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张云、柏培文:数智化如何影响双循环参与度与收入差距——基于省级—行业层面数据

张云、柏培文 管理世界杂志 2024-03-17

(点击图片订阅电子刊)

数智化如何影响双循环参与度与收入差距——基于省级—行业层面数据

文章来源



作者:

张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柏培文(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文章刊发:《管理世界》2023年第10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数智化与双循环参与度、收入差距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本文选用2012年、2015年、2017年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的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研究发现:其一,从产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以及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视角,数智化推动了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二,数智化通过引致上下游价值链产品与要素市场融合,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畅通双循环。其三,数智化主要提升了省际间全球与国内价值链下游参与度,而下游参与度的提升效应与行业本身的价值链位置无直接关联,且主要改善了“以最终产品形式流出”的国内大循环,地理区位的联动效应仅促进了“东部—东部”省份内部的国内大循环以及东部省份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其四,双循环背景下,数智化使得“省份—行业—往来省份”相对收入差距下降得更多,在不同经济结构、市场结构与制度环境下具有差异性。

关键词:数智化  双循环参与度  收入差距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数智化作为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新型战略性组织形态,有别于数字化、智能化的高级产业形态,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数智化转型升级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2020年数智化的基础应用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分别同比增加33.6%、16%和15%。可见,数智化是推动经济与社会治理形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双循环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本质上依赖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环节的有机循环。然而,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从国内市场看,产业链竞争能力不足,体制内部要素流通不畅,国内大循环活力尚未充分释放;从国际市场看,经济全球化的动态调整引致全球产业链收缩,全球分工与共享的关系受到挑战,区域化、边缘化与“去中心化”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成为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

那么,数智化能否解决宏观经济结构的内在矛盾,进而畅通双循环?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推进,数智化又如何作用于地区—行业收入差距?探究上述问题,对深入挖掘数智化的内在动力,厘清双循环顺利运行的现实经济条件,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主要内容

本文选用2012年、2015年、2017年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的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结合企研·中国社科大数据平台的热点专题数据库,从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有机循环的视角,论证双循环依赖于商品、劳动、资本等在地区间、行业间自由流通,并利用地区双边流出完全增加值分解、贸易引力模型以及要素错配模型,从产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角度对双循环进行系统测算。在此基础上,从实证角度探讨数智化与双循环参与度、省际—行业收入差距的内在关系,其具体思路为:首先,探究数智化作用双循环参与度的因果效应;其次,从中间传导路径、多角度的异质性分析挖掘数智化影响双循环参与度的具体路径;最后,引入共同富裕的宏观战略,探究双循环背景下,数智化作用“省份—行业—往来省份”相对收入差距的演变规律。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其一,数智化促进了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且数智化通过引致上下游行业产品与要素市场融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双循环;其二,数智化主要提升了省际间全球与国内价值链下游参与度,而下游参与度的提升效应与行业本身所处的价值链位置无直接关联,且主要改善了“以最终产品形式流出”的国内大循环,地理区位的联动效应仅促进了“东部—东部”省份的国内大循环以及东部省份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三,在双循环背景下,数智化使得“省份—行业—往来省份”相对收入差距下降得更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充分挖掘数智赋能的内在潜力,深化产品与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一方面,推动数智产业的创新与应用,形成数智化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降低区域行政壁垒,减少垄断行业市场势力。另一方面,以数智技术打造现代化的都市圈,发挥城市群的空间外部效应,增强国内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

第二,以数智赋能为引擎,扎实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与水平。牢牢抓住数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数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数智技术为支撑提高供给效率,鼓励企业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与水平。

第三,探索数智赋能、新发展格局与共同富裕体制机制的动态平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有机协同。一方面,在双循环背景下,以数智技术为引擎、数智治理为抓手,提高收入分配调节效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依托国内大市场的建设,缩小地区数字鸿沟,统筹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发展战略,缩小城乡数据要素分配差距。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研究内容上,立足数智化与新发展格局的双重宏观视角,首次对数智化与双循环参与度、省级—行业收入差距的因果效应进行揭示,从中间传导路径、多角度的异质性分析扩展数智化与双循环参与度内在关系的理论边界,为我国构建统一的产品与要素市场、安全有序的国际市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相应的政策启示与理论指导。

从指标度量上,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对双循环的指标进行系统测算,首先,从产品一体化、要素一体化的视角对国内大循环进行分析,利用国内价值链参与度、贸易摩擦系数表示国内大循环的产品一体化,选用相对资本扭曲、相对劳动力扭曲表示国内大循环的要素一体化。其次,将“国内—国际”贸易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利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量化。上述指标体系从定量角度丰富了双循环的理论前沿。

从研究观点上,本文提出了数智化作用于双循环的路径依赖以及异质性分析下的差异化表现,并结合共同富裕的现实背景,通过“数智赋能、疏通内外循环”的双引擎,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现实依据。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双循环与收入分配的相关研究,聚焦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视角,以不同类型城市群为切入点,探究数智化转型作用不同收入分配环节的内在机理,为激活数智化的潜在动力、探索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支持与理论参考。

五、写作、投稿、修改的过程

数字经济、要素配置与收入分配是我们多年来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双循环”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进行了大量论述。但未有研究从产品与要素有机循环的视角对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政策内涵进行系统分析。为此,我们结合研究方向,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从产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的角度对双循环进行系统测算,并纳入数智赋能、共同富裕的研究视角,最终形成本文的研究内容。

2021年10月完成初稿后,我们投稿至《管理世界》编辑部,文章历经多轮审稿与修改,期间外审专家和终审专家在引言、双循环的测算、数智化的测算、文章标题、异质性分析、文章结论和政策建议等各方面提出了严谨、专业的审稿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最后,《管理世界》编辑部对论文进行了多轮认真细致的校对工作,这对提高文章的质量与可读性具有极大帮助。在此,我们真诚地对审稿专家、编辑部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文章刊发:

张云、柏培文:《数智化如何影响双循环参与度与收入差距——基于省级—行业层面数据》,《管理世界》,2023年第10期,第58~73页。

Zhang Yun, Bai Peiwen. How Digital Intelligence Affects Dual Circulation Particip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Based on Provincial-Industry Dat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3, 39(10): 58-73.

欢迎订阅《管理世界》


电子刊订阅


纸刊订阅

官方网站

www.mwm.net.cn

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