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2023年第6期目录、摘要

(点击图片订阅电子刊)

目录

经济学

  • 劳动供给转变、有为政府作用与人工智能时代开启

    / 郭凯明  王钰冰  龚六堂(1)

  • 基于移动支付的数字金融服务能为非正规就业者带来红利吗?——来自码商的微观证据

    / 邓辛  彭嘉欣(16)

  • 中国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评估——基于微观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数据的视角

    / 刘行  陈澈(34)

  • 行为助推对纳税遵从的促进效应研究

    / 代志新  高宏宇  程鹏(51)

农业·农村·农民

  • 农户自发性土地流转行为机制研究:仿真、验证与应用

    / 熊航  等(71)

  • 以融合促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增收效应

    / 赵雪  等(86)

工商管理

  • 内部流动形态如何影响人力资本增值?

    / 彭秋萍  等(100)

  • 机构投资者网络结构与公司创新:“潜在购买”的治理效应研究

    / 罗荣华  王良  赵鹭(120)

  • 并购业绩对赌、企业创新与发明者流动

    / 吴超鹏  蒋骄亮(139)

  • 税收征管独立性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基于国地税合并的准自然实验

    / 刘贯春  叶永卫  张军(156)

  •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数字化转型:激励还是抑制?

/ 李思飞  等(171)


摘要

01

劳动供给转变、有为政府作用与人工智能时代开启

作者:

郭凯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王钰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龚六堂(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是机器由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替代人的体力劳动转变为在数字经济时代主要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的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工业革命,本文研究了机器应用和劳动供给转变对生产结构转型和分配结构演化的影响。本文发现,只有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应用、劳动供给转变或通用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机器更多地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使得脑力密集型生产方式更多地替代体力密集型生产方式,进而开启人工智能时代。如果机器和人的替代弹性还不高,机器的脑力工作偏向型技术还不成熟,那么须发挥有为政府作用,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转换。为了稳定劳动收入份额,政府还应逐步加强机器收入税调节,形成工业革命红利由人民共享的新发展模式与效率和公平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关键词:人工智能  结构转型  有为政府  劳动供给  劳动收入份额

02

基于移动支付的数字金融服务能为非正规就业者带来红利吗?——来自码商的微观证据

作者:

邓辛(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银行金融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

彭嘉欣(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技能、禀赋方面的短板和制度障碍使非正规就业者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也影响了我国就业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而数字经济的兴起,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为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鉴于此,本文以移动支付市场的二维码线下收款场景为切入点,在动态均衡框架下,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了数字金融服务对非正规就业者这一长尾客群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基于移动支付平台的数字金融服务通过提高资金管理能力、缓解金融约束,有效提高了非正规就业者的收入,缩小了非正规就业者在规模、区域、个人禀赋方面的资源差异。上述结果对于数字中国建设工作的推进以及非正规就业治理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数字金融服务  移动支付  非正规就业  数字红利

03

中国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评估——基于微观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数据的视角

作者:

刘行(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税务会计研究中心)

陈澈(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税务会计研究中心)

摘要:研发加计扣除是政府激励企业创新的重要举措。通过手工搜集2500家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本文首次采用微观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数据大样本考察了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实际运行效果。结果显示:(1)企业实际的研发加计扣除率为法定标准的67%,表明企业尚有33%的研发支出未被税务部门认定。(2)上述发现主要源于税法对研发支出的认定口径较窄。高素质税务人员对研发支出的严格审查也是原因之一。但税务部门“放管服”改革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研发被税务部门认定的比例。此外,相较而言,国有企业的研发加计扣除程度要低6.3%;有研发操纵嫌疑的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程度要低3.3%;而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加计扣除程度要高18.9%。(3)虽然税务部门未认定企业的全部研发支出,但其认定部分对创新产出的激励效果是未认定部分的26倍,表明税务部门具备筛选高质量研发的能力。进一步,税务人员素质越高,这一能力越强,且“放管服”改革在增加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力度的同时并未损害这一能力。不过,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使得税务部门认定的研发支出质量下降,进而弱化了税务部门的这一能力。在中国着力推动以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与政策启示。

关键词:加计扣除  研发  创新  税收激励

04

行为助推对纳税遵从的促进效应研究

作者:

代志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高宏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程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摘要:税收遵从是税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设计一项随机实地实验,探讨行为助推干预对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税收遵从的影响,并比较信息助推、道德助推和威慑助推3种助推方式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行为助推能够显著提升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使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率增加约一倍,但不同类型的行为助推产生的影响并没有显著差异,在基准提醒信息基础上凸显道德信息和威慑信息不会产生额外的促进作用。基于分组回归和因果森林的异质性分析发现,道德助推产生了最多的负面效应,对纳税主体的税收遵从产生适得其反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行为助推在具有不同可观测特征的纳税主体间存在异质处理效应。成本效益分析表明,行为助推能够有效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是一种成本效益极高的干预方式。本文的发现对我国的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能够对提高税收遵从度和降低征纳成本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助推  税收遵从  随机实地实验  税收凸显

05

农户自发性土地流转行为机制研究:仿真、验证与应用

作者:

熊航(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宏观农业研究院)

江鹏(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宏观农业研究院)

鞠聪(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宏观农业研究院)

彭开丽(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深刻认识农户的土地流转决策行为对于完善农地流转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而现有研究聚焦于流转结果,缺乏对流转决策过程和行为机制的深入考察。本研究利用仿真模型模拟城镇化和农村老龄化背景下农户开展土地流转的行为规则和动态过程,基于现实数据进行参数校准后的模型所输出的结果得到了样本村实际土地流转数据的验证,其在多个模拟场景下的初步应用为农地流转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直观的参考。本研究揭示了异质性农户自发性土地流转的决策机制和自下而上农村土地集中化的发生机制,为在更为复杂条件下考察土地流转和土地集中的机理和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基准模型,也为开展农地流转政策实施效果的事前评估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

关键词:自发性农地流转  农村老龄化  城镇化  仿真模型  基于主体建模

06

以融合促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增收效应

作者:

赵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石宝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盖庆恩(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吴比(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赵敏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形式分为产业链延伸型、内部融合型、多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4种,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7~2018年2983个调查数据,研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对其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其收入,产业链延伸型、技术渗透型融合的增收效应尤为显著,且二者存在协同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参与产业链延伸型和技术渗透型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性收入和资产水平,而且有助于提升其转移性收入。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增收效应在主体类型、经营类型、负责人能力和地区层面均表现出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产业融合促进增收的相关研究,也为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产业融合  增收效应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农村现代化

07

内部流动形态如何影响人力资本增值?

作者:

彭秋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善仕(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葛淳棉(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周怀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姜军辉(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李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现有文献对于内部流动与员工人力资本增值之间关系尚未形成全面的理解,如何刻画内部流动异质性形态并考察其不同的人力资本增值效应或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通过跟踪国内某大型高科技企业的内部流动实践,本文结合纵向案例研究识别出内部流动的异质性形态并揭示其影响人力资本增值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岗位职能异质性和团队角色核心性组合构成了边缘延续型、边缘发散型、核心拓展型和核心重构型四种形态。(2)个体经历上述形态时将分别引发迁移式、重置式、拓展式及重构式学习适应过程。(3)迁移式学习仅能使员工实现知识维持并出现人力资本停滞;重置式学习导致员工知识中断并发生人力资本贬值;拓展式学习、重构式学习分别有助于员工知识更新、知识突破,并实现人力资本增值。(4)作为重要的适应过程助力,非正式关系和先备知识在上述适应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上述发现突破了既有文献关于内部流动同质化的研究假定,识别出内部流动的异质性形态,深化了文献对内部流动的理论理解,推动了内部流动与人力资本增值关系的研究。有关结论为企业管理内部流动实践、个体获得人力资本增值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内部流动  异质性形态  人力资本增值  学习适应过程

08

机构投资者网络结构与公司创新:“潜在购买”的治理效应研究

作者:

罗荣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

王良(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赵鹭(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机构投资者如何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考虑基金网络结构特征的理性预期交易模型,对基金网络中非持股基金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证明,非持股基金能够从基金网络中获取上市公司关于创新活动的信息,并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和公司进行信息互动。非持股基金的这一活动能够缓解公司经理对创新活动可能拉低股价的担忧,进而激励公司选择高水平创新,也即非持股基金通过“潜在购买”机制发挥了公司治理作用。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上市公司创新数据和基金网络结构数据,证实了理论模型预测的非持股基金的“潜在购买”治理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当基金网络中非持股基金拥有更高的购买能力和意愿时,“潜在购买”治理效应对公司创新活动有更强的激励效果。基于基金网络结构的增长规律,本文还发现,在“潜在购买”效应背景下,基金网络规模和公司创新活动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当调整后的持股基金网络规模超过2.4%这一临界值时,公司的创新投入反而下降。

关键词:公司创新  机构投资者网络  非持股基金  潜在购买

09

并购业绩对赌、企业创新与发明者流动

作者:

吴超鹏(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蒋骄亮(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研究并购交易中的业绩对赌条款对并购后目标公司技术创新和发明者流动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未签订对赌条款的目标公司,签订业绩对赌条款的目标公司在被并购后,其创新数量和质量均发生显著的降低,这一效应随着业绩对赌所施加的业绩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进一步研究业绩对赌抑制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后发现,并购业绩对赌导致目标公司削减研发投入,并致使发明者离职人数增加和新聘人数减少,这些都削弱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别于以往研究普遍强调业绩对赌契约对管理层的激励作用和对业绩的提升作用,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对赌契约的弊端,从而为并购双方设计更为合理的契约条款提供决策借鉴,也为监管部门通过加强并购市场监管推动企业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并购业绩对赌  企业创新  发明者流动  真实盈余管理

10

税收征管独立性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基于国地税合并的准自然实验

作者:

刘贯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叶永卫(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信息披露质量是保障资本市场高效运转的基石。本文以国地税合并为制度改革背景,基于2013~2020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税收征管独立性提升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地税合并显著改善了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而且该效应在改革力度大和地方政府税收干预强度高的地区以及经济地位低的企业更为凸显。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国地税合并显著提升了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并降低了其涉税违规次数,为税收征管独立性提升提供了经验证据。特别地,上述结论通过了平行趋势假设、调整研究样本、替换核心指标度量方式等一系列稳健性测试,而且与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股指熔断机制、民营银行设立等其他同时期政策冲击无关。本文强调,国地税合并通过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为构建高效资本市场奠定制度基础。

关键词:税收征管独立性  信息披露质量  国地税合并

11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数字化转型:激励还是抑制?

作者:

李思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李鑫(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王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佟岩(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摘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着代际传承和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代际传承的顺利进行是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浪潮,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两市家族企业为样本对代际传承与数字化转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发现,代际传承会显著抑制数字化转型,而降低风险承担和加剧融资约束是产生上述效应的两个路径。通过比较数字化转型与企业传统创新的差异,本文发现,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要显著强于对企业传统创新决策的影响。进一步地,当家族企业规模较小、家族冲突较大、家族企业为直接创办,以及行业竞争激烈、货币政策紧缩、地区知识产权保护较弱时,代际传承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更为明显;而男性继承人,继承人的海外背景、数字化专业及金融背景则会弱化代际传承带来的影响。本文为代际传承影响家族企业战略变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家族企业科学制定数字化转型决策以及政府制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相关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家族企业  代际传承  数字化转型  风险承担  融资约束

欢迎订阅《管理世界》


电子刊订阅


纸刊订阅

官方网站

www.mwm.net.cn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