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2023年第9期目录、摘要

(点击图片订阅电子刊)

目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数字经济全球化:技术竞争、规则博弈与中国选择

    / 史丹  聂新伟  齐飞(1)

经济学

  • 增值税留抵退税能否促进企业吸纳就业?——来自2019年试行留抵退税制度的证据

    / 崔小勇  蔡昀珊  卢国军(15)

  • 区域贸易协定、投资条款差异性深化与跨国并购意愿

    / 杨连星  铁瑛(36)

  • 《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稳就业效应——基于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视角

    / 陈胜蓝  等(52)

  • 社保缴费的转嫁效应与劳动力市场再分配

    / 张克中  黄永颖  何凡(69)

公共管理

  • 对口支援的政策逻辑与经济效果评估——以对口援藏援疆为例

    / 李曦辉  等(89)

  • “放管服”改革何以优化营商环境?——基于治理结构视角

    / 李文钊  翟文康  刘文璋(104)

  • 公共数据开放能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来自政府数据平台上线的准自然实验

    / 方锦程  等(124)

  • 社会组织如何激发城市基层治理活力?——基于某环保类组织的案例研究

    / 张其伟  徐家良(142)

工商管理

  • 新兴场域平台型企业制度创业过程机理研究

    / 魏江  苏钟海  刘洋(158)

  • 创新激励还是创新封杀?——基于大科技平台股权投资市场的微观证据

    / 王诗桪  高廷帆  杨利宏(176)

理论述评

  • 机器学习如何赋能管理学研究?——国内外前沿综述和未来展望

/ 刘景江  郑畅然  洪永淼(191)



摘要

01

数字经济全球化:技术竞争、规则博弈与中国选择

作者:

史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

聂新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齐飞(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

摘要: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速崛起,正推动全球经济数字化变革。然而,数字技术的非均衡扩散使数字鸿沟扩大化、数字领域风险正从个人隐私泄露向国家主权安全升级跃迁,加之共同的数字贸易规则“供给赤字”,亟需实现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协调。本文基于“收益—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研究了“数字先进”经济体与“数字落后”经济体之间围绕数字技术差距缩小与扩大的策略选择及其对贸易规则偏好影响,重点分析了从电子商务到更广泛数字贸易规则焦点议题的国家分歧,归纳得出“美国做法”、“欧盟规则”、“日本主张”和“中间道路”4种数字规则模式,并比较了不同模式的核心关切与理念差异,以此展望了全球数字贸易规则的未来趋向。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数字技术成为构筑数字贸易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驱动力量,为了缩小技术代差,数字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既需要科技自立自强,更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应对技术先进国家的遏制打压。另一方面,不同国家“收益—风险”偏好的异质性,造成数字贸易规则“碎片化”的同时,基于“公共政策目标”等例外安排也促使规则模式或主张趋同化,而趋于“同盟化”的“小圈子”规则亟需发展中国家高度警惕。本文基于数字技术水平差异与国家竞争策略选择的理论阐释,以及数字贸易规则更加包容开放的趋势性展望,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战略任务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启示。

关键词:数字经济全球化  数字鸿沟  数字安全  数字贸易规则

02

增值税留抵退税能否促进企业吸纳就业?——来自2019年试行留抵退税制度的证据

作者:

崔小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蔡昀珊(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卢国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税收优惠是政府“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手段。本文以2019年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6~2020年全国税调数据建立多期DID模型评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雇佣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控制组企业相比,留抵退税政策使得处理组企业就业规模扩大3.41%~5.85%;(2)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就业规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政策实施后,非国有企业、年轻企业、服务业行业企业就业规模扩张更为显著,而未对国有企业就业产生显著影响;(3)机制分析表明,留抵退税政策通过放松融资约束、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企业创新进而扩大企业就业规模;(4)在运用“异质—稳健估计法”、“PSM-DID”方法后,基准模型回归结果依然稳健;(5)进一步分析表明,留抵退税增加了平均劳动成本和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们理解留抵退税与企业雇佣规模的关系,进而更有效地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提供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增值税留抵退税  企业雇佣  多期DID

03

区域贸易协定、投资条款差异性深化与跨国并购意愿

作者:

杨连星(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铁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

摘要:基于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对外投资之间的逻辑耦合,本文全面考察了区域贸易协定缔结深化对跨国并购的差异性影响。基准结果表明,平均意义上,区域贸易协定签订和深化对跨国并购意愿和并购成功率都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但区域贸易协定的投资条款差异会造成显著的差异性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情境下,区域贸易协定对跨国并购的促进作用更强。最后,基于中国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和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中国引领高质量对外投资的区域贸易协定总体战略,即注重对标《全面与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形成多边投资便利化框架的“中国范本”。研究结论表明,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对外投资的逻辑一致,推进区域贸易协定网络扩张,深化重点领域投资合作,有助于为全球投资规则重塑贡献中国经验。

关键词:区域贸易协定  投资条款差异性  跨国并购  中国范本

04

《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稳就业效应——基于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视角

作者:

陈胜蓝(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院)

王鹏程(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马慧(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刘晓玲(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就业的主力军。本文利用《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形成的准自然实验,考察其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使用新三板企业年报与“企查查”平台构建一个衡量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新数据集。基于这个新数据集的双重差分检验结果显示,《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能够使企业劳动雇佣提高约3.85%。商业信用供给减少是《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提高企业劳动雇佣的主要作用机制。当营商环境较差、外部融资可获得性较低以及客户议价能力较强时,《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促进企业提高劳动雇佣的效应更强。本文还发现《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能够促进地区层面的就业增长。本文揭示了政府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约束以促进就业的机理,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定就业和改善民生福祉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促进法  政府信用体系建设  劳动雇佣  商业信用供给

05

社保缴费的转嫁效应与劳动力市场再分配

作者:

张克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黄永颖(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何凡(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社会保险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基于21世纪初省级养老保险征收机构的变更(规范化改革)和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法制化改革),本文系统评估了社保缴费的转嫁效应与劳动力市场再分配。研究发现:(1)两次改革均提高了企业的实际社保缴费率,但缴费负担的转嫁形式不同。规范化改革增加的缴费负担由企业承担,并减少了企业的雇佣规模,而法制化改革增加的缴费负担由员工和企业共同承担,既降低员工工资,也减少了企业雇佣人数;(2)进一步分析显示,规范化改革中不同技能员工受到的就业冲击差异在不同模型中表现并不稳健,而法制化改革中低技能员工的工资受到的冲击相对更大,表明劳动力市场再分配效应的表现存在差异;(3)工资刚性和缴费凸显性较好地解释了两次改革中社保缴费的转嫁形式差异以及产生劳动力市场再分配效应的原因。研究结论为完善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再分配功能、扎实推进全社会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再分配  征管体制  税费转嫁  技能异质性

06

对口支援的政策逻辑与经济效果评估——以对口援藏援疆为例

作者:

李曦辉(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王贵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段朋飞(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普洱学院)

黄基鑫(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文章通过系统梳理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演进逻辑,总结回顾了对口支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任务,发掘了对口支援的理论内涵及其促进受援地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运用1990~2020年3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对口支援对西藏、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受援地的经济增长,推动了西藏、新疆各地级市(州、地区)的发展。第二,对口支援政策在促进受援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动了受援地经济增长。第三,公共服务方面,从经济效果来看,对口支援政策通过促进受援地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提升促进受援地经济增长,相较于基础设施建设来说,短期间接效应相对较弱,但从社会效果来看,对口支援政策对于教育和医疗水平提升效果显著,有利于更好满足满足受援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对口支援政策效果评估的相关研究,为对口支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  对口支援  多期双重差分  政策效果评估

07

“放管服”改革何以优化营商环境?——基于治理结构视角

作者:

李文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翟文康(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

刘文璋(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

摘要:“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既有研究分别从权力、制度和技术3个角度给予解释,但研究视角单一、理论提炼较少,目前学界缺乏总体性视角和理论化研究。本文构建了治理结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理论框架,以期对“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作出理论解释和探索,选取2017~2018年289个城市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验证本文理论框架。研究发现:成立行政审批局和政务服务中心进驻部门与事项的职能整合路径、运用网络技术提供在线服务的数字化运作路径、成立大数据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共享路径,分别构建了平台界面、数字界面和信息界面,实现基于界面的政企互动,降低了政企沟通、信息和合规成本、优化了城市营商环境。以上3种路径的验证为营商环境的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总体性理论框架,“放管服”改革将条块结构转型为界面结构,实现界面式互动,通过解决有限理性与投机、制度摩擦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  营商环境  治理结构  制度性交易成本  界面治理

08

公共数据开放能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来自政府数据平台上线的准自然实验

作者:

方锦程(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字经济监测预测预警与政策仿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刘颖(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字经济监测预测预警与政策仿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高昊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董纪昌(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字经济监测预测预警与政策仿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吕本富(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字经济监测预测预警与政策仿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摘要:公共数据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资源,评估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影响是科学施政的前提。本文以我国地方政府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1年295个城市级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检验公共数据开放是否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显著降低了城市内区域发展水平差距,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分析表明,该影响通过破除区域信息壁垒、弥合区域资源禀赋差距的作用机制予以实现。此外,公共数据开放不仅促进落后区域后发追赶,也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发展与共富的有机统一。本文量化评估了数据要素开放共享的经济效应,对于深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公共数据开放  数据要素  区域协调发展

09

社会组织如何激发城市基层治理活力?——基于某环保类组织的案例研究

作者:

张其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徐家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

摘要:本文基于活力论视角,以一家环保类组织为案例,回答经由何种具体实现机制能使社会组织激发城市基层治理活力。案例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在主体互动和治理效能两个层面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相应的实现机制包括以多重借道和信任建构为特征的体系融入机制、以赋权能人和建立广泛志缘为特征的人员吸纳机制,以公共空间营造和嵌入基层协商为特征的议程设置机制。同时,组织需要具备合法性、专业性和伦理性条件要素,合法性基于符号化人物和可视化成果而建构,专业性通过技术与理念供给和居民同步智识成长而体现,伦理性依托社区情感治理和个体自我实现而生成。案例社会组织的实践反映出社会力量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发挥主体性的空间。

关键词:社会组织  基层治理  活力  实现机制  条件要素

10

新兴场域平台型企业制度创业过程机理研究

作者:

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苏钟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刘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互联网平台颠覆各行业业态并塑造了诸多新兴场域,平台型企业因洞察到改变现存制度能从中获益而发起制度创业,推动新兴场域的制度变迁进而产业转型。但已有制度创业研究缺乏对平台型企业积极主动作用的讨论,也缺乏对中国独特情境的关切。本研究基于微医推动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创新实践,探讨新兴场域平台型企业制度创业过程机理。研究立足中国转型经济和政府高度参与产业发展的现实,识别了新兴场域自下而上制度创业的萌芽、论证、理论化、扩散化四阶段过程;将中国制度情境所确认的规制合法性解构为地方规制合法性和中央规制合法性,明确了平台型企业与政府互动获取规制合法性的双层议价过程;聚焦平台型企业独特属性与特征,构建了其在新兴场域发起制度创业推动场域制度变迁的机理模型。研究为中国情境下新兴场域平台型企业制度创业实践提供了理论解释,拓展了平台型企业制度创业和合法性的理论研究,为平台情境下的新型政企互动关系研究提供了新见解,对政府和平台型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兴场域  平台型企业  制度创业  规制合法性  双层议价模型

11

创新激励还是创新封杀?——基于大科技平台股权投资市场的微观证据

作者:

王诗桪(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高廷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杨利宏(南京审计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

摘要:大科技平台是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股权投资已经成为了大科技平台对外扩张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对创新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争议。大科技平台的股权投资究竟是激励了产业创新、还是建立了“创新封杀区”?本文基于2005~2021年创业投资与专利申请的独特数据集,利用超过11万条观测值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科技平台的创投显著提升了被投资企业的创新水平,特别是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实质性创新。这一提升来自大科技平台创投后的支持,而不能完全归因大科技平台事前的投资策略选择。支持方式包括财务资源、技术协同、数字生态带来的多样化知识等。本文基于大规模微观证据揭示了大科技创投的创新效应,实证检验了当前学界与政策实践者广泛争议的“创新封杀区”。研究结论为我国规范大科技平台与数字经济竞争策略、引导平台资本健康发展提供了事实依据和经验启示。

关键词:大科技平台  公司创投  创新  产业生态

12

机器学习如何赋能管理学研究?——国内外前沿综述和未来展望

作者:

刘景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郑畅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洪永淼(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字经济监测预测预警与政策仿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摘要:机器学习正在深刻改变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如何运用机器学习更好地赋能管理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前沿热点议题。然而,机器学习在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基于1999~2021年发表在工商管理和会计财务两大研究领域的国内外顶级期刊的学术文献,识别了学术界借助机器学习开展管理学实证研究的4种核心途径:变量测量、事件预测(包括事件分类)、因果推断和理论构建;梳理了每个途径的代表性文献的研究主题、研究问题、数据集、机器学习算法和研究结论;提出了使用机器学习赋能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策略,并讨论了中国学者运用机器学习开展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研究的未来机会。本文显示:将机器学习与传统计量经济学相结合有助于做出更加精准的因果推断;机器学习能够在模式发现这一理论构建的关键步骤中发挥重要作用;将机器学习与多案例分析相结合有助于富有成效地开展理论构建。本文为如何采用机器学习提升管理学研究质量、推进管理学研究范式变革和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和方向性启示。

关键词:机器学习  文献计量  因果推断  理论构建  未来展望

欢迎订阅《管理世界》


电子刊订阅


纸刊订阅

官方网站

www.mwm.net.cn

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