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2023年第10期目录、摘要

(点击图片订阅电子刊)

目录

本刊专稿

  • 居民人力资本的差异化分布与收入分配不平等
    /李建伟  等(1)

经济学

  • 进退相济: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与宏观稳定效应
    / 陈金至  刘元春  宋鹭(23)
  • 从“生产回岸”谈“稳外资”——基于发达国家机器人使用驱动的分析
    / 李磊  马欢(41)
  • 数智化如何影响双循环参与度与收入差距——基于省级—行业层面数据
    / 张云  柏培文(58)
  • 传统投资顾问和智能投资顾问:替代还是互补?
    / 路晓蒙  王一冰  吴卫星(74)

公共管理

  • “退休—医疗服务波动”之谜的形成机理与破解路径——基于制度联系视角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 于新亮  胡秋阳  申宇鹏(94)
  • 基于失业保险的稳就业政策效果研究
    / 唐珏  等(109)
  • 数字治理与高质量旅游目的地服务供给——基于31座中国城市的综合案例研究
    / 陈曦  等(126)

工商管理

  • 标准的力量——来自中国标准必要专利的经验证据
    / 龙小宁  张美扬(149)
  • 探索“风口法则”的理论智慧:基于案例诠释和情景实验的混合研究
    / 井润田   程生强  王文静(169)
  • 科创企业创新悖论的主动应对机制——基于管理者角色身份建构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 唐慧洁  等(189)

理论述评

  • 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厌恶:研究框架与未来展望
    / 罗映宇  等(205)

摘要

01

居民人力资本的差异化分布与收入分配不平等

作者:

李建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

顾天安(国研大数据研究院)

王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李嘉琪(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人力资本是劳动者为社会作出贡献并获取相应报酬的基础,在机会均等情况下居民劳动收入与人力资本的分布及其差异化程度应是一致的,但我国不同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均出现了偏离人力资本差异系数的现象。对我国10万名居民16种能力的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居民人力资本差异系数为0.2823。利用国家统计局入户调查数据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显示,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不同时期高低交错发展,但随着2000年以后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对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走势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偏离人力资本差异系数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人口结构与抚养比率不同、经济体制改革引致的经营性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经济融合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行业工资差距扩大、财富积累的棘轮效应引致的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仍显著高于人力资本差异系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应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重点,综合施策,推动居民收入差距向人力资本差距回归。

关键词:共同富裕  人力资本  居民收入  基尼系数  影响因素

02

进退相济: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与宏观稳定效应

作者:

陈金至(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

刘元春(上海财经大学)

宋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摘要:当前,中国形成了“上游国企主导,下游民企主导”的垂直结构。这种独特的“所有制+产业布局”模式是否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平稳运行?本文在梳理事实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并估计一个两部门DSGE模型分析了国有经济宏观稳定效应的作用机理及政策效果。研究表明:国企投资的逆周期调节有力地熨平了经济波动,且其效果随着生产垂直性的提升而增强。原因在于,上游国企的产品不仅有下游民企生产所需的投入品,也有最终消费品,因此国有经济的逆周期扩张在稳产出和稳物价的同时还稳定了居民预期,进而提高了社会福利。进一步分析表明:国有经济在参与宏观调控时主要应着力于解决供给冲击,且存在较大的逆周期调节政策空间,同时还应注意结合跨周期的政策设计。本文的研究为丰富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箱和新一轮国企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国有经济  产业布局  宏观稳定效应  垂直结构  两部门DSGE模型

03

从“生产回岸”谈“稳外资”——基于发达国家机器人使用驱动的分析

作者:

李磊(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经济行为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马欢(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发达国家机器人使用将重塑国家禀赋优势,触发离岸产业的回流,进而影响外商在华投资的稳定性。本文构建引入机器人的跨国企业生产外包模型,精确测度发达国家机器人使用对中国经济渗透率指标,理论和经验分析发达国家机器人使用对中国外资的“生产回岸”效应。结果发现,在控制外资向其他新兴国家转移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机器人使用显著增加了中国外资企业退出,渗透率数值提升0.1,将使退出的外资企业数和外资资本分别上升约7%和13.6%,证实了“生产回岸”。然而,当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建立市场联系后,可以减轻“生产回岸”的负面冲击。此外,“生产回岸”效应受到撤资沉没成本和机器人安装成本的影响,并且在服装纺织、木材家具等工序相对简单、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中作用更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实现“稳外资”目标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生产回岸  机器人使用 外资退出  内外关联

04

数智化如何影响双循环参与度与收入差距——基于省级—行业层面数据

作者:

张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柏培文(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数智化与双循环参与度、收入差距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本文选用2012年、2015年、2017年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的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研究发现:其一,从产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以及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视角,数智化推动了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二,数智化通过引致上下游价值链产品与要素市场融合,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畅通双循环。其三,数智化主要提升了省际间全球与国内价值链下游参与度,而下游参与度的提升效应与行业本身的价值链位置无直接关联,且主要改善了“以最终产品形式流出”的国内大循环,地理区位的联动效应仅促进了“东部—东部”省份内部的国内大循环以及东部省份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其四,双循环背景下,数智化使得“省份—行业—往来省份”相对收入差距下降得更多,在不同经济结构、市场结构与制度环境下具有差异性。

关键词:数智化  双循环参与度  收入差距

05

传统投资顾问和智能投资顾问:替代还是互补?

作者:

路晓蒙(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王一冰(伦敦国王学院商学院)

吴卫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投资顾问(以下简称“投顾”)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如何协调发展传统投顾和智能投顾是各界一直关注的话题。本文利用2018~2021年对全国16家证券公司收集的96313名股票个人投资者的调查数据,从两个方面研究了传统投顾和智能投顾的“替代”或“互补”作用:在客户资源方面,二者存在逐步“替代”效应,即智能投顾和传统投顾覆盖的客户年龄分布逐渐重合;在服务效果方面,二者发挥着“互补”的作用,即智能投顾更能提升投资者的客观投资收益,而传统投顾更能满足投资者的主观心理需求。渠道分析表明,智能投顾在提升投资者金融知识和降低非理性偏差方面更佳,进而提高了投资收益;传统投顾给予了投资者超预期的体验,也更能满足投资者的信任、沟通等心理需求,进而提高了投资者的主观评价。本文为理解我国传统投顾和智能投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传统投顾  智能投顾  投资收益  主观态度

06

“退休—医疗服务波动”之谜的形成机理与破解路径——基于制度联系视角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作者:

于新亮(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胡秋阳(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申宇鹏(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重点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内部制度、外部制度以及外市场制度之间存在的制度联系对劳动力生命周期各阶段行为特征的系统性影响。首先,本文发现,直觉上本应随年龄增长而持续上升的医疗服务利用在劳动力的退休年龄前后却是非平滑的,先是断点式下降并短期维持,而后上升。由于健康状况等自然因素和医疗保障等制度因素通常具有连续性,难以解释上述现象,故而可谓之“退休—医疗服务波动”之谜。对此,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并采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员工的晋升概率在接近法定退休年龄之前显著下降,而其医疗服务利用也在同期呈现同向变动,员工激励方式转变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显著为正。由此表明,由于退休前劳动力在企业内的晋升激励失效而绩效工资激励尚存,加上工资水平与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挂钩,劳动力会在此阶段转而通过努力工作、抑制医疗服务利用,以谋求绩效工资和提高养老金待遇,而在其退出劳动力市场后通过提高医疗服务利用予以一定的健康补偿。上述结论为企业员工激励制度、国家法定退休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构成的劳动制度体系影响劳动力生命周期中的阶段性表现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安排提高劳动力的社会贡献、改善其福利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及分析框架。

关键词:劳动制度  生命周期  模糊断点回归  医疗服务  劳动力市场

07

基于失业保险的稳就业政策效果研究

作者:

唐珏(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谢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赵仁杰(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佳媛(华盛顿大学埃文斯公共政策与治理学院)

摘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基于失业保险构建长效的稳岗机制,厘清已有政策的效果对于长效机制的构建及提升稳就业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利用地区间政策差异,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企业政策缴费率下调能有效缓解融资约束和营收下滑带来的负面冲击,起到稳就业的效果,且主要受益对象为非高技能职工。保费返还政策的稳就业效应不显著,返还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是重要原因;职工政策缴费率下调也未增加就业,但这提高了职工的可支配收入。成本收益估算显示,企业政策缴费率下调稳定单个岗位的年成本约为2万元,这大于失业金的年支付额,但低于职工薪酬,说明该政策较好地保障了职工生活。本文研究表明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及时减免企业缴费负担是一项潜在的长效稳岗机制,同时鉴于当前失业金支付水平偏低,可对已有失业保险稳就业政策进行优化,为提升失业金提供空间,从而更好地实现失业保险的生活保障功能。

关键词:就业  失业保险  缴费率  保费返还

08

数字治理与高质量旅游目的地服务供给——基于31座中国城市的综合案例研究

作者:

陈曦(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

白长虹(南开大学商学院)

陈晔(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

徐进(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

摘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目的地政府纷纷加快数字治理变革,推动旅游服务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实践中差异化数字治理模式和多元服务供给路径的形成机制作出充分解释。本文采用归纳性案例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结合的方法,根植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重要旅游城市的实践经验展开综合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数字治理对高质量旅游服务供给的作用受到数据共建共享、数字基础设施、注意力分配、动态能力、智慧应用场景及旅游经济水平等关键技术、组织和环境要素影响;(2)全国视角下,存在3种数字治理驱动的高质量旅游服务供给模式:政府作为数字平台建设者推动的多元共创型、政府作为数字技术使用者推动的数据驱动型、政府作为创新生态优化者推动的自主创新型;(3)区域视角下,东部地区兼有多种模式;中部地区以数据驱动型模式为主;西部地区以多元共创型模式为主。本文扩充了数字经济时代下对旅游目的地政府角色与职能转变的认识,为目的地数字治理与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工具。

关键词:数字治理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目的地服务  数字文旅

09

标准的力量——来自中国标准必要专利的经验证据

作者:

龙小宁(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张美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院)

摘要:加强标准必要专利国际化建设、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形成有助于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虽然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讨论,但技术标准对创新的全面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标准必要专利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上市公司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运用双重差分法,从垄断力量和知识溢出的双重视角来研究技术标准如何影响专利价值和企业创新。研究发现:(1)在被宣告为标准必要专利后,专利价值显著提升,表现为被引用次数、许可次数和对应权利人市场价值的增加;(2)专利价值提升的来源是被标准采纳后带来的专利影响力范围扩大,体现在来自于不同技术领域、复杂主题和普通专利的引用增加;(3)标准的市场力量导致相应专利技术具有超出其所固有技术贡献的额外市场价值,表现为小规模创新主体获益更多、市场集中度提高和新增企业数量降低;(4)标准对行业内追随者产生知识溢出效应,表现为遵循标准后企业创新数量、质量和布局均出现显著改善。本文不仅拓展了关于技术标准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还启示在积极推动国际标准制定的同时,需要强化标准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规则引领,以防范潜在的垄断后果。

关键词:标准必要专利  技术标准  创新  市场力量  知识溢出

10

探索“风口法则”的理论智慧:基于案例诠释和情景实验的混合研究

作者:

井润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程生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王文静(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风口”法则在互联网企业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引起一些管理困惑与质疑,对其理论逻辑的探索与构建是一个重要且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基于“启发新的理论灵感”的目的,通过对小米公司实地调研的访谈数据以及二手数据展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发现:“风口”的实质是一种维持组织延续既定方向发展的情景力量,管理者对这种形势变化的心理感知为其辨识机会提供了可以把控的时间窗;而管理者有意识的系统布局或布局势是他们成功将创业风口转变为成长机会的前提,管理者以认知能力为代表的战略领导力有助于感知和构建心理势。我们将以上案例研究发现归纳为4个理论命题。接下来,本文基于案例命题和前期文献推导出理论模型和假设,采用情景实验研究方法收集465份有效问卷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以上案例研究的发现:管理者所感知到的组织势对其成长机会把握有重要影响;而布局势和心理势这两种形态的组织势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管理者的认知能力对组织势感知具有重要影响,分析性思维占优的管理者更能判别出两种形态组织势之间的关联性;结构需求高的管理者更能察觉到蕴含在当前组织成长情景中的布局势。本研究揭示出组织势在理解“风口”法则中的理论贡献,有助于从外部情景条件视角澄清“机会发现观”和“机会构建观”关于创业者角色的理论争议,启发企业管理者重视业务活动布局与组织势感知,以期实现组织成长。

关键词:风口理论  组织势  案例研究  组织成长  战略领导力

11

科创企业创新悖论的主动应对机制——基于管理者角色身份建构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作者:

唐慧洁(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罗瑾琏(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易明(四川大学商学院)

李树文(大连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钟竞(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依据国家设立科创板的目标与定位,科创企业既要在前沿技术上取得突破,又必须实现成熟技术的快速优化和迭代。在此背景下,管理者如何协同两者之间的悖论关系是亟待突破的现实瓶颈。本文基于角色身份理论,采用嵌入式案例研究方法,对科创板上市企业HB公司3个核心创新团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探索管理者创新角色身份建构过程,破解其推动创新悖论协同增效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管理者在创新悖论触发下主动进行角色探索,表现出角色同化、角色分离、角色整合、角色脱离4种形态,由此产生不同的创新角色职能。当管理者进行角色同化时,将践行规范维护者职能;当管理者同时进行角色分离和角色整合时,将主动协同多重角色身份及其要求,践行矛盾平衡者职能;当管理者进行角色脱离时,将表现出随俗浮沉,放弃践行创新角色职能。(2)管理者角色职能通过团队认知、资源过程影响创新目标的实现。当管理者实施规范维护者职能时,团队成员认知固化,通过团队资源消化实现成熟技术优化的目标;当管理者实施矛盾平衡者职能时,引导团队成员进行认知匹配、认知扩展,通过团队资源积累、资源增益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和成熟技术优化协同增效的目标;当管理者表现为随俗浮沉时,团队成员将出现认知失调,通过团队资源损耗制约创新目标推进。本研究不仅从角色身份视角丰富了创新悖论管理的理论内涵,同时对科创企业创新管理人才培育、团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悖论  角色探索  角色职能  悖论协同  科创企业管理者

12

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厌恶:研究框架与未来展望

作者:

罗映宇(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朱国玮(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钱无忌(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吴月燕(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黄静(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杨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理解人类对算法服务的负面反应,是有效应对算法管理挑战的关键前提,是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推进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学术界对算法厌恶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丰富成果,但多数仅针对单一领域的单一问题。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采用“概念辨析—形成机制—理论边界—研究展望”的框架,对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厌恶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解析。首先,对管理领域算法厌恶的核心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在辨析算法、人工智能、机器人三者关系的基础上,界定算法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厌恶的定义。其次,构建理论研究框架,从算法视角和人类视角双维度提炼出算法厌恶的6种成因机制,并从个体、情境和算法3个维度阐述算法厌恶的12种理论边界。最后,提出具有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六大未来研究议题,为深化算法厌恶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指南。本文拓展了算法厌恶理论体系研究的认知边界,对促进中国企业有效应对算法管理挑战、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人工智能  算法决策  算法厌恶  人机交互

欢迎订阅《管理世界》


电子刊订阅


纸刊订阅

官方网站

www.mwm.net.cn

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