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新时代的战略任务

2017-12-14 思想火炬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这是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有力承诺,是对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愿望作出的明确回应,是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的最高部署。


乡村在新时代的战略地位与时代担当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重大判断,即“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立足于这一重大判断,充分认识乡村在新时代的战略地位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乡村所承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强调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十九大再次对事关治国安邦大局的“三农”问题给予极大关注,重申“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在新时代战略意义的高度重视,是中国共产党人聆听时代声音、正视人民呼声的必然反映。

  乡村在新时代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任务、时代使命。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的内涵界定,实际上也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其中每一项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的完成,都离不开乡村基本要素即农业、农村、农民的参与和使命担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农民的小康,我们才有底气在新的历史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富强、农民的安居乐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才能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和更坚实的基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农民与其他各阶层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迎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广大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一样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乡村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乡村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变乡村面貌,激发乡村生机和活力,乡村才能担负起与其战略地位相匹配的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昭示着我们正在走一条与以往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在常规的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从属于城市,城市不仅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也是农村资本、资金、财富、人才的吸收器。城市的发展和乡村的衰落似乎成为不可解决的二律背反难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恰恰是补齐乡村短板,使乡村与城市处于平等地位,发挥平等交流、互为补充的作用。乡村与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相互分离,但在作用与功能上则互为补充。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撑,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使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再游离于城镇化进程之外,使城镇化不再独立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之外。只有这样,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才能成为城镇化的有力推动器,城镇化也才能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牵引机,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才能变为美好的现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从经济、生态文明、文化、政治、民生与社会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提出考量。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才能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才能为美丽中国画卷增姿添彩;乡风文明,文化自信才能在乡村大地落地生根;治理有效,才能在最基层展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独特魅力;生活富裕,说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农村梦想成真。这个“二十字”总要求,既体现了与之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衔接,又实现了与乡村在新时代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精准对接,同时也符合攻关期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深化农村改革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近40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十九大报告把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看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即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的改革要求。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顺应农民意愿,促进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抓住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就等于抓住了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线。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意愿、保障农户土地权益作出的承诺,给农户吃下“定心丸”。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核心制度。它事关历史,也影响现实,既关系着集体所有权的保护和落实,也关系着农民财产权的保障和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但改革的目的,绝不是虚化或者弱化集体所有权,而是在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提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同时,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改革任务,要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不仅是第一产业发展的基地,也要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伴随着乡村的振兴,特别是在城乡融合发展和大众创业背景下,城乡要素更有可能实现平等交流,更多二三产业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有关的二三产业更有可能在农村落地生根。这不仅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而且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有助于“空心化”的农村充实起来,有助于“候鸟般”的农民工在家乡安定下来。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国目前约有56万个行政村。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重要原则下,自治、法治、德治必然都要纳入到乡村治理体系中,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使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顺应并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与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通过改革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也要善于培养和借助外部促进力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把有效外部力量内植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有效方式。这支队伍的成员包括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农业科技工作者、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乡村医生、大学生村官、农业产业服务人员、农民企业家等社会群体。发挥好“三农”工作队伍的作用,有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安居乐业美好愿景的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深化农村改革的行动指南和行动纲领。这一战略吹响了新时代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的号角,也必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增添强大动力。
(作者:彭海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