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2022年第8期目录、摘要

(点击图片订阅电子刊)

目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要成就、成功经验和理论创新

  •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 张辉  徐越(1)
  • 以理念现代化引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一个理论阐释
    / 钟开斌  薛澜(11)
  •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创新与效果评估
    / 龚斌磊  等(26)
  • 新时代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思路与举措
    / 任晓猛  等(40)

经济学

  • 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潜力、时间与路径研究
    / 刘世锦  等(54)
  • 是数字贸易规则,还是数字经济规则?——新一代贸易规则的中国取向
    / 沈玉良  等(67)
  • 制度创新如何影响我国跨境电商出口?——来自综试区设立的经验证据
    / 马述忠   郭继文(83)
  • 跨境铁路运输是否加快了中国向西开放?——基于城市—产品层面的经验证据
    / 刘斌  李秋静  李川川(101)
  • 流量博弈与流量数据的最优定价——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视角
    / 王勇  等(116)
  • 技术变化方向异性和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证据
    / 左晖  艾丹祥(132)
  • 用地价格管制与企业研发创新:来自群聚识别的证据
    / 范子英  程可为  冯晨(156)

工商管理

  • 数字经济时代的流量思维——基于供应链资金占用和金融获利的视角
    / 彭俞超  等(170)
  • A股投资者忽视扣非业绩信息的异象研究
    / 崔宸瑜  何贵华  谢德仁(183)
  • 投资者—上市公司互动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基于权益资本成本的经验证据
    / 蔡贵龙  等(199)
  • 分析师报告的逻辑性特征研究:问题、成因与经济后果
    / 马黎珺  等(217)

摘要

01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作者:

张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徐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万山磅礴有主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位,建设美丽中国的“美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总结和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实现了党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强化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法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战略举措,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掌舵领航。面对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规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领导

02

以理念现代化引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一个理论阐释

作者:

钟开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

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运用“理念—体系—能力”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过程是一个以理念变革引领体系和能力变革,进而迈向应急管理理念、体系和能力三重现代化的过程。在理念现代化方面,主要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体系现代化方面,主要是完善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科学顺畅的运行机制、系统完备的法律制度;在能力现代化方面,主要是增强领导干部驾驭风险能力、现代科技支撑保障能力、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全球安全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理念引领、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过程,是主动适应国内外安全形势变化的制度变革之举和内嵌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之中的积极有为过程。

关键词:应急管理  理念引领  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  党的十八大

03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创新与效果评估

作者:

龚斌磊(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启正(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袁菱苒(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晓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摘要: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系统回顾革命老区发展历程,总结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成就和成功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总体上呈现出体系化、全面化、层次化的特征。在党的坚强领导和老区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下,老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等多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在重点革命老区实施振兴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老区发展政策的创新举措,本文利用2000~2018年县、市级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对老区振兴规划进行政策评估。研究发现,以5个重点革命老区国家级振兴规划为代表的支持政策,通过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与旅游业发展以及城镇化,有效推动当地经济加快增长,并通过促进三农事业、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等途径全面提高民生福祉。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区域发展规划的内涵,为下一阶段全面促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更大范围内针对欠发达地区赶超发展的政策实践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革命老区  振兴发展规划  历史进程  成功经验  双重差分法

04

新时代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思路与举措

作者:

任晓猛(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

钱滔(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

潘士远(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蒋海威(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要:当前,民营经济受制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正在经历总量的阶段性震荡与趋势性收缩,结构的横向竞争加剧与纵向升级受阻,创新的质量下降与转型动能不足等三重压力;也在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国际竞争新形势、数字经济新技术的影响下,面临发展方式、比较优势、转型动力重构的三重挑战与机遇。对此,本文提出新时代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强调推进方式由“立”向“破”、政策导向由“大”向“小”、工作机制由“管”向“统”的三大转变,明确了推动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率、质量、动力三大变革路径。最后,本文从阶段性、区域性、差异性3个维度,给出了新时代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可落地举措建议。

关键词: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

05

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潜力、时间与路径研究

作者:

刘世锦(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王子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

姜淑佳(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

赵建翔(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改革开放的初衷,也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目标。中国正在进入另一个部分人也要富起来,同时带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时期,也可以理解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有必要提出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本文以分析我国不同收入群体分布结构和主要特征为基础,讨论了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的潜力、时间、路径和重点人群。考虑到经济增长、总体和不同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人口总量等关键变量,测算出到203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上升至51%,规模达7.5亿人。按照大体相同的变动速度,到2035年以前,有可能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8亿~9亿人,实现倍增的目标。从现阶段我国城乡结构转型、收入增长的特征看,“进城农民工”是未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着力关注的重点人群。下一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应以提升“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本为重点,采取多方面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收入结构由当前“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倍增  共同富裕  进城农民工  人力资本

06

是数字贸易规则,还是数字经济规则?——新一代贸易规则的中国取向

作者:

沈玉良(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彭羽(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高疆(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陈历幸(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全球国际贸易规则正在向以数字促进贸易的第三代贸易规则推进,并在不同区域贸易协定形成了RTA复杂网络结构。数据兼具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数字技术领先经济体企业具有通过数据加工创造贸易的能力和优势。美国推出以数字服务自由化为核心的数字贸易规则反映了其在数字技术领先带来的贸易利益,但不能代表绝大多数WTO成员方的贸易利益,也不符合中国在多边和区域贸易协定中的贸易利益。中国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商贸便利化规则依然是中国关注的重点,同时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的相对优势地位以及国内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决定了数字经济规则是中国新一代贸易规则的基本导向。

关键词:数字技术  贸易规则  数字经济  数字治理

07

制度创新如何影响我国跨境电商出口?——来自综试区设立的经验证据

作者:

马述忠(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

郭继文(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

摘要: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大举措,政府通过在综试区内推出一系列制度创新,助力地区外贸创新发展。本文基于国内领先跨境电商物流企业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的运单数据,首次构造了城市—行业—月度层面描述我国跨境电商出口状况的面板数据集,并以第三批跨境电商综试区的设立为准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DID),率先就综试区相关制度创新对地区跨境电商出口的影响进行了量化评估。实证结果表明:(1)在样本期内,综试区的设立使城市内各行业的跨境电商出口平均增长了大约21%,且在“无票免税”政策出台后,这一促进效应进一步提升;(2)上述出口促进作用在消费品、中间品、中低技术及低技术产品等行业样本中更加显著;(3)贸易分解显示,综试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地区行业出口的扩展边际和数量边际,对集约边际无明显影响,对价格边际有一定的负向影响;(4)进一步分析发现,综试区制度创新引致的出口增长与企业融资约束缓解、贸易成本降低密切相关。上述发现在考虑了样本自选择偏误、更换测量指标、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置换检验、构造匹配样本等依然高度稳健。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制度创新引致的出口红利提供了可靠的经验支撑,为进一步提高跨境电商相关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制度创新  跨境电商综试区  跨境电商出口  融资约束  贸易成本

08

跨境铁路运输是否加快了中国向西开放?——基于城市—产品层面的经验证据

作者:

刘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

李秋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李川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摘要:中欧班列和中亚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型项目,在新冠疫情期间实现逆势增长,发挥了国际运输新动脉的作用。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利用中欧班列和中亚班列开通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跨境铁路运输是否加快了中国向西开放。研究发现:首先,跨境铁路运输显著促进了中国对欧洲、中亚等国的出口贸易,加快了中国向西开放的步伐。其次,机制分析表明,中欧班列和中亚班列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了固定贸易成本,通过降低综合运输成本减少了可变贸易成本。再次,拓展分析表明,从班列类型看,相对于中亚班列,中欧班列对价值链产品的出口促进作用更强;从出口二元边际看,中欧班列对扩展边际的促进作用更强,而中亚班列对集约边际的促进作用更强。总之,进一步发挥跨境铁路运输等基础设施的作用对中国“稳外贸”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欧班列  中亚班列  出口贸易  双重差分法

09

流量博弈与流量数据的最优定价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视角

作者:

王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刘乐易(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迟熙(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张玮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考察平台经济中流量数据的配置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平台企业和商户之间的流量博弈,研究了流量数据的竞争性、转化性以及流量市场的竞争对流量数据最优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平台企业可以垄断公域流量供给时,流量数据的最优定价随着销量转化率提升而提高。当商户可以从外部平台获取私域流量时,平台企业对公域流量的定价会随着私域流量的转化率提升而下降。当商户之间存在流量需求竞争时,平台企业对流量数据的定价则根据商户之间销量转化率的差异进行非线性调整。基于此,本文建议在推动流量数据市场建设时,注意其竞争性和派生性特征,促进平台企业之间互联互通,形成富有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推动流量数据要素的有效配置。

关键词:流量数据  平台企业  电子商务  数据定价  注意力经济

10

技术变化方向异性和全要素生产率

——来自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证据

作者:

左晖(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艾丹祥(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在全球经济存量竞争加剧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双重背景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三要素双层嵌套型不变弹性生产函数和技术变化方向特征同时纳入新古典增长模型,核算均衡路径中的全要素生产率,重点研究以信息技术资本为中心的技术变化方向异性结构,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采用2000~2016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效果估计和交叉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1)技术变化方向异性和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而中国制造业技术变化方向异性负向扩大,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技术变化方向异性负向扩大与要素增进型技术进步阶梯结构密切相关,信息技术资本的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处于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陷阱区域;(3)制造业信息化中存在对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的“倒逼”机制,诱导技术变化方向异性进一步负向扩大并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4)技术变化方向异性和资本结构匹配性上升,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信息技术资本不合理深化减弱了该效应。本文研究结果为制造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变化方向异性  全要素生产率  制造业信息化  三要素双层嵌套型CES函数  数字化

11

用地价格管制与企业研发创新:

来自群聚识别的证据

作者:

范子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程可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冯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摘要:“高地价”一直是制约企业研发创新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改进的群聚方法,利用工业用地价格管制政策在土地市场产生的用地成本冲击,识别并测算了超额用地成本对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研究发现:(1)管制政策产生了明显的群聚现象,即土地交易数量在管制价格的右侧集中,在管制价格的左侧塌陷,有12.53%的地块出现了价格上涨。(2)管制政策显著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企业的购地总价增加了116.81%,相应的企业研发投入减少了24.34%,这种挤出效应一直持续到购地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年。(3)这种效应与企业的融资约束紧密相关,那些资金流动性更差、规模较小和更年轻的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下降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借鉴和政策设计的路径。

关键词:工业用地  价格管制  研发创新  群聚

12

数字经济时代的流量思维——基于供应链资金占用和金融获利的视角

作者:

彭俞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丝路金融研究中心)

王南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丝路金融研究中心)

邓贵川(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顾雷雷(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流量思维指一种做大客户群体、占领市场份额并将这些客户资源变现的经营理念。近年来,在流量思维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广泛采用了一种基于供应链资金占用和金融获利的商业模式:一方面通过增加营销投入和降低价格在产品市场竞争中提高市场份额,据此获得供应链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延迟支付货款占用供应链上的资金,并进行金融投资获利。本文的理论分析和一系列的实证检验均表明,从企业自身看,这一基于流量思维的模式能以微弱提升经营风险的代价,大幅提高企业的总盈利水平;然而,被占用资金的供应链上游企业虽实现了销售增长,却承受了更大的财务压力。本文的分析结论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运作方式,也有助于从新的视角理解经济“脱实向虚”问题。

关键词:数字经济  商业模式  供应链  金融化  商业信用

13

A股投资者忽视扣非业绩信息的异象研究

作者:

崔宸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何贵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谢德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我国证监会强制要求A股上市公司对外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以下简称“扣非后净利润”),通过将之与报表净利润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发现扣非后净利润比报表净利润更能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然而后续的实证检验一致说明,投资者在使用财务指标时表现出显著的弃优用劣非理性倾向:关注报表净利润而不是质量更高的扣非后净利润。在盈余公告日,我们发现股票价格伴随报表净利润而不是扣非后净利润的变动而变动,投资者也主要根据报表净利润而非扣非后净利润交易股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容易在报表净利润与扣非后净利润的相异程度较大时对上市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产生错误预期,利用投资者弃优用劣的行为偏误设计交易策略,可以获得1%左右的月度超额收益。

关键词:扣非后净利润  报表净利润  弃优用劣  市场异象

14

投资者—上市公司互动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基于权益资本成本的经验证据

作者:

蔡贵龙(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

张亚楠(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徐悦(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卢锐(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时代,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信息互动有助于降低投资者信息整合成本。本文基于投资者—上市公司线上互动平台的数据,研究投资者—上市公司互动能否提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投资者加强与公司的信息互动有助于降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对于信息不对称较高、机构持股比例较低、散户投资者股票交易规模较大的公司,投资者—上市公司互动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更强;进一步地,上市公司回复比率更高、回复质量更高、回复更加及时、投资者更加关注会计信息和融资事项时,公司权益资本成本降低的效应更强;上述结论在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二阶段回归、以沪深两地推出投资者互动平台的时间差异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检验之后依然稳健。本文研究表明,加强投资者与公司的信息互动有助于降低散户投资者的信息整合成本和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这对于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投资者—上市公司互动  信息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  资源配置效率  信息不对称

15

分析师报告的逻辑性特征研究:

问题、成因与经济后果

作者:

马黎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吴雅倩(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伊志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刘嫣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摘要:“逻辑性”是分析师报告的重要信息质量特征,受到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高度重视,但与之相关的研究却十分有限。基于文本分析法,本文实证检验了分析师的估值结论和分析过程是否具有一致的逻辑。结果表明,逻辑不一致的分析师报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较为常见;分析师策略性地处置和隐藏被跟踪公司的负面信息是导致研究报告逻辑不一致性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师之所以隐藏公司负面信息,是为了给存在佣金分仓关联的基金客户提供调整投资组合的窗口期,减轻股价下跌给基金客户造成的损失。此外,逻辑不一致性降低了投资者对报告中信息的反应程度,加剧了公司未来的股价崩盘风险。本文丰富了分析师报告信息含量方面的文献,揭示了分析师对公司负面信息的处置策略,为投资者评判研究报告质量以及监管机构完善监管政策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分析师报告逻辑性  负面信息隐藏  股价崩盘风险  文本分析

欢迎订阅《管理世界》


电子刊订阅


纸刊订阅

官方网站

www.mwm.net.cn

微信公众号

学习强国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