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2024年第4期目录、摘要

(点击图片订阅电子刊)

目录

重大选题征文

  • 中国产业链风险敞口的测度、结构及国际比较——基于生产链长度视角

/ 倪红福  钟道诚  范子杰(1)

经济学

  • 内资与外资的共生共赢——基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的价值链新核算框架分析

/ 彭水军  李之旭  黄鑫(27)

  • 住房公积金降费的稳就业效果及其解释

/ 万海远  等(47)

  • 留抵退税政策、企业流动性与劳动要素收入提升

/ 王敏  李敏丽(60)

  • 数据要素、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

/ 陈晓佳  徐玮(78)

  • 中国制造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 欧阳志刚  陈奕景 陈熹(96)

公共管理

  • 教育失配经历对企业雇佣决策的影响:来自简历投递实验和在线招聘职位的证据

/ 李晓光(121)

农业·农村·农民

  •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职业趋同:基本事实与影响机制

/ 盖庆恩  等(138)

工商管理

  • 虚拟孵化对创业企业数字化的使能机理:组织学习视角的案例研究

/ 马倩  等(158)

  • 制造企业平台化转型如何打破“数据孤岛”?——基于人—数交互理论的混合方法研究

/ 马鸿佳  王亚婧(176)

  • 机构投资者驱动企业绿色治理:监督效应与内在机理

/ 张云  吕纤  韩云(197)

  • 有限合伙协议架构企业的盈余管理之谜:长期导向还是机会主义?

/ 史亚雅  等(215)

摘要

01

中国产业链风险敞口的测度、结构及国际比较——基于生产链长度视角

作者:

倪红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钟道诚(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范子杰(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要:保障产业链安全运行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注重点,也是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然而,跟踪产业链风险的测度指标相对缺乏,且存在概念混淆。鉴于此,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视角,并结合国家间双边关系、不可替代程度等因素,提出了全球产业链风险敞口、风险收益比新概念和新测度方法,并进行了实证测算。研究发现:(1)总体上,不同方法测算得到的中国整体产业链需求端和供给端风险敞口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不考虑国家间双边关系、生产环节的不可替代性等因素,或使用传统GVC参与度方法都会低估中国产业链风险敞口。(2)不同行业和不同技术水平产业的风险敞口存在显著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高技术制造业近1/3的生产长度暴露在国外,产业链受到外部冲击而断裂的风险较大。(3)中国产业链需求端风险敞口处于中游水平,高于美国,但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面临的风险大于收益,而世界其他国家在中国的收益大于风险。(4)各国家部门产业链风险敞口总体上具有一定监测预警作用,即某一国家部门风险敞口越大,在不利冲击下(如疫情)其贸易量下降的幅度可能就越大。

关键词:全球产业链  风险敞口  脆弱性  产业链韧性  生产长度

02

内资与外资的共生共赢——基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的价值链新核算框架分析

作者:

彭水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李之旭(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黄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增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实现内外需、内外资的高水平协调发展,是中国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关键所在。本文使用OECD跨国企业活动分析数据库提供的区分内资和外资的国际投入产出表,提出了一个新的反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的国内价值链分解框架,定量分析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特征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面临外部风险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内需潜力的逐渐释放是内外资实现增加值收益增长的重要支撑,相比外需而言,更具稳定性与可靠性;制造业外资企业倾向于在中国布局封闭式产业链,这一现象在中、高研发强度制造业中更为明显,但内外资合作分工模式占比在持续上升,这反映出内外资“竞争合作关系共存、分工合作逐步深化”的趋势。本文进一步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重点分析内外需市场变动、内外资企业关联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内需市场的规模扩大与结构优化对于促进内外资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之后内外资企业关联效应对于外资和内资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逐渐增大,为新时期促进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和协调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本文结合结构路径分析(SPA)方法,围绕需求侧潜力释放与结构优化以及供给侧国际要素资源流入与内外资联动,探讨了促进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与协调发展的关键增加值流转路径。本文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区分内资和外资的国际投入产出模型  内外资联动的国内价值链  SDA方法  SPA方法

03

住房公积金降费的稳就业效果及其解释

作者:

万海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朱志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张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贺伟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研究住房公积金改革的企业雇佣反应,分析公积金降费的稳就业作用,并逆向讨论公积金的制度属性问题。结果发现,下调公积金最低缴存比例会降低企业公积金支出,激励企业扩大雇佣需求,并达到稳定就业的效果。本文利用企业家主观调查数据发现,公积金降费让企业享受到实际优惠,这会提振企业发展预期,尤其是民营企业的预期改善效果更加明显,故带来更大的就业促进作用,体现民营企业将公积金作为成本而不是福利的可能性更大。劳动密集型与现金流缺乏的企业对缴存比例变动更加敏感,故公积金降费政策的企业预期改善和就业促进作用也更大。

关键词:公积金降费  法定最低缴存比例  预期改善  稳就业  制度属性

04

留抵退税政策、企业流动性与劳动要素收入提升

作者:

王敏(云南财经大学)

李敏丽(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留抵退税是我国增值税中性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更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扶持政策,从劳动要素收入分配的视角探究留抵退税政策的微观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劳动要素结构优化和劳动工资提升激励两个维度,构建了“留抵退税→企业流动性→劳动要素收入”的理论逻辑框架,结合2012~2021年上市公司和纳税信用评级数据,对2018年留抵退税政策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留抵退税显著提升企业劳动要素收入份额,结论经过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政策显著改善企业现金流动性,并且,高技能劳动投入增加是这一流动性传导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核心渠道,而劳动工资提升激励并不显著。拓展分析发现,在融资约束较强的企业、民营控股企业中,这一提升效应更为明显。此外,政策不仅发挥了增加劳均报酬的社会效益,更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本文研究为理解留抵退税在应对经济压力下发挥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效能的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增值税  留抵退税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  企业流动性

05

数据要素、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

作者:

陈晓佳(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徐玮(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学院)

摘要:产业数字化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鲍莫尔病”和过早“去工业化”问题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阻碍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本文采用量化空间经济学理论,构建数据要素的生产、交易和投入模型,将数据要素纳入到生产函数中。在“效率—结构—速度”的分析框架下,采用结构化检验方法,定量分析数据要素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并采用比较静态方法研究交通与数据要素协同效应加速这一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发现,数据要素与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仅将数据要素与服务业相结合并不能完全解决服务业由于效率相对滞后而在结构转型中受到“鲍莫尔病”的困扰。在交通聚集人口的作用下,高人口密度依赖型的服务业将提高效率,有望根除效率滞后导致的潜在成本上升的病因。同时在交通基础设施供需的作用下,制造业数字化能规避制造业份额过早下降问题。数据要素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数字技术红利,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本文的研究为探索中国数字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关键词:数据要素  交通运输  鲍莫尔病  过早去工业化  全要素生产率

06

中国制造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作者:

欧阳志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奕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陈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以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间和不同类别企业间金融资源配置的现实背景,构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分析框架,测度中国制造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扭曲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研究发现:(1)制造业行业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高,而行业内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在行业内配置中,债务配置效率和融资规模配置效率相对较低。(2)在样本期内,制造业总体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年均为37.30%,其中,行业内和行业间配置扭曲导致的生产率损失年均分别为31.54%和5.76%。在行业内配置扭曲导致的生产率损失中,债务配置扭曲和融资规模配置扭曲是主要来源。金融资源配置的“所有制歧视”比“规模歧视”导致的生产率损失大,且非国有和小规模企业内部配置扭曲导致的生产率损失较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各类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显著减少。(3)重点产业前期金融支持政策形成的“好”扭曲不同于传统非重点产业的“坏”扭曲,随着重点产业的发展,“好”扭曲会缓解,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也会因此下降,“好”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这一作用规律对当前金融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  全要素生产率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培育

07

教育失配经历对企业雇佣决策的影响:来自简历投递实验和在线招聘职位的证据

作者:

李晓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扩张进程,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失配现象日渐凸显。本文聚焦高学历者的教育失配经历对企业雇佣决策的影响,通过区分纵向失配和横向失配,分别从劳动力供给侧和需求侧来检验教育失配经历对雇佣决策产生的异质性后果。实证数据来自2023年中国在线联合调查实验项目,该项目通过抓取在线招聘职位和实施简历投递实验来加强因果推断(样本量为37273份)。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教育失配经历对雇佣决策的影响呈现高度异质性。相较于纵向匹配,纵向失配者的简历回应率显著更低,反映出纵向失配潜藏着疤痕效应。相比于横向匹配,横向失配者的简历回应率显著更高,并且主要由横向高配者所驱动,由此揭示出横向高配具有赋能效应。第二,供给侧的性别因素、学校层级和前职公司,显著调节着失配经历对雇佣决策的影响。第三,需求侧的组织产权类型、岗位要求和城市环境,也会显著调节失配经历对雇佣决策的效应。本文揭示出教育失配经历对企业雇佣决策的异质性后果,对于加强高学历者就业质量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匹配  过度教育  雇佣决策  简历投递实验  在线招聘职位

08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职业趋同:基本事实与影响机制

作者:

盖庆恩(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赵文铖(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王美知(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胡雯(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摘要:职业是影响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核心因素,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效融入城市需要理解农民工与城镇本地职工职业差异的基本事实和影响机制。本文在描述农民工和城镇职工职业差异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分解为同化效应、组群效应和经验积累效应3类影响机制,并评估了相应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首先,2005~2015年职业隔离指数从0.369下降至0.325,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存在职业趋同;其次,同化效应和组群效应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职业趋同,且组群效应贡献度更高,但经验积累效应会显著抑制职业趋同;最后,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上技能互补,农民工进城就业比例与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正相关。本研究可以为高质量推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城市融入  职业流动  职业趋同  农民工

09

虚拟孵化对创业企业数字化的使能机理:组织学习视角的案例研究

作者:

马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邹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浩(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

摘要:数字化对孵化平台和创业企业均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在数字化情境下,虚拟孵化和创业企业数字化之间出现的新使能关系是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以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及其被孵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案例研究,探讨虚拟孵化与创业企业数字化之间的使能关系和机理。研究发现:虚拟孵化为创业企业提供了“数字技术支撑服务+组织管理优化服务+共创生态嵌入服务”的数字化使能服务,创业企业进入虚拟孵化后经历了“适应型学习→试验型学习→建构型学习”的数字化组织学习演变,数字化使能服务通过改变创业企业数字化的知识获取范围与态度、知识解释模式与范围、知识记忆主体与形式,促进了数字化组织学习演变。本文发现了虚拟孵化与创业企业之间的数字化使能关系,剖析了虚拟孵化的数字化使能机理,拓展了对孵化平台和创业企业间使能关系的理论认知;同时,明确了创业企业数字化组织学习的概念,厘清了数字化组织学习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各阶段的差异和联系,更为深入和细致地剖析了数字化组织学习出现与演变的过程,对虚拟孵化的工作优化和创业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虚拟孵化  数字化  创业企业  组织学习  使能机理

10

制造企业平台化转型如何打破“数据孤岛”?——基于人—数交互理论的混合方法研究

作者:

马鸿佳(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王亚婧(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摘要:制造企业平台化转型是加快我国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数据孤岛”的存在使得众多制造企业数字敏捷性低下、阻碍平台化转型,如何打破“数据孤岛”成为制造企业平台化转型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人—数交互理论强调人与数据的交互行为,为企业打破“数据孤岛”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但大多数制造企业不清楚如何进行人—数交互,及其如何影响平台化转型。为此,本文采用混合方法探究人—数交互、数字敏捷性与平台化转型的影响机制;基于495家制造企业数据,通过层次回归分析发现:数字技术人力资源、数字管理人力资源和数据资源,均显著正向影响平台化转型;数字敏捷性在数据资源和两类数字人力资源与平台化转型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两类数字人力资源均与数据资源在影响数字敏捷性上存在交互效应;数据驱动型文化对数字敏捷性和平台化转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层次回归分析是一种基于线性相关的定量统计分析方法,难以解释现象背后的复杂路径,因此进一步通过fsQCA分析发现:高数字敏捷性需要数字技术人力资源、数字管理人力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共同作用;高平台化转型共有“变革-风险承担型”和“变革-文化驱动型”两条路径。本文结论将推动人—数交互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并为制造企业平台化转型如何打破“数据孤岛”提供实践启示。

关键词:人—数交互  数字敏捷性  平台化转型  混合方法

11

机构投资者驱动企业绿色治理:监督效应与内在机理

作者:

张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

吕纤(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韩云(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学院)

摘要:政府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绿色行为决策形成差异化影响,围绕企业绿色治理的市场驱动型环境治理机制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关键路径之一。本文从市场驱动型环境治理机制视角拓展股东积极主义模型,利用文本分析法等测度机构投资者沟通有效程度,探讨机构投资者驱动企业绿色治理的监督效应及内在机理。模型推导发现,机构投资者基于绿色价值创造和社会效用动机,积极沟通介入控股股东绿色经营决策,有效沟通的门槛条件取决于绿色关注、声誉因素、退出威胁和控股股东利益侵占成本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证实,机构投资者沟通对于公司绿色治理绩效产生正效应,且在绿色投资者关注度较高、绿色声誉较大、退出威胁更强烈、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或两权分离程度较低时绿色治理作用更显著;机构投资者沟通形成了提高绿色投资效率、驱动绿色创新、抑制绿色代理冲突和促进碳减排的绿色治理传导路径。本文进一步引入环境规制外生冲击,验证了碳排放权交易、新环保法实施与机构投资者沟通形成的绿色治理联动效应。最后,本文提出要发挥机构投资者绿色积极主义行为的市场驱动力作用,从内部传递性和外部联动性角度提升有效沟通程度,促进企业绿色治理机制形成。

关键词:绿色化转型  绿色治理  股东积极主义  机构投资者

12

有限合伙协议架构企业的盈余管理之谜:长期导向还是机会主义?

作者:

史亚雅(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梁上坤(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叶文平(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魏娟(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有限合伙协议架构(LP架构)作为企业实现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专业化分工的重要控制权创新模式,受到实践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但学者们对于LP架构经济后果的研究莫衷一是。基于此,本文以信息质量为切入点,利用2011~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IPO的非国有上市公司样本,考察LP架构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非LP架构企业,采用LP架构的企业显著增加了向下的应计盈余管理,而真实盈余管理没有明显差异。机制分析发现,LP架构企业通过向下盈余管理减少股利分配,以增加自由现金流和未来的研发投入,而不是出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或关联方担保等机会主义动机。进一步分析显示,LP架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现金流波动较大、风险承担水平偏高、财务业绩较好、有限合伙人来源于内部,以及在股票禁售期内的企业更加显著。最后,本文发现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分析师跟踪和交易所问询等外部治理机制显著抑制了LP架构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不仅从信息质量角度深化和扩展了LP架构的公司治理效率研究,同时为监管者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投资者识别LP架构企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

关键词:有限合伙协议架构  盈余管理  长期导向  外部治理机制

相关链接



管理世界杂志社编辑部审稿工作管理规定 2024版

欢迎订阅《管理世界》


电子刊订阅


纸刊订阅

官方网站

www.mwm.net.cn

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