企业,特别是高风险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显著提高;而对高信用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没有显著影响。上述研究结论说明在无法有效降低风险溢价的情况下,寄希望于打破刚性兑付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不现实的。

关键词:刚性兑付  融资成本  风险溢价  双重机器学习

05

分层次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破解“愿落不能落、能落不愿落”的两难困境

作者:

程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赵俊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殷浩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伍振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孙成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揭梦吟(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民工落户城市意愿和城市落户政策的结构性特征的分析发现,城市吸纳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供给和农民工落户城市意愿存在结构性错配,农民工市民化面临“愿落不能落、能落不愿落”的两难困境。应分层次制定农民工落户政策,以“愿落尽落”“应落尽落”为原则推进重点人群落户,强化对不同类型城市差异化落户政策的执行考评。对县域内农民工,应着力提升县城的吸引力,提高他们在乡村和县城的就业质量和生活品质。对跨省农民工,应着力提高大城市的开放性,提升公共服务容纳能力和社会保障的承受能力,通过“人地钱”挂钩等激励政策合理分担落户成本。对县外省内农民工,应推进省内统筹,实现对省内农民工的统一服务管理。

关键词:农民工  落户意愿  落户政策  结构性特征  市民化

06

提高“自给率”还是提升“主导权”?——基于政策模拟的粮食贸易体系研究

作者:

倪国华(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王赛男(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金燕红(美国罗格斯大学)

摘要:本文构造了未来30年中国粮食贸易体系运行的理论机制,设定了“2020~2025年”、“2030~2035年”和“2050~2055年”3个基期,重构了“综合粮食”和“外国”的概念体系。通过基于MATLAB架构的RECS模拟量化比较了30万组可能的未来场景,尝试回答了未来中国如何把控粮食贸易“主导权”的问题。模拟表明:未来30年,如果中国始终将政策目标确定为在生态红线范围内尽可能提高“自给率”,则可在现有WTO规则下通过精准的政策组合基本掌控主导权,如果政策工具选择失当,将处于被动局面;如果国际贸易形势有利,则可通过政策工具的量化组合拥有更大主导权;只要政策选择适当,即使国际贸易形势变得不利,仍能拥有一定的主导权。在“2050~2055年”基期之后,将会进入“掌控型主导”的战略优势状态。

关键词:自给率  主导权  政策模拟  粮食贸易

07

政策试验的议题属性与知识生产——基于城市土地使用权改革的案例分析

作者:

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周昕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政策试验既是增进知识分享和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知识生产的一种组织机制。本文从议题复杂性的视角,提出政策试验的“议题属性—知识生产”分析框架,区分了政策试验的3种类型:政社合作型试验、权威倡导型试验、技术检验型试验。政社合作型试验引入社会学习机制,由地方政府与社会行动者合作开展试点,侧重于生产概念性知识;权威倡导型试验由高层决策者驱动,致力于生产基于新概念的结构性知识;而技术检验型试验授权专家组织实施,采用控制性实验方法来检验技术标准的有效性。城市土地使用权改革的三项案例研究发现,议题属性直接影响着政策试验的类型选择,三类政策试验之间具有密切的过程关联性,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政策知识生产连续体。开展政策试验需要区分议题属性,选取合适的试验类型,有针对地促进政策知识的生产。

关键词:政策试验  议题属性  组织学习  知识生产

08

执行协商的政策效果:基于政策裁量与反馈模型的解释

作者:

赵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的大量政策需求和国家超大治理范围与规模的施政困难,政策过程中的执行协商机制为政策落地提供了民主化与科学化的路径保障,但其运行下的政策效果仍待厘清。本文构建政策裁量与反馈模型以解释现实中执行协商出现的多种政策效果。两个关键的政策属性要素,政策裁量性和政策反馈性决定执行协商机制的功能发挥,出现政策结果调试、政策结果偏移、政策结果见效、政策结果失败4类情况。通过对我国转型期经济领域的4个重要改革案例分析,研究揭示了政策属性塑造执行协商进而影响政策效果的机理。研究的重要启示是在裁量可行性低和反馈可得性低的政策领域中注重科学决策推进,在裁量可行性高且反馈可得性低的政策领域中约束官僚自由裁量,可有效优化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政策裁量与反馈模型为国家治理与精准施政提供了重要的学理基础,可部分解释转型期中国公共政策丰富的执行经验与多样的政策效果。

关键词:政策效果  执行协商  政策裁量与反馈模型  政策执行

09

知识产权数据治理研究

作者:

董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摘要:数据化进程给知识产权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带来了较大变化。知识产权数据治理就是用数据技术将现实世界中知识产权的运行投射到数字空间中,将背后的隐藏信息提取出来,尽可能准确地刻画知识产权的运行规律,为知识产权政策决策与行为规范提供数据支持,以提升知识产权治理的能力与效率。在知识产权数据治理的建构过程中,还面临着制度数据刻画不足、算法伦理与数据正义、数据产权的法律属性以及数据平台行为规制等障碍与挑战。要从信息采集、处理、分析与应用等技术赋能与理念、制度、组织、法律、伦理等多维度的协同支撑与规范制约两方面完善知识产权数据治理。要立足于数据时代的客观要求,在知识产权数据治理中确立新型价值观,构建更加合理的知识产权数据治理架构,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数据供给,加大知识产权数据的国际合作,以推动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知识产权  数据  数据产权  数据治理

10

智能互联产品重塑企业边界研究:小米案例

作者:

曹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欧阳桃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黄江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摘要:智能互联产品作为物联网时代的产物,其“物”与“物”智能连接的特征,模糊了传统企业边界,助力企业实现指数级增长。本文对小米展开纵向案例研究,探讨小米如何通过发展智能互联产品,推动企业边界持续拓展的过程及其背后关键要素。研究发现:第一,智能互联产品不仅产生了物物“新型分工”属性,还有物物“智能连接”的新属性;第二,智能互联产品的“新型分工”属性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变了企业边界范围;第三,智能互联产品的“智能连接”属性形成大规模、跨边界、高集成的连接,并进一步推动产品体系智能化,实现企业边界快速扩张与企业指数级增长。这一发现颠覆了基于产品与知识分工决定企业边界的传统理论。本研究结论将为企业通过智能互联产品重塑企业边界、实现物联网战略转型,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智能互联产品  产品智能连接  企业边界  物联网  案例研究

11

数字时代信息嵌入式监管工具对线上绿色消费行为的推进效应——绿色购买场景模拟和监管工具设计实验

作者:

王建明(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赵婧(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对推进绿色消费行为的监管产生了变革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监管效能提升上,还体现在监管工具设计创新上,以响应数字时代绿色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的改变。文章立足数字时代背景提出信息嵌入式监管工具范畴,基于“工具—机制—效果”的分析框架,通过模拟在线绿色购买场景、设计监管工具的组间随机控制实验,检验信息嵌入式监管工具(包括自我受益信息、环境受益信息两类信息,分别嵌入经济激励型、命令控制型两类监管工具)的推进效应。研究发现,单一经济激励型(命令控制型)监管工具的推进效应不如信息嵌入式监管工具,且不同信息嵌入组合有不同的推进效应。信息嵌入放大了经济激励的效果,也缓释了命令控制的负面影响,且信息嵌入会改变消费者的信息处理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嵌入式监管工具产生效果的内在原因及其作用机制,并运用因果中介分析方法进行了检验。文章构建了信息嵌入式监管工具的启动—决策机制模型,打开了监管工具的作用机制黑箱。为数字时代推进线上绿色消费行为的监管工具设计提供了实证研究基础,也为推进线上绿色消费行为的监管工具效果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解释框架。

关键词:绿色消费  推进效应  政策组合  嵌入式监管  政策模拟实验

12

中小股东“人多势众”的治理效应——基于年度股东大会出席人数的考察

作者:

黄泽悦(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罗进辉(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李向昕(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尽管投资者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但是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权益而中小股东消极不作为的局面却未发生实质转变。在中国“散户型”投资者结构下,如何将中小股东人数众多的基本特征转化为其有效参与公司治理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5~2018年深市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出席年度股东大会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小股东参与人数越多,越有利于抑制大股东掏空,这一影响随着两权分离度的提高和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而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小股东参与人数具有表决权之外的增量治理效应,具体通过增加议案否决概率和提高媒体关注度等路径实现。本文的研究结论补充了大股东掏空和中小股东积极主义的文献,并为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中小股东  大股东掏空  股东积极主义  股东大会  公司治理

13

市场化改革提升了定价效率吗?——来自注册制的证据

作者:

赖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蓝春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

秦明春(中天国富证券)

摘要: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立足A股历史性市场化改革事件,本文从市场反应和新股市场表现等视角,考察注册制对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相比其他板块,科创板新股实际首日收益率更低,连续涨停天数更少;第二,注册制宣告后,壳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市场反应更差;第三,相较宣告前,注册制宣告后非科创板新股实际首日收益率和连续涨停天数下降;第四,注册制对新上市的概念股、科技股以及被媒体追捧股票的炒作抑制作用更明显。文章从投资者预期角度,检验了注册制实施初期的政策效果,发现注册制提升了市场定价效率,有利于理解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投资者决策逻辑。

关键词:注册制  科创板  市场反应  炒新  定价效率

14

科创板IPO审核问询回复函与首发抑价

作者:

薛爽(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王禹(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信息披露是注册制改革的核心,科创板首次打开IPO审核问询的“黑匣”。本文基于科创板IPO公司多轮审核问询回复函的文本信息,从回复信息“质”和“量”两个维度分别构建指标度量回复函的信息披露质量,考察其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IPO审核问询回复函信息质量与公司首发抑价显著负相关,具体表现为回复函的信息量越大、信息可视化程度越高、会计术语和逆接成分密度越小,首发抑价程度越低;且公司研发投入越多,回复函质量对首发抑价的影响越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发行人回复函信息质量对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有显著影响:回复函质量越高,招股书上会稿与初始申报稿相比提供的增量信息越多,信息质量越高。此外,回复函质量越高,机构投资者网下询价意见分歧越小。本文基于IPO审核问询回复函文本信息的分析,为各利益方理解IPO定价效率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监管方提高IPO审核问询质量进而提升IPO市场化程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IPO审核问询回复函  首发抑价  研发投入  招股说明书  询价意见分歧

15

算法责任:理论证成、全景画像与治理范式

作者:

肖红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随着算法时代的来临,算法责任缺失与异化现象频繁出现,引发普遍的算法焦虑甚至算法危机,但目前对算法责任和算法责任治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系统性和深度都存在不足。本文从理论证成算法责任命题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出发,认为算法承载“代理者”角色是算法责任产生的认知基础,算法存在的社会嵌入、算法主体的价值迁移和算法结果的社会影响等算法的多元价值载荷是算法责任生成的根本缘起,算法权力崛起孪生出匹配性的算法责任、算法滥用催生出约束性的算法责任是算法责任出场的现实逻辑,而算法责任的综合性、代理性和隐蔽性特点则是其作为一个新命题出现的合理性所在。基于不同时期对算法本质与算法责任本质认知的演变,算法责任观经历了技术中立视域下的责任否定观、技术伦理视域下的道德算法观、人技信任视域下的“可信赖的算法”观、社会责任视域下的“负责任的算法”观的流变与迭代。作为构建“负责任的算法”的基础,算法责任的完整画像由责任缘起、责任性质、责任基础、责任主体、责任对象、责任内容、责任程度和责任机制等8个构面构成,并在算法作为纯粹执行者、辅助决策者和独立决策者情形下呈现出差异化的画像“拼图”。本文结合治理要素即对“人”的治理、对算法的治理、对社会的治理和责任机制即社会责任融入、负责任研究与创新、敏捷治理,构建了算法责任综合治理范式的九宫格模型,构造出算法责任治理的9种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算法责任治理方式与不同算法场景的适配性矩阵,提出在算法责任治理中政府应当加快算法责任制度供给与创新算法监管方式,企业需要全面落实算法责任议题与构建可持续性算法商业模式。

关键词:算法  算法责任  社会责任  数智经济

16

神经营销ERP研究综述与展望

作者:

施卓敏(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张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神经营销学自21世纪以来得到重视与发展,由此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和综述性文章。但在现有的神经营销研究综述中,大多聚焦于功能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较少关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相对于其他神经科学技术,ERP由于高时间分辨率、低成本、友好的实验环境等特点,在识别消费者内隐机制和细化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本文在整理和评述近20年ERP实证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神经营销视角提炼出7个阶段的消费者购买神经决策过程,分别是:分配注意力资源、识别加工信息冲突、初级快速评估、高级认知评估、形成偏好和决策、对结果反馈快速评估、对结果反馈认知评估。最后,本文从神经科学与神经营销学的异同、“逆向推理”问题和多重研究手段结合这3个方面展望了神经营销学ERP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神经营销学  消费者购买神经决策过程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管理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