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林彪和粟裕谁更厉害?为何一个当元帅?一个才大将?

2017-05-26 天下政史

天下政史好文推荐:

31.邓的小儿子邓.质.方,今何在?

32.年底了,这个人被抓了!太惨了!保证你们全部都认识!

33.㊙李谷一惊爆东方歌舞团腐败内幕!

34.杨钰莹谈与赖昌星侄子内幕!

35.又一个名人倒下,震惊全国!






来源:科罗廖夫


这个话题,恐怕是有了互联网以来,网上争论最多的军事话题之一。早在九十年代末的国内军事论坛,就有关于林彪和粟裕的谁指挥打仗更厉害的大讨论,有好几万条跟帖,公说公公有理,婆说婆婆有理。最后也没争论出谁最更有理。


▶解放军三野的最辉煌的战斗,粟裕不亏是常胜将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82g03ml2&width=500&height=375&auto=0


林彪和粟裕是一对既生瑜何生亮的绝配,作为新中国的百战将军,他们都曾立过奇功,创造过我军作战史上的奇迹。



林彪和粟裕同岁,都是1907年出生,都在我军将帅中年龄较小但战功卓著而排名靠前,粟裕在大将中排名第一,年龄倒数第二;林彪在元帅中排名第三,年龄最小。他俩早年都加入叶挺的铁军,参加南昌起义,一个是连长,一个是班长。因为级别低,都没做成人民军队的创建者,朱德带他们走上井冈山。后来他俩都奔赴抗日战场,奇兵设伏,痛击日寇。


林彪和粟裕都出身于地主家庭,小时候家庭富裕,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两人都是身材矮小,性格内向,沉静好思,善于思考和总结,唯独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喜欢抛头露面,夸夸其谈。


两人作为高级将领,都在战场上负过伤。林彪在抗战时因穿着缴获的日军大衣,被误伤,留下怕风、怕光、怕声音的后遗症。粟裕更是六次负伤,两次伤在头部(三块弹片终身留在头颅内)。经常头疼,脸总是异常通红,经常说脑袋发胀,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甚至要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



名将都有些共同点,例如都喜欢看地形看地图,林彪、粟裕等将帅尤其喜欢看地图,一看能看上几个小时,每天的必修课就是看地图,一坐一站就是老半天。林彪曾说过指挥员和参谋必须熟悉地图,还要亲自对作战地区和战场进行实地勘察,核正地图,做到闭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鲜明的战场图影,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在你死我活、瞬息万变的战斗情况下,可以比敌人来得快,争取先机,先敌一着,掌握主动,稳操胜券。


图为淮海战役前,粟裕在看地图,指挥战斗


林彪看完地图往往亲自去现地勘测,粟裕的地图更是亲自带人绘制的。1967年,粟裕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返程时特地取道法国做短暂停留,下机后,直接驱车到诺曼底海边考察地形。甚至具体测量了当年临时人工港遗迹残骸,下水探摸了海底油管,以便为未来的台海登陆作战参考。


据林彪1933年4月给苏区中央局《红一军团龙岩漳州两役战斗经过报告》:此战役歼粤军第四十九师大部,俘1674人,缴获飞机2架,步枪2331支,机枪9挺,山炮、迫击炮各2门,步枪子弹13万余发,炮弹4942发,炸弹240枚。


杨成武回忆录里曾写道:林聂二人用手枪逼着俘虏的飞行员,带他们飞到厦门上空转了一圈,撒了几把传单。多年后,杨跟聂谈起此事,聂说当时我们年轻啊! 当时林彪26岁,已经当了三年军团长,真是少年豪杰啊!


图为缴获敌机“马克思”号,左为红一军团总指挥林彪,右为政委聂荣臻


关于两个人孰强孰弱的问题,一直是军史爱好者争论的话题。我们单就两人在解放战争中可统计的数据打一个分,至于谁更厉害,就留给您来评判吧。


1、统兵实力


林彪:★★★★★


粟裕:★★★★☆


解放军历史上单独指挥超过50万以上军队的将领只有三人:林彪、粟裕、彭德怀。大兵团作战并不是谁都能指挥的,兵越多管理越困难。


解放战争中,粟裕虽然只是任三野(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和代司令员,但是三野的实际作战指挥者。1947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10个纵队及1个特种兵纵队,约27万余人。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所部42万人,战后华东野战军的规模更是高达55万人。



林彪时任四野司令员,1945年底,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部队有27万人,辽沈战役期间,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扩张到四个兵团共70余万人,到平津战役时,他麾下将士超过了百万。


2 歼敌数量


林彪:★★★★


粟裕:★★★★★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精锐的嫡系主力部队,主要是是林彪和粟裕歼灭的。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万人,随后的平津战役中又消灭国民党军52万人(含起义部队),共歼灭国民党部队99万人,如果加上四野南下作战,歼敌数量会超过一百万。


华东野战军分别在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共64万人,在渡江战役中歼敌30余万人,共计94万人。



蒋介石的全美械装备的“五大主力”,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歼灭了其中的两个,即辽沈战役中歼灭新1军和新6军。粟裕指挥华野歼灭了两个半,即孟良崮战役中歼灭整编74师、淮海战役中歼灭第5军,以及淮海战役中派出5个纵队与刘伯承指挥的中原野战军一起歼灭第18军。考虑到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起义部队较多,此项粟裕胜出。


3 自身伤亡


林彪:★★★★★


粟裕:★★★★☆


林彪: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总伤亡7万余人,平津战役伤亡4万人,合计伤亡11万人。


粟裕: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总伤亡9万人,渡江战役伤亡6万余人,合计伤亡15万人。


因为林、粟二人在各自指挥的战役中,所面对的敌人是不尽相同的,国共的兵力对比并不相同,敌我态势和双方采取的战略战术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如辽沈战役是我军70万人对国民党军55万人,淮海战役是我军60万对国民党近100万,但不能说辽沈就比淮海容易打。毛泽东对淮海战役作过点评,那是“一锅夹生饭”、“粟裕立了第一功”;但辽沈战役却是我军对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优势、装备齐整、士气高昂的国民党军的第一场大战役,这一战“扣住了蒋介石的命门”。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辽沈战役后,全国的民心以及双方部队的士气已经向有利于解放军的方向发展,粟裕在淮海战役所占“人和”远胜于林彪之于辽沈,所以才有了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的说法。淮海战役中我军方面,地方民兵参战人数达到60万,支前民工达到530万!而林彪刚入关时,老百姓对共产党的军队是不认可的。


4 对手评价


林彪:★★★★★


粟裕:★★★★


林彪、粟裕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主要对手都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杜对关外共军和关内共军曾经这样评价:“关外共军的战略战术和战力都是关内共军无法比拟的。



1946年,国民党向东北派了9个军30多万人,包括最精锐的远征军新1军和新6军。而林彪刚入关的11万部队还没有完成整编,入关时甚至没有携带武器。虽然到东北后林彪也很快发展了一些新部队,在东北新成立的十多个旅,成分极坏,缺乏政治认识,流氓土匪伪军甚多,真正的工农成分甚少。但经过东北土改和战争锻炼,东野部队越战越多,直至解放全东北,解放人口数千万,国民党军从此由战略进攻被迫转为战略防守。总而言之,林彪凭实力打败了东北的国民党军,这个是让对手心服口服的。


而杜聿明与粟裕交手,虽然杜聿明最终也失败了,但他却很不服气。杜聿明认为,国民党军如果不是蒋介石、刘峙瞎指挥,犯那么多错误,完全可以打败华东野战军。



林彪的军事思想中较为典型的有“六个战术原则”,归纳起来只有25个字,通俗、易懂、实用,堪称是我军步兵战术的经典教案: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四组一队:四组,即突击组、火力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就是以上四个组编成的突击队。


四快一慢:四快就是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攻击准备要快,突破扩张战果要快,追击退却敌人要快。一慢是发起总攻时机要慢。


三猛战术就是猛打、猛冲、猛追。


一点两面就是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弱点突破,打开口子向纵深扩大战果,同时以一部分兵力,从另外方向对敌实施钳形攻击,形成两面、三面或者四面包围。



林彪曾对自己和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有如下评价:“我因为长期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担子很重,打仗较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孤军作战,一般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


林彪的上述总结很客观,也很符合二人的指挥风格和作战能力。林彪与粟裕都是解放军历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之一,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作为后人我们实在很难决出高下,所以,所有的评论和分析都带有主观性。



或许,我们可以用金融术语评价二人:林彪相当于大投行的操盘手,谨慎,风控做得好,盈利不大,但是资金回撤也小; 粟裕相当于屌丝出身的天才个人投资者,敢冒险,盈利动辄翻几倍几十倍,但是资金回撤大,甚至容易爆仓。


▶档案解密:揭秘粟裕落选十大元帅的真相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011c0hzr4&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战功卓著的粟裕大将



1950年,对粟裕而言,的确有些流年不利。先是攻台作战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山姆大叔在台外海峡横插一杠,使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准备之功,瞬间毁于一旦。


随后,毛泽东将他调往东北,还把攻台的战略预备队十三兵团、全军机动力量十九兵团以及他的老部队九兵团组成东北边防军(计划辖十一个军约七十万人,与粟裕十二个军的攻台部队差别不大),继续让他统领,还给他配备了东北野战军林彪的副司令员萧劲光、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副主任萧华做副手,准备出兵朝鲜和老美大干一场。


不想,多年的战伤却早不发晚不发,偏偏这时候出来凑热闹,特别是头颅里的三块残碎弹片,弄得他头痛难忍,左右环视都困难,吃饭还得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


沙场死人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当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何况军人生来为战胜,有仗可打,有兵可带,正是“大丈夫立功异域,以建功业(班超语)”之时,粟裕何曾不想效法东汉定远侯班超,与让自己攻台半途而废的美国佬,痛痛快快拼杀一场?


但病来如山倒,纵是英雄如粟裕,也只能仰天长叹,徒唤奈何。他托罗瑞卿给毛泽东带信说:“新任务在即,而自己病症未见转好,心中甚是焦虑。”


中央苏区时期就是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的罗瑞卿,这时候是国家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自称毛泽东的“大警卫员”。



每当毛泽东离京外出或在京参加社会活动,他总是亲自部署警卫事宜,大部分时间还亲自陪同。


凡毛泽东出入的活动场所、行走路线、所乘汽车状况,他都不敢丝毫懈怠,总亲临现场检查。毛泽东要走的路线他要自己先走一走;要坐的椅子,他也要事先坐一坐,做到缜密周详,确保万无一失。


毛泽东将自己的安全托付给罗瑞卿,自然也是基于对他莫大的信任。


正源于这种信任,在“国难思良将”,急需粟裕挂帅出征之时,毛泽东派罗瑞卿专程前往青岛探望粟裕,看看他病情的严重程度到底如何。


罗瑞卿回来,如实以告。


毛泽东无奈,只得走马换将,让两个“候补队员”上场,先是林彪,这又是一根“病秧子”,最后只好让彭德怀去了。


多年后,垂垂老矣的粟裕回首往事,感慨赋诗说:“将军只合裹尸还,何其生入玉门关。”


一般人以为粟裕只是在为自己蒙冤与赋闲吐露不平之气,其实更多的应该是叹息当年未能“统兵提锐旅”,攻克台湾或者征战朝鲜。


以粟裕大兵团作战的超一流表现,毛泽东攻台作战、抗美援朝都将其作为首选,当然是深思熟虑后的谨慎之举。


而粟裕也只要左右成功一个,他的功勋在军事统帅里,则几乎可称“国士无双”,后来的蒙冤或许不至于好像小媳妇一般的狼狈,平反或许也就顺利得多。


但正如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历史留给每个风流人物的最后结局,总是一种遗憾。粟裕也不例外,后人只有慨叹“收台抗美囊中事,天意可怜不属公”了。


不过,即便没有这两仗,他的赫赫战功与军界地位也早已跻身统帅人物行列了。


他麾下如云的战将以及他的“粟总”之称,就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陈赓曾说:“我虽然是个大将军衔,但是当年却是当元帅般神气,统帅过两位上将和一位大将。”


他指的是1931年做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师长期间,手下两个团长许世友与徐海东,后来分别授衔上将和大将;另外还有一位小班长陈锡联,后来授衔上将。


1955年国庆节,肖华(右三)与洪学智(左一)粟裕(右二)陈赓(右一)在天安门城楼上


陈赓是个极诙谐的传奇人物,这个说法自然是玩笑。他所说的当年,还无所谓大将上将,他统领的那几个人,还只是初出茅庐的中下级干部而已。


而后来同为大将军衔的粟裕则不同。他作为一个方面军的统帅,完全可以“牛”气十足地说,1955年授衔之前,曾直接指挥或毛泽东计划令其指挥过三个大将和二十六员上将。


这些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牛”人,人人有两把“刷子”,指挥过数万乃至上十万人马。


第一个大将是陈赓。1947年12月,粟裕奉毛泽东“由粟亲率(华野部队)南下与陈(赓)谢(富治)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向南直迫武汉”的电令,指挥陈赓打过平汉路战役。


1948年1月,毛泽东又多次明示粟裕,令其指挥陈赓兵团作战:“粟裕及陈谢两军统一由粟指挥,由现地向豫鄂陕边行动。”


粟裕(右)与陈赓


因为陈赓兵团属于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与华野是兄弟部队,而且陈赓资格比粟裕老,南昌起义就是营长,粟裕不过是警卫班长,因此毛泽东特意交代粟裕:“陈谢及十纵、十二纵受你们指挥,你们应当放胆指挥。”


1954年10月,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陈赓也做了副总参谋长,又成为粟裕的副手,在其直接领导下工作。


第二位大将是张云逸。这是一个比许多元帅资格还老的“元老”级人物,曾做过两年的新四军代军长,是粟裕的老上级。直到解放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粟裕才在指挥体系与职务上超过他。


张云逸


当然,如果粟裕1948年5月不谦让陈毅,担任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那么这种超越就可提前一年。


1949年6月,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后,粟裕是华东局分管军事的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华东军区及三野总部工作的副司令员、三野前委书记。张云逸为华东军区及三野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实际负责山东军区工作,成为粟裕事实上的下级。


这年6月27日,粟裕收到张云逸、许世友等人攻打长山列岛的请示电后,电示他们攻夺时应注意的事项。不久,长山列岛被攻克,成为跨海作战第一个成功的先例。


第三员大将是萧劲光。这位林彪东北野战军里的副手,红军时期也是粟裕的上级,在1950年6月以海军司令员的身份配属粟裕指挥,准备攻台。


肖劲光和粟裕


攻台计划取消后,他又被毛泽东特意安排为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准备协助粟裕抗美援朝。


粟裕指挥过的上将,华东野战军里就有王建安、叶飞、许世友、陈士榘、钟期光、唐亮、宋时轮、韦国清、张爱萍、傅秋涛、宋任穷等人。


这些令国军闻风丧胆的将领,除张爱萍、宋任穷时间较短外,其余均长期在粟裕麾下南征北战。


1940年,曾参加南昌起义的新四军干部在皖南合影。前排左起:周子昆、袁国平、叶挺、陈毅、粟裕

Z

1947年12月至次年1月,粟裕又一度指挥过中原野战军将领苏振华、谢富治、杨勇、王宏坤。


1950年7月,东北边防军成立时,萧华、李聚奎、邓华、赖传珠、洪学智、韩先楚等原林彪麾下的战将,均被毛泽东安排为粟裕的部将,有几位后来做了副总参谋长,直接归总参谋长粟裕统领。


1954年总参谋部时期,归粟裕统领的副总参谋长还有西北野战军彭德怀麾下的战将张宗逊、彭绍辉、王震、华北军区聂荣臻的战将杨成武以及红色“特务”头子李克农等人。


1947年,唐亮与陈毅、粟裕等在鲁南


以上将领共二十九人,占正式授衔的九名大将、五十七名上将的百分之四十四。


粟裕统领的大将、上将如此之众,中将级别及其以下的将领则更不消说。他统率的三野最强盛时有八十万之众,兵多将广,仅次于林彪的四野,中将级别的将领原本就“人多势众”。


这自然是陈赓所说的“元帅般神气”了。不过,有些元帅因为未能直接统兵的缘故,还不曾指挥过如此众多的战将作战。


事实虽如此,但与陈赓性格迥异,又十分低调的粟裕,当然不会说“比元帅神气”,哪怕只是闲聊间的玩笑。


正因为粟裕如此“风光”过,他和其他七位元帅一样,也获得了“粟总”或“粟老总”的雅号。



解放军总部以及各个方面军里,有八位统帅级人物常常被部下或同仁称为“某老总”或“某总”,并一直沿用至建国后,成为比他们的职务或军衔更令世人景仰的称号。


朱德:红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被称为“朱老总”。


贺龙: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被称为“贺老总”。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被称为“徐总”或“徐老总”。


彭德怀: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野战军(一野)司令员,被称为“彭总”或“彭老总”。


林彪:东北野战军(四野)司令员,被称为“林总”。


陈毅:华东野战军(三野)司令员(实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野做副司令员),被称为“陈总”或“陈老总”。


聂荣臻:华北军区司令员,被称为“聂总”或“聂老总”。


粟裕:华东野战军(三野)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被称为“粟总”。


在方面军级的军事主官中,只有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是例外,未被称为“刘老总”。


原因是他出于谦逊,不允许部下称“刘老总”,大家也就习惯于称“刘司令员”了。


因此建国后,与罗荣桓被称为“罗帅”、叶剑英被称为“叶帅”一样,刘伯承常常只被尊称为“刘帅”。


粟裕与林彪因为最年轻,统率千军万马时属“少壮派”,很少有人称之为“粟老总”及“林老总”。



张震回忆说:“我到(总参)作战部时,在总参工作的首长只有聂荣臻和粟裕两位。我还是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习惯,分别称他们为聂总、粟总。”


张震是粟裕的老部下,称呼“粟总”不奇怪,有元帅军衔的叶剑英,出于对粟裕打仗本领的钦佩,在1958年9月欢迎被“贬”到军事科学院当自己副手的粟裕时,竟也不叫粟裕同志或粟副院长,而是叫“粟总”,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一称呼。


“文革”中,江青处处飞扬跋扈,对许多元帅颐指气使,大为不敬是家常便饭,但对解放战争常给毛泽东和自己带来惊喜的粟裕,一点也不敢小视,常常以“粟总”称呼他。



▶常胜将军—粟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97pchl3j&width=500&height=375&auto=0



------------------ THE END ------------------

为防失联,请第一时间加小编微信:jzxf1949

邀您进入军政先锋粉丝群,共筑中国梦!

好文推荐:从长远看,投资什么最赚钱?

↓↓↓↓↓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