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于滨铜、王志刚:​关系治理、契约治理与农业产业生态系统演进

于滨铜、王志刚 管理世界杂志 2023-10-24
(点击图片订阅电子刊)
关系治理、契约治理与农业产业生态系统演进

文章来源



作者:

于滨铜(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王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文章刊发:《管理世界》2023年第5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建立与发展是促进中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鲜有文献关注治理机制对其发展演进的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ocial Ecological System,SES)分析框架,构建了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行动主体跨期博弈模型,剖析了关系和契约治理机制在系统发展不同阶段治理绩效的相对变化及其对系统演进的影响,并基于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开原胜利牧业主导下的农业产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案例分析。理论结合案例分析表明:农业产业生态系统演进路径呈现关系治理不断减弱、契约治理不断增强的绩效特征;发展初期,关系治理对促进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合作化建立起到主要作用;发展中期,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优势互补、纵向嵌合形成协同治理效应,对促进产业化快速深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发展成熟期,契约治理基于系统演进情境不断优化设计,拓展有限理性,对促进产业化稳固可持续发展起到主导作用。本文研究发现丰富了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内涵,揭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治理机制动态调适的优化规律,拓宽了产业化集体行动研究的理论边界。

关键词:关系治理  契约治理  SES分析框架  农业产业生态系统  纵向案例研究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通常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以消费市场为需求牵引,以农户为生产合作对象、合作社为交易纽带,实现与消费者的价值共创和与农户的价值共享,形成了一个涵盖要素市场、中间品市场和最终品市场在内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生态系统。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将传统农业带向现代农业发展轨迹的重要载体与实践动力。然而,现实中,产业联盟存续周期短、合作主体履约率较低、产业系统稳定性较差、合作双方机会主义行为多发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可持续发展与对农户增收带动作用。

已有文献鲜少关注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产业化集体行动的进程,是一个在动态博弈中形成合意治理机制的过程。同时,已有文献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治理机制——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的角色分析多置于横截面视角下进行考量,以分析其互补作用见长,而忽略了其可能存在的动态替代是推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组织规律与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因此,探讨如何通过治理机制的动态优化促进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培育与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振区域经济增长动能、改善小农户弱势地位和切实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主要内容

首先,本文运用奥斯特罗姆(2009)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SES)构建了农业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AIE—SES)。以系统的、生态的、动态的分析视角解构了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进程,并提出“资源、社会生态环境→行动主体合作博弈→治理机制动态调适→农业产业生态系统演进”这一互动过程与演进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企业、农户为代表的产业化集体行动主体的跨期博弈模型,剖释了以关系、契约为主体的治理机制通过怎样的动态调适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的,本文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辽宁开原胜利牧业主导下的农业产业生态系统20余年演进历程,针对治理格局动态演化与产业生态系统演进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了纵向案例剖析。最后,结合企业需求与农户成长视角,基于技术创新与组织行为理论,对关系、契约治理相对绩效的演化规律进行了进一步阐释。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的功能互补和动态调适构成了农业产业生态系统演进的重要内生性动力。关系治理基于人际、声誉、信任等社会机制,契约治理基于不断发展有限理性、完善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等制度设计,二者协同施策推动了产业化发展进程。伴随产业化规模扩大、合作周期增长和农户经营规模上升,关系治理相对绩效逐渐减弱,契约治理相对绩效逐渐增强,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高效演进路径呈现由“强关系—弱契约”到“强关系—强契约”,再到“弱关系—强契约”的绩效特征。第二,在初建发展期,关系治理对促进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发挥了主要作用。由于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嵌入在农村市场交易环境与乡土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关系治理对打破经营主体相对割裂的经营状态、促成稳定交易关系、促进产业化合作经营起到关键作用。第三,在深入发展期,关系—契约协同治理对促进农业产业生态系统迅速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完善价格机制、补贴机制、退出机制等契约治理手段,组建与依托合作社开展“熟人自治”等强化关系治理,关系与契约治理纵向嵌合,协调与抑制了快速扩张期的目标冲突和机会主义。第四,在成熟发展期,契约治理对促进系统稳定发展起到主导作用。伴随农业产业生态系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关系治理的约束半径逐渐减弱,契约治理的“规模经济”不断显现。契约治理基于其多样性、适应性的优化设计逐渐成为主要治理和激励机制。

基于此,在农业产业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针对关系、契约治理的机制设计要充分考虑系统所在社会生态与情境演进,注重治理机制的动态调适。例如,在农业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初期,在信息不对称、契约意识相对淡薄的交易环境中,发展适当的关系机制,通过关系治理建立稳定交易关系、约束机会主义行为将是有效率的;而伴随系统规模的持续扩大、系统多样性的不断增强,加快形成风险共担、交易互惠、分配合意的契约机制,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这启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期应充分重视关系治理的促成作用、背书作用和协调作用,并在发展进程中要考虑仅靠关系“管不好”、“留不住”人的问题,注重发展有限理性和不断优化契约设计,加快形成制度化、规模化的治理体系。同时,要重视关系、契约机制的治理载体建设,如合作社、示范基地、村两委等组织力量的介入能够很好地发挥关系、契约治理的协同功能与动态调整。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揭示了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在农业产业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动态调适规律,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治理的优化路径,弥补了已有研究局限于关系、契约治理对产业化发展影响静态分析的不足。第二,建立了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AIE—SES),拓宽了产业化集体行动的理论边界。第三,解析了关系、契约治理在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形成、适配、调适的社会生态与发展情境,延伸了组织管理理论和契约经济学的理论内涵。第四,创新了纵向案例分析的研究手段,建构了“国际理论—本土框架—推导模型—案例解析”的研究理路。未来,针对关系、契约治理的动态调适与优化规律,尚有待在家族企业、创业团队、国际合作等研究视域中得到进一步检视。

五、写作、投稿、修改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作者团队持续关注产业组织治理与可持续性问题研究。实践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合作联盟中未能理顺治理机制的互补、替代与迭代关系,是导致较多嵌入在乡土人情环境中的产业组织“中道崩殂”或“徒有其表”的重要因素,这其中作为“大冤种”的不乏企业,更不乏农户。因此,通过对胜利牧业产业生态系统长达20余年发展历程的审视,本文事实上回答了一个朴素的价值问题,即组织管理如何用好人情和制度因素。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认为将人情与制度因素的最优作用发挥是分阶段的,人情因素适合作为组织缔结的“先手棋”,但必须伴随着赏罚分明与分配合意的制度建立与持续优化,逐步退出主导治理的“生态位”,形成契约治理对关系治理的替代为主、关系治理对契约治理的互补为辅的治理格局。从西周创设的分封制,到身边的亲朋好友创业团队,都不难见到因关系治理未能及时退出生态位、契约治理未能持续优化与及时“上位”而导致组织分崩离析与合作惨淡收场的影子。通过本文研究,希望为组织管理者提供更有远见的管理技巧。

本文启动于2018年2月,初稿撰成于同年10月,从成稿到投稿,又反复经历了为时3年的调研、修改与打磨。2021年底投稿之后,有幸得到3位外审专家鞭辟入里的指导建议,进行了两轮大修,极大提升了本文研究可读性、论证严谨性和理论创新性。同时,编辑部老师对每一篇稿件极尽负责、持续培养、工作高效的态度也令作者团队深深地感动着。在此,对《管理世界》杂志社“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的格局与“不拘一格用文章”的胸怀、对3位审稿专家的倾情指导和编辑部老师的辛勤付出表达崇高的敬意与感谢!日后,作者团队将继续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在中国的可贵实践中发掘出更多的经济学直觉和概念化经验,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文章刊发:

于滨铜、王志刚:《关系治理、契约治理与农业产业生态系统演进》,《管理世界》,2023年第5期,第54~77页。

欢迎订阅《管理世界》


电子刊订阅


纸刊订阅

官方网站

www.mwm.net.cn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