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

2017-03-30 思想火炬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的整体设计,我们分年度连续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研究,以期高质量地累积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大数据,基于调查研究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基于理论创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2016年度的调查于当年5—6月进行。本文依据这次调查的一手数据,努力比较全面地呈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并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改进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调查概况

调查采用自行研制的问卷,在2014年、2015年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而成。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设计了五个方面的指标:其一,人生观与人生追求,主要了解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人生理想、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其二,价值观与价值选择,主要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与践行等方面的内容;其三,政治观与政治行为,主要了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的看法以及入党意愿、政治信任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内容;其四,道德观与道德行为,主要了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看法、对道德建设有关举措的了解、对校园道德状况的评判、自身道德意愿与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其五,文化观与文化素养,主要了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学习的兴趣与意愿、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看法、对学校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经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相关量表均具有较高的效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调查对象的现实状况。 

课题组根据样本量计算保守公式和样本平均期望值确定了此次调查需要的样本总量,以分层随机的方式进行抽样,在全国35所高校内共发放问卷3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 3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0%。问卷数据通过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库后,采用SPSS22.0SAS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分析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群体人生态度积极,乐于奉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普遍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认知状况良好,具有强烈的道德意愿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同时,调查也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对有关思想理论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道德意愿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有待加强。

1. 人生观与人生追求

多数大学生乐于奉献,能够正确看待索取与奉献、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数据显示,66.4%的大学生认同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62.6%的大学生明确反对先索取,后奉献68.4%的大学生倾向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寻找平衡;61.1%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调查发现,92.7%的大学生具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对事业成就”“兴趣爱好”“物质财富家庭需要的关注度较高;人生态度总体上较为积极,74.5%的大学生能够乐观看待自己的未来人生发展;92.3%的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或尚可;高达95.1%的学生表示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其中,46.9%的大学生表示长、短期规划都有

调查也发现,一些消极的人生观对大学生具有一定影响。如,15.2%的大学生赞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16.2%的大学生赞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观点;33.4%的大学生赞同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观点。对上述三种消极人生观的代表性观点,分别有19.3%17.7%23.0%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楚。抵制消极人生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应受到相应关注。

2. 价值观与价值选择

调查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积极意义均获得了大学生的高度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81.6%的大学生认为国家提出核心价值观十分有必要;92.4%的大学生赞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识度、理解度和认同度方面,89.7%的大学生表示已熟记或基本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92.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理解或基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96.0%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认同或基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方面基本内容的认同度均在80%以上,按照认同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富强(96.0%)、法治(95.9%)、友善(95.8%)、文明(95.6%)、公正(95.6%)、平等(95.4%)、和谐(94.5%)、民主(92.6%)、自由(92.6%)、诚信(91.8%)、敬业(82.7%)、爱国(80.3%)。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践行意愿。85.3%的大学生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有责58.0%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讲活动。

3. 政治观与政治行为

绝大部分大学生普遍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积极的政治态度。这方面的状况,体现在高度的民族身份认同、道路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和政治信任等诸多方面。在民族身份认同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91.3%的大学生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80.3%的大学生赞同国家兴亡,我的责任。在道路和理论认同方面,88.3%的大学生赞同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4.1%的大学生支持国家改革创新发展之路,88.4%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在制度认同方面,88.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86.4%的大学生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表示赞同的大学生比例均在87.3%以上。在政党认同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贡献、先进性质和重要作用三个方面均获得了大学生的高度肯认。88.4%的大学生赞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88.1%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86.3%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在政治信任方面,数据相比2015年也有所提升。当各种媒体对同一社会事件的报道有出入时,40.6%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201538.9%),29.5%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政府的官方回应201526.5%),12.6%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境外媒体的报道201514.4%),5.5%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网友爆料(20155.6%),0.8%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街谈巷议(20151.0%),11.0%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除上述以外的其他信息源(201513.6%)。

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较强,入党积极性较高。51.4%的大学生支持在校大学生参与民主选举、游行示威和政治监督等政治活动,67.8%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上述政治活动。77.6%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且入党动机总体端正,按选择个案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追求理想和信念28.8%)、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23.2%)、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有信心14.2%)、增强就业竞争力13.7%)、寻求政治荣誉感9.6%)、谋求仕途发展6.1%)、其他2.8%)、周围同学入党很积极,自己不积极不好1.6%)。

4. 道德观与道德行为

大学生群体崇尚雷锋精神的程度不断升高。20142016年,分别有92.4%93.6%95.1%的大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仍值得发扬,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和国家开展的道德建设活动取得了相应成效。79.0%的大学生所在高校开展过诸如学雷锋”“创先争优等道德建设实践活动;77.1%的大学生参加了上述活动,82.3%的大学生认为这些活动对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在大学生的道德意愿和行为方面,62.9%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向往比较向往成为社会道德模范或英雄那样的人;高达93.4%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做诸如抗震救灾、山区支教、环境保护等相关活动的志愿者;在遇到跌倒老人时,44.8%的大学生表示一定会主动伸出援手,52.2%的大学生表示可能会向跌倒老人伸出援手。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有近九成(88.8%)大学生参加过公益(义务)活动,其中每年参与公益(义务)活动次数达5次以上的大学生比例为13.1%,参与次数达34次的大学生比例为26.4%,参与次数达12次的大学生比例为49.3%

5. 文化观与文化素养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数据显示,高达95.8%大学生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91.1%的大学生认为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新辉煌89.6%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获得了当代大学生的高度认同。大学生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积极传承,具有较强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意愿。86.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很有必要比较必要93.2%的大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舞蹈、武术等传统文化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学习兴趣,79.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另有79.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学习民族乐器、练习中国功夫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调查发现,高校在文化传承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近八成(79.0%)大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开展了以文化课程和讲座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44.1%的高校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47.9%的高校举办了传统文化讲座,27.0%的高校开展了传统文化传承活动,85.6%的大学生表示参与了上述实践活动,74.7%的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表示满意。   同时,也应看到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还需加强。69.0%的大学生表示熟悉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历程。在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了解方面,仅42.2%的大学生全部或部分读过四书,其中,表示完整读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比例分别为12.8%9.6%38.3%12.5%

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方面,45.6%的大学生认为西方影视作品比国产的更好看,仅1.8%的大学生表示更喜欢西方节日,29.7%的大学生表示对中西方节日同样喜欢。高达92.2%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应当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其他文化的优长;同时,59.2%的大学生认为应当警惕西方文化的价值渗透

三、问题关注

分析发现,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现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社会现实、思想舆论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状况具有重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成效显著;大学生各类思想观念之间相互影响、紧密关联,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1. 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现显著差异,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年级、学段、学科、政治面貌等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状况的诸多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例如,学习阶段和学科类别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本科生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人文科学类大学生、社会科学类大学生和理工类大学生。硕士生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社会科学类大学生、人文科学类大学生和理工类大学生。到博士学习阶段,三类学科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总体上看,理工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相对偏低;社会科学类硕士生与理工类硕士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程度上的差异最显著;相比之下,硕士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要相对优于本科生(参见表1)。

表1  核心价值观理解程度差异(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

学习

阶段

学科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单位:%

本科

人文

68.6

26.9

4.5

社会

61.4

31.3

7.3

理工

56.3

33.5

10.2

硕士

人文

74.2

24.7

1.1

社会

75.6

21.3

3.2

理工

67.4

23.7

8.9

博士

人文

67.9

21.4

10.7

社会

75.4

21.5

3.1

理工

67.8

25.5

6.7

2. 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意愿易受社会现实、虚拟网络、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人生观方面,有21.6%的大学生认为在房价高、就业难的现实环境下,“理想不过是奢谈”。在道德观方面,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担忧的大学生中82.5%是因为社会上借此讹人的事件很多。在政治观方面,身处日益多元、复杂的思想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客观影响。相关分析发现,有关社会思潮和网络舆论环境一定程度冲淡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受相关社会思潮影响越大,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指导思想以及共同理想的认同度越低;每天上网时间越长,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也越低。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有关网络舆论和社会现实的不良影响具有相应抑制作用

在只纳入大学生学习阶段和学科特征的情况下,学科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显著影响。人文科学类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最高,其次是社会科学类大学生,分别高于理工类大学生15.7个百分点和14.1个百分点。加入社会思潮、现实环境、社会信任和触网程度等反映环境因素的自变量后,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出现了显著差异。这表明,上述环境因素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大学生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影响,致使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差异增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解释力约为14.0%,相比学习阶段、学科特征和环境因素,教育因素更能有效解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的变化情况。具体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每提升一个单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分别上升29.1%和24.1%。

4. 大学生各类思想观念相互作用、彼此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文化观是大学生思想观念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结构。我们发现,其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大学生道德观、文化观、政治观均具有程度不同的正向相关。依据相应路径系数的大小,可以判断,人生观对道德观的直接促进作用较大,价值观对文化观和政治观的直接促进作用较大。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善可望优化其道德观、文化观和政治观的整体状况。其二,大学生价值观是其人生观与文化观、人生观与政治观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在“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这两条关系路径上,其间接效应均相应高于“人生观—文化观”和“人生观—政治观”这两条路径的直接效应。这表明,价值观的中介效应较为显著,大学生文化观和政治观的改善能从其价值观状态的改变中获得更多解释。其三,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在思想观念结构中具有基础地位,但与道德观、文化观和政治观的关联程度不同。从总效应上看,大学生人生观与其道德观的关联度较高,大学生价值观与其文化观、政治观的关联度较高。其四,大学生文化观对其政治观和道德观也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对政治观的直接影响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价值观、文化观、人生观,对道德观的直接影响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人生观、文化观、价值观。

四、对策建议

根据此次调研的基本状况和分析发现的有关问题,我们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通过优化教学环节,突出学生主体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性别、年龄、学科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处于知识构建和思想形塑的不同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也呈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分析发现,在以核心价值观理解程度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中,各种教育因素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教育效果不尽相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人文科学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状况,效果相对明显;高校党团活动是增进社会科学类和理工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理解的有效教育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优化对理工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具有积极显著影响。比较而言,该模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理解的积极作用尚不明显,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当前,要实现提升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弥合不同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质差异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循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状况,通过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优化师资队伍,创新教学形式,借力现代载体,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重视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客观影响,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舆论、优化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与行为选择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这其中既包括家庭经济、学校后勤、教学设施等物质环境的影响,也包括校园文化、社会思潮、网络舆论等精神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提高大学生对其重要意义的体认、增强大学生对其实现程度的感知与优化大学生成长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不断净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现实环境和思想文化环境的过程。研究发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越高,对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观实现程度评价越高的大学生,总体上抵制有关社会思潮和网络舆论不良影响的能力越强,政治认同度和自文化认同度越高,更能正确看待他文化的影响、处理好自文化与他文化的关系;人生态度也更加积极,受社会现实环境影响较小;道德意愿更加强烈,并能在一定程度削弱消极人生观和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准确把握各类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多方联动,帮助改善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储备并充分发挥环境化人的正能量,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环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无疑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3. 巩固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探索更加契合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的新模式

调查表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50.4%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一般”,10.0%左右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大满意,一些受访学生提出希望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改进“灌输”的教学模式。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的课程,进一步提升“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育人过程中的积极效果,还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结合此次调研的总体情况,我们认为,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其内容与要素、价值与规律、方法与形式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性。其次,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特征差异,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既需要以问题为中心,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因内容施教;也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兼顾不同大学生群体之间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差异,因材施教,探索靶向教育的新模式。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采取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刻的理论剖析、积极的现实回应、正确的价值引导、丰富的社会实践、切身的情感体验应对现实环境、社会思潮和网络舆论等方面的挑战。

4. 把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整体结构,将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大学生(特别是本科学段学生)正处在思想观念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大学生成长中占据基础地位,导引着道德观、政治观和文化观的形成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比喻:“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重视和抓好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和首要目标。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道德观念、文化素养、政治立场和态度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割裂人生观、价值观与其他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统筹协调其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努力实现大学生各类思想观念的均衡发展,避免出现因道德观、文化观、政治观的不足或缺位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短板”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正确的文化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对大学生政治观和道德观培育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积极开展各类文化课程和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滋养,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关注并持续着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作者: 沈壮海、肖洋)



名刊推荐: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上述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共享“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号:昆仑策研究院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


共享“产业人网”微信号:chanyeren2014


共享“e观沧海”微信号:e观沧海


 共享“思想大视野”微信公众号: sxdsy_qfgz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