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2023年第11期目录、摘要

(点击图片订阅电子刊)

目录

经济学

  • 共建“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深化——基于沿线国家间的视角

/ 周茂  等(1)

  • 城乡融合的收入和福利效应研究——基于要素配置的视角

/ 郭冬梅  陈斌开  吴楠(22)

  • 减税激励与异质性投资反应:来自小微企业的证据

/ 冯晨  刘冰  叶永卫(38)

  • 集聚网络视角下企业数字化的生产率提升效应研究

/ 韩峰  姜竹青(54)

  • 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和中国职业变迁方向

/ 王林辉  等(74)

  • 行业集中与风格均衡:双向助力基金价值创造

/ 田正磊  刘洋溢  罗荣华(94)

农业·农村·农民

  • 悬浮的项目包:中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制度演进与实践逻辑

/ 徐陈晰  焦长权(115)

公共管理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如何生成地方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基于岱海湖治理的长时段过程追踪

/ 姜雅婷  杜焱强(133)

工商管理

  • 后发企业如何利用全球生产网络构建自主产品开发平台?——对长城汽车氢能技术产品开发的纵向案例研究

/ 周麟  等(152)

  • 基于组织印记触发的集团子公司价值共创决策逻辑:海信聚好看的纵向案例研究

/ 王琳  刘锡禄  陈志军(173)

  • 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组织变革中授权与控制悖论动态演化研究

/ 林海芬  胡严方(191)

理论述评

  • 异质性政策效应评估与机器学习方法: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 陶旭辉  郭峰(216)

摘要

01

共建“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深化——基于沿线国家间的视角

作者:

周茂(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武家辉(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李雨浓(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李丁(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求要持续深化互联互通,与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中国与沿线国家间联通不同的是,本文从沿线国家之间联通的更宽视野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互联互通深化提供了典型事实和经验证据。本文结合复杂网络分析和双重差分法全面有效评析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之间以“五通”为主要内容互联互通的影响。研究发现:(1)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沿线国家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互联互通网络的构建,具体表现为2014年倡议实施后“五通”网络规模持续扩大、网络密度不断提高、节点联系更加紧密,并且沿线国家联通网络中的中国“桥梁”作用明显。(2)因果效应评估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显著增强了沿线国家之间互联互通的程度,这一结论在考虑识别假设条件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可靠。(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互联互通效应具有异质性,体现为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之间相较于陆上丝绸之路国家之间,除民心相通以外的其他联通效应均更加突出;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政策沟通、资金融通效应更突出,而收入差距较小的国家之间,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的效应更突出;与中国综合距离临近国家之间相较于非临近国家之间,除政策沟通以外的其他联通效应均更加突出。本文研究能够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互联互通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关键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互联互通  沿线国家

02

城乡融合的收入和福利效应研究——基于要素配置的视角

作者:

郭冬梅(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陈斌开(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吴楠(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城乡融合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缩小城乡差距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基于我国城乡差距和土地要素配置的典型事实,本文构建了包含城乡人口流动、建设用地流转和内生公共服务供给的一般均衡模型;并从要素配置视角量化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土地市场一体化,以及多项政策组合对城乡居民收入与福利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建立城乡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但是,单一市场的改革可能造成部分群体福利受损,导致改革面临阻力;将土地市场改革和劳动力市场改革联动,不仅可以提升人口和土地的要素配置效率,还可以同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推动城乡融合需要在一般均衡视角下进行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形成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土地市场一体化的政策联动。

关键词:城乡融合  收入和福利  要素配置  一般均衡  政策联动

03

减税激励与异质性投资反应:来自小微企业的证据

作者:

冯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刘冰(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叶永卫(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在我国现行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背景下,探索减税政策对企业的投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需关注对小微企业的实质作用。本文利用一种全新的群聚—双重差分(Bunching-DiD)识别框架,探究了我国针对小微企业的规模性减税优惠对其投资行为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减税会促使高应税收入企业在政策门槛处形成群聚,但不具备明显的投资反应,而对于政策目标对象——低应税收入的小微企业而言,其在减税激励下缓解了融资约束压力,具有显著的经营性投资效果。最后,我们还发现此轮减税政策具有较强的普惠性特征,并对小微企业的生产率、就业规模及经营绩效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作用。本文研究为理解企业减税效应及其异质性投资偏向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小微企业  减税激励  Bunching-DiD  投资

04

集聚网络视角下企业数字化的生产率提升效应研究

作者:

韩峰(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

姜竹青(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数字化转型改变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还会赋予企业的空间集聚形态以更为明显的网络特性。本文在社会网络理论和空间经济理论基础上构建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基于2001~2020年沪深上市制造业企业和城市面板数据的匹配数据检验了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企业集聚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空间作用边界为50公里,该范围内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均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二者在推进生产率提升中还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和相互强化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知识外溢效应是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机制,且多样化知识外溢的作用明显强于专业化知识外溢;集群内知识学习网络的发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和金融危机冲击均有效强化了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及其协同效应;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还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依赖于企业所在行业类型及所有制性质等方面。本文不仅为研究数字化转型的微观经济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数字经济下的企业集聚形态转变提供了证据。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  集聚网络  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互动  知识外溢

05

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和中国职业变迁方向

作者:

王林辉(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钱圆圆(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周慧琳(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董直庆(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新的职业场景不断涌现,新旧职业更替也日趋频繁。但现有文献并未关注人工智能引致的职业变迁方向,以及技术冲击下的职业平等性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中国职业变迁典型化事实的基础上,采用微观调查数据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在职业变迁过程中的作用,从职业类型、任务属性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识别人工智能引发的职业变迁方向;从职业收入、就业稳定性、工作满意度以及职业地位等维度,探究人工智能对不同技术复杂度职业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诱发职业变迁,引致劳动者从传统职业转向新职业和数字职业,也会重塑职业任务属性,促使任务向非繁重、精简化和自由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再技能化”效应会拓展职业技能宽度,而其“去技能化”效应则会降低技能深度;人工智能技术也会推动职业地位向上流动,但对不同技术复杂度职业的工资收入、工作稳定性与满意度会产生差异化影响,进而对职业平等性形成冲击。

关键词:人工智能  职业变迁方向 职业平等性

06

行业集中与风格均衡:双向助力基金价值创造

作者:

田正磊(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刘洋溢(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罗荣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

摘要:本文首次发现行业和风格这两个最重要的资产组合结构特征都显著影响了基金的价值创造,但它们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基金资产组合的行业集中度越高未来业绩越好,但风格则是越均衡未来业绩越好。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都表明,这一结果是在规模报酬递减规律下,由于股票行业与股票风格之间聚类划分的差异所带来的。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两个特征与基金价值创造的两个基本来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行业上的集中侧重体现基金搜寻盈利机会的能力,风格上的均衡侧重体现基金应对规模报酬递减的能力,两种能力协同的基金具有更强的有效主动性,能更好地实现价值创造。实证结果还显示,有选股能力的基金往往采取高集中度策略,因而搜寻盈利机会的能力较强但应对规模报酬递减的能力不佳,而有择时能力的基金则相反。此外,在短期业绩压力之下,基金往往更加注重行业集中所带来的短期利益,却忽视了风格均衡所产生的长期价值,从而导致基金承担了过大的风险。本文的结论不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基金行为特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评价和筛选出优秀基金,也有助于理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难题,为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创造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业集中度  风格集中度 价值创造  基金业绩  规模报酬递减

07

悬浮的项目包:中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制度演进与实践逻辑

作者:

徐陈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焦长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项目制的治理方式实现自上而下的运行实践。在财政管理体制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通过“因素法”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间分配管理,最终由县级主管部门统筹支出。在“以县为主”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下,层级化的服务分工、项目化的经费补助与指标化的绩效考核紧密联系。在乡村基层实践中,项目制内含的技术治理和规范化取向通过档案管理渗透到服务供给过程中,档案成为上下“共谋”的操作对象。这一过程中,项目意图和群众需求产生偏差,标准化的信息系统与多元化的乡土社会发生错位,服务实践与日常生活和村庄治理有所分离,造成了项目包“悬浮”于乡土社会的意外后果。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项目包  以县为主  悬浮

08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如何生成地方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基于岱海湖治理的长时段过程追踪

作者:

姜雅婷(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杜焱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一项重大体制创新和改革举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运行8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关于其制度成效如何生成的因果机制尚未被揭示。本文运用理论建构型过程追踪对内蒙古自治区岱海湖治理过程展开长时段纵向跟踪研究,研究发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与地方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间存在由“情境建构—行为调适—效能生成”3个部件持续互动所构成的因果机制;其中,制度成效取得的关键在于“压力—能力—动力”逻辑,这一逻辑不仅实现了环境治理委托—代理机制下央地纵向关系的良性运转,而且体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本文从过程研究范式出发创新性地识别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成效”间的因果机制,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优势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也为解决西方语境下环境治理委托—代理困境、形成具有中国话语意义的理论思考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生态文明建设 制度优势  过程追踪  因果机制

09

后发企业如何利用全球生产网络构建自主产品开发平台?——对长城汽车氢能技术产品开发的纵向案例研究

作者:

周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贺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兰宗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

李志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摘要:自主产品开发平台是企业开展复杂技术产品创新的关键载体,但少有研究对后发企业究竟是如何“从无到有”构建自主产品开发平台展开深入探讨。本文置身于中国复杂技术追赶情境,通过对长城汽车氢能技术产品开发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可以利用基于企业内协调策略有序布局的全球生产网络驱动自主产品开发平台实现“定义→形成→递进”渐次构建,而内嵌在“全球—地方”组织安排中并历经“导入式→共创式→整合式”模式演进的产品层次技术学习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进一步而言,全球化人才引进的追赶起点选择和网络化组织关系的动态调控能够助推后发企业连续、高效开展产品层次知识学习,获得起点更高、速度更快的自主产品开发平台构建效果。据此建构的理论模型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发展了产品开发平台理论,也为处于复杂技术领域的中国后发企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构建自主产品开发平台,加快实现产品层次自立自强提供了管理启示。

关键词:自主产品开发平台  全球生产网络  产品层次知识学习  后发企业  案例研究

10

基于组织印记触发的集团子公司价值共创决策逻辑:海信聚好看的纵向案例研究

作者:

王琳(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

刘锡禄(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陈志军(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企业难凭一己之力获得成长,携手各利益相关方进行价值共创成为企业求生存、图发展的不二选择。现有价值共创研究多集中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体企业或平台企业,忽略了处于更加复杂决策情境下的集团子公司。本文采用探索式纵向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子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定组织印记如何触发价值共创的决策逻辑。研究发现,在“拓荒牛”阶段,在集团战略指导且子公司资源禀赋劣势的印记触发下,子公司通过创业拼凑策略进行价值共创;在“独角兽”阶段,在集团战略布局且子公司资源禀赋优势的印记触发下,子公司则通过精益创业策略进行价值共创。同时,本文重新阐释了效果和因果两种决策逻辑,认为创业拼凑是效果逻辑指导下的价值共创策略,精益创业是因果逻辑指导下的价值共创策略,并从组织印记方面深化了对子公司价值共创决策逻辑的理解,对指导子公司创新价值共创模式、实现业务转型升级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价值共创  组织印记  决策逻辑  创业拼凑  精益创业

11

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组织变革中授权与控制悖论动态演化研究

作者:

林海芬(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平台治理研究院)

胡严方(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平台治理研究院)

摘要:组织变革是一个凸显组织多重矛盾态势,并对此做出响应以扭转悖论关系恶性发展态势的过程。伴随变革过程中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的优化,权力管理模式做出调整,进而影响变革实施及结果,这种交互影响关系使得嵌入权力管理模式中的授权与控制矛盾态势尤为凸显。因此如何实现授权与控制悖论关系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转变,成为组织变革的关键。本研究以竹叶青茶业2016~2022年的持续性变革实践为研究对象,揭示组织变革中授权与控制悖论关系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变革过程中,伴随着权力架构和管理者个体响应的变化,授权与控制悖论动态的演化历经“变革发起阶段:悖论动态的混沌”→“变革探索阶段:悖论动态的有序”→“变革系统化阶段:悖论动态的跃迁”3个阶段,实现从偏执于控制一极的恶性循环向均衡授权与控制的良性循环转变。(2)组织权力架构经过“胁迫的减轻”→“情景—系统权力的减轻”→“情景—系统权力的重塑”3个环节,促成了授权与控制悖论要素实现“冲突→接纳→融合”的转变。(3)因所处权力情境不同,高层和中低层管理者面对授权与控制矛盾态势时展现出卡夫卡式、非此即彼式、兼容并蓄式或超越式等不同响应方式,呈现从排斥防御到逐渐接纳并主动利用悖论的趋势。(4)变革过程中,授权与控制悖论动态演化是组织权力架构和个体响应交互作用的结果,由权力架构衍生出的矛盾态势刺激个体管理者做出响应,而高层和中低层管理者个体响应又分别引领和推动权力架构的演化。本研究构建的组织变革中授权与控制悖论动态演化过程模型,旨在丰富悖论动态演化相关研究,为陷入悖论关系恶性循环的组织成功开展变革实践以及政府部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关键词:组织变革  授权与控制  悖论动态演化 权力  恶性循环  良性循环

12

异质性政策效应评估与机器学习方法: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作者:

陶旭辉(浙江工商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郭峰(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

摘要:对公共政策的准确评估,是制定科学公共政策的重要前提,科学的公共政策将有助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异质性政策效应评估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其重要性在政策效应评估文献中已经获得广泛认可。本文总结了异质性政策效应评估的重要价值,以及代表性传统方法的逻辑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梳理了机器学习方法在异质性政策效应评估中的重要价值和具体应用:更好地筛选和切分异质性变量、更好地评估多重异质性政策效应、更好地估计个体政策效应等。本文也指出机器学习在异质性政策效应评估的算法可接受性、过程可检验性以及结论稳健性中存在局限性。进一步,文章提出了异质性政策评估和机器学习的重点发展方向:引入和发展机器学习方法,重视异质性政策评估的政策价值及提升机器学习的可接受性;结合传统分析范式,拓展机器学习在异质性政策评估中的新模式;规范研究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推动数据和代码的公开透明等。

关键词:政策效应评估  异质性处理效应  机器学习  大数据

欢迎订阅《管理世界》


电子刊订阅


纸刊订阅


官方网站

www.mwm.net.cn

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