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刘小峰、彭扬帆、徐晓军:选优扶强:老少边区特色农业“一县一业”格局何以形成——盐池滩羊的纵向案例研究

刘小峰 等 管理世界杂志 2023-10-24

(点击图片订阅电子刊)

选优扶强:老少边区特色农业“一县一业”格局何以形成——盐池滩羊的纵向案例研究

文章来源



作者:

刘小峰(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彭扬帆(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徐晓军(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文章刊发:《管理世界》2023年第7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出培育和推动形成“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以县市为单位,老少边区产生了中国过半知名农业品牌并发挥了显著的富民效应。既有经济发展的制度研究主要关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模式,对农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基础关注不足。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成功典范,宁夏盐池滩羊的纵向案例研究表明,老少边区特色农业“一县一业”格局形成是一个社会、市场和政府三者共同演化的建构过程。选优阶段依赖社会、市场与政府的互嵌机制培育地方“隐形冠军”,扶强阶段依赖社会、市场与政府的共振机制打造区域“单项冠军”。本文提炼了农业“一县一业”的选优扶强过程模型,同时为纵向单案例研究引入“影子案例”回应多案例复制逻辑的差异性发问做出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一县一业”  共同演化  选优扶强  影子案例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农业产业化正经历从“一村一品”到“一县一业”的发展转向。各个地方在实践中曾经长时间提倡“一村一品”“同乡同业”,实际中以村、镇为单位的产业发展却缺乏足够多且有地区影响力的成功实践。目前中国农业产业化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主要是以县域为基本单位,一些农业品牌的形成甚至以更大的地域范围为支撑,缺乏资源环境、规模优势以及相应层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农业产业化难以在全国形成市场优势和产业竞争力。同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一县一业”的政策表述。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一县一业”实践进一步聚焦,2022年提出,“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2023年进一步提出,“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相比较“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战略具有产业规模大、农民就业增收多、产业链条长、农业功能范围广、品牌影响力大等叠加效应,也是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截至目前,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数量已超过3000个,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过半农业品牌也来自老少边区。同时,广西百色芒果、陕西洛川苹果、江西赣南脐橙、宁夏盐池滩羊、四川苍溪猕猴桃等老少边区的产业扶贫被认为“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资源贫瘠和经济基础薄弱的中国老少边区往往在产业发展要素上有短板,它们如何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培育和发展县域农业品牌,值得我们关注。

二、主要内容

本文在县域单位的纵向单案例研究中引入“影子案例”设计,研究老少边区特色农业“一县一业”发展格局何以形成。

作为边远革命老区,盐池滩羊自古是宁夏“五宝”之一,但当地农牧民长期守着“百宝箱”过穷日子,“优质不优价”21世纪以来,盐池滩羊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先后获得“中国滩羊之乡”(2003)、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08)、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7)、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十强(2018)以及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根据理论抽样,盐池滩羊故事不仅匹配县域分析单位,而且吻合长时段的过程追踪视角。本文案例的数据收集历时5年,包括深度访谈、二手资料和现场观察、追踪调查,多方数据来源形成资料的三角验证,共同支持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

本文一方面在既有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引入农业开发的社会基础视角,构建一个社会、市场和政府三者共同演化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通过在盐池滩羊的纵向单案例研究设计中引入“影子案例”的比较视角,完成从过程性发问到差异性发问的探索。“影子案例”有两个来源:(1)内部影子案例,主要是案例内部的各种差异,例如过程差异和结果差异。(2)外部影子案例,一是来自于作者的前期田野观察和比较研究,二是来自于既有相关文献的案例研究成果,它们与本文案例构成了多(跨)案例的差别复制。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盐池滩羊案例研究,本文提炼了老少边区特色农业“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形成的选优扶强过程模型。选优阶段依赖社会、市场与政府的互嵌机制培育地方“隐形冠军”,扶强阶段依赖社会、市场与政府的共振机制打造区域“单项冠军”。同时,案例研究在经验情境上是具体化的,普遍性推论有待更多检验。这也就是说,从“人有我优”的地方特色产品到“人优我强”的区域优势产业,有些地区受限于产业发展某些要素的短板会导致难以跨越。因此,选优扶强的理论模型只适用于特定的发展条件和约束情境,即那些具有先天性资源环境或产业要素的优势、却由于某些人为发展条件的缺位导致潜在比较优势得不到效用发挥的地区,它可以通过社会、市场和政府的共同演化逐步回应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失灵风险,完成从“人有我优”到“人优我强”的跨越式蝶变。

本文主要启示:一是选优扶强是老少边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一县一业”格局脱颖而出的常态机制。二是地方农业经济开发的选优扶强是一个社会、市场和政府三者共同演化的发展过程。倘若忽视地方农业开发的历史和社会基础,很可能会诱发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风险,在产业规划频繁更替的怪圈中难以自拔。从这个意义上看,选优扶强理论模型的解释力超越了欠发达地区,可能在发达地区或者其它经济发展现象仍然具有适用性。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一是既有经济发展的制度视角充分关注农业开发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机制,却对社会基础的关注不足,本文构建了一个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社会、市场和政府共同演化的分析框架。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社会—市场—政府”分析框架根本上是从经验证据材料中形成和建构的;它来自于多案例调查的经验提炼,同时也受到了农业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和启发。

二是面对单案例的代表性局限,以及单案例研究结论适用范围的解释边界难题,本文选择在单案例研究中引入“影子案例”的比较方法。以单一案例为主体的“影子案例”使用是一种非对称性比较方法,是一种不完全的实验设计。它既照顾了单一案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顾及到了社会科学的理论性和分析性(赵鼎新,2020);它强调单一案例证据链和模式建构的内在效度,同时借助“影子案例”的比较并没有忽视研究结论拓展的外在信度问题。

对于未来拓展,中国特色农业“一县一业”的现实实践具有多样性特征,社会、市场和政府三者在具体条件中如何共同演化也会有侧重点和发展路径的不同。期待更多的案例研究和比较案例研究去观察具体制度环境和发展条件下的农业产业行为,寻求从“盲人摸象”到“理论拼图”的跨越。

五、写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研究团队对农业产业化议题的关注萌生于2018~2019年间承接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脱贫评估和案例总结委托项目,同时利用其它横向课题机会,团队先后对盐池滩羊、朗县辣椒、赣南脐橙、瑞昌山药、潜江小龙虾等进行了多案例观察。在田野和文献的碰撞中发现了一个现象: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盐池滩羊能够弯道超车成为“穷山沟”飞出“金凤凰”的幸运儿;但有些地方农业产业化却“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还有的地方农业开发呈现“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论文成稿一波三折,我们受益于多种渠道的指点迷津。一是身边师友的跨学科讨论。二是先后参加了“第四届农村社会学”(2020)、“首届农村社会学研究工作坊(2020)”论坛以及《管理世界》举办的两期“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研修班(案例研究专题)”,在交流汇报中获得了多样化的研究启发。三是在《管理世界》的2位外审专家和终审专家的建议下,不断加强与文献的对话,以及对案例模型解释边界的反复审视。4年来,每每困于写作修订过程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感谢一路相遇的各位专家、师友以及在盐池调查的领导、牧民,让我们能够最终看见“柳暗花明”。

中国(农业)“一县一业”的发展故事早已蔚然成风,但是学者的回应却感觉似乎是“姗姗来迟”。“滩羊食百草、味道自然香”只是其中的一道风景线,期待未来透过“一县一业”的小窗口,讲好更多中国发展的生动故事。














文章刊发:

刘小峰、扬帆、徐晓军:《选优扶强:老少边区特色农业“一县一业”格局何以形成——盐池滩羊的纵向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23年第7期,第46~62页。

欢迎订阅《管理世界》


电子刊订阅


纸刊订阅

官方网站

www.mwm.net.cn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