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净化政治生态取得明显成效的因素探析
编者按:净化政治生态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塑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统筹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加强党内教育和党风建设为牵引,狠抓理想信念教育,持续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构建监督长效机制,取得了政治生态的明显好转,形成了新的经验。探析政治生态取得明显成效的因素,总结新的经验,必将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借鉴,有助于继续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审时度势,在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指引下,全面推进治国理政进入新时期,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在着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方面,党中央坚持以上率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统筹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持续开展党内教育,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构建政治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取得了净化政治生态的伟大成就。探析政治生态取得明显成效的因素,总结新的经验,必将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借鉴,有助于继续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首要前提
政治生态根本上说就是从政环境,净化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要义,是治国理政良好政治氛围营造的全部真谛。习近平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犹如自然生态一样,政治生态也有其变动的内在规律,一成不变的政治生态是不存在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思想认知上高度重视净化政治生态问题,把政治生态问题纳入党长期执政的战略地位进行考量。首先,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净化政治生态是由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决定的。习近平指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能否净化好政治生态关乎党能否长期执政、能否长期执政好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世情、国情、党情、社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不是变小了,而是更大了。但是恰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风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客观地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主流是好的,但是受“污染”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前所未有的,许多党员干部,尤其高级干部没有深刻认识到“四种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没有深刻认识到党面临的“四种风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从而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生态污染。“精神懈怠风险、能力不足风险、脱离群众风险、消极腐败风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这种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使得党中央全面审视和思考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历史意义。对净化政治生态的高度认知,是继续深化相关重大理论问题思考的前提,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的认识,就关乎新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对“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的理解,就关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问题。这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智慧,在这样的背景下,净化政治生态就成为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
其次,党中央思想上高度重视净化政治生态还体现在对党风、党性的认知与定位上。实践证明,考察政治生态嬗变的首要核心指标是党风。党风本质上是党的系列组织原则、工作制度、政策路线在党员干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方面的集中体现。党的力量在于党风,即党性的纯正。所谓党性的纯正,就在于党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荣辱与共,与人民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核心所在。刘少奇曾指出,“为了人民,力求前进,这是共产党员最宝贵的品质”,这是对党的优良作风形象而又深刻的诠释。党风说到底又是党员干部的作风。“只有一套正确的政治路线、政策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套正确的组织路线和好的党的作风”。从这个意义上讲,党风是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党风引导政风,政风传导行风,进而影响民风。“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可见,抓党风建设就是抓住了净化政治生态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党有一支忠于人民、敬业奉献的干部队伍。新时期,领导干部自身存在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能力的不足,必定会反映到党风上来。“四风”问题、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道德修养水平低等问题都是党风不端的体现。
二、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治国理政重要环节是净化政治生态的核心战略
第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科学战略的指引。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立足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五位一体”发展新局面。围绕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形成系统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方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实施“四个全面”战略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效果显著。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要有科学的战略作为导引。“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净化政治生态就是其中的重要战略之一,之所以把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治国理政重要环节作为净化政治生态的核心战略,根源上还是因为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构建和积极稳步推进的前提。净化政治生态蕴含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从其意义和功能上来看,又是“四个全面”战略与治国理政的重要环节,这本身又是净化政治生态的核心战略,净化政治生态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成效就在于此。
第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依法治国和治国理政的重要环节。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一项极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可以说,新型政治生态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高度认知和文化自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相应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总目标的重要绿色屏障和重要支撑。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阶段,全党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没有良好的政治生态作保障是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都要在党的领导下创新、提升并发挥积极效能。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树立与新时期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思想作风和担当精神,既要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源泉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保障作用,又要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证作用。
第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应坚持推进法制化发展。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方面,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多方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是加强社会治理、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同时,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各级干部要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这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一定离不了法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习近平多次指出治国首先要治党,治党就要从严。“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成不变的”,因此,“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新形势下党的领导能力与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匹配的地方,面对“四种风险”、“四大考验”,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能不能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抓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实践表明,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党内政治生态得到了净化。实践中表现为党员干部的党性更强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了。
三、抓紧抓实党内教育动员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制度化开展党内专题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同时向党内贪腐宣战,大力扭转党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政治生态净化,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大大增强。把专题教育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是净化政治生态的一条重要经验。党内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是净化政治生态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举措。
第一,党内教育进一步牢固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尤其加强了高级领导干部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信与践行。 “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的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党需要的好干部。”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根本,是党员干部的立身根本。缺乏理想信念,党就不能取信于民,党的干部就无法抵御“四大风险”的考验,在关键时刻就不可能“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一再证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段时间以来,社会盛行的“四风”究其根源都与理想信念的缺失有关。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定为我们党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这一判定凸显了高度的理论和历史自觉。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关乎执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认知,关乎对当今社会不同发展制度的比较成效,关乎对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关照以及当下执政党现实使命的关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依据就在于对远大理想的认同与执着。当前一些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滑坡,根源在于理论认知存在模糊乃至误区,重大理论问题不清楚,必然在行动上偏离轨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守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守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相统一的阶段,是立足现实把握长远发展的阶段,有机地把发展的历史方位与科学制定行动纲领统一起来,体现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统一,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统一的理论指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执政党全部工作的根本尺度就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这与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是一致的。良好政治生态的核心思想就在于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坚守与践行。
第二,“党内教育进一步夯实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贯彻与践行。历史和现实证明,“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党风不端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干部脱离群众,没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路线方针就无法有效地贯彻实施下去,没有人民群众的认同,党的干部就无法取信于民,从而造成执政失去效用;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党的改革事业就无法获得更广泛共识,从而导致改革动力不足。刘少奇曾指出,“共产党什么都不怕,就怕脱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灵魂所在,失去了这个灵魂,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必然会发生变异和扭曲,就谈不上其时代价值的发挥。新形势下党的宗旨的贯彻与践行面临着诸多考验,尤其是市场经济的风险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知所作的必然选择,这一战略选择已经被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证明是正确的。当然,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考验也是客观存在的,从广度和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宏观层面看,发展市场经济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理论创新方面的考验;微观层面看,是对党员干部个体的考验,是对基层执政效果的考验,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坚守与道德情操的考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顶层设计与战略构想就是要发挥市场应有的积极功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场存在的弊端,以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弊端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深深影响了我们党的政治生态,导致净化政治生态出现许多困境,突出表现为部分领导干部出现党的原则市场化、党内关系庸俗化、党性观念平淡化等消极现象。发展市场经济要寻求制度与市场的内生共存性,既要正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又要发挥制度优越性,这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更大程度使用资本并避免陷入资本逻辑,对执政党而言是重大挑战,实践中避免市场交换原则溢出市场领域也是重大挑战。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定会不同程度地遭遇到公权力履行时的原则变异和扭曲问题,这是对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最大破坏。党内教育通过理论学习,从思想上武装夯实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助推了政治生态净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党内教育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始就志存高远,把人类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共产党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即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秉承为人民服务宗旨,集体利益至上,克己奉公、律己修身。正是这种革命情怀和道德情操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凝聚力量的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共产党的根本追求和宗旨没有改变,高尚的道德修养仍然是各级党员干部的必修课。邓小平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习近平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党员干部的道德操守遭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上均有所呈现。“四风”集中体现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党风、党性存在的问题,相应地,在道德修养上就表现为逾越红线、僭越党纪党规,在党内大兴“圈子文化”、裙带关系泛滥,政商关系混乱,潜规则盛行等。党内一些干部所呈现的道德修养问题究其根源是多因素综合共振作用的结果,与理想信念坚守不够、为人民服务宗旨贯彻不足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三者存在的问题又都集中体现了党风不端、党性不纯的一面。“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缺乏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就不可能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现实中也必然出现利己主义倾向。另外,传统伦理文化传承的缺失是产生道德修养问题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功利化转向同时造成了重大影响,而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也是诱导因素。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滑坡导致的贪腐多发是直接后果和表现,更大的危害在于殃及党风的纯正,损害党员、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说,丧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忧患意识,丧失对信仰、组织、法纪、群众和责任的敬畏,反过来,就必然在权力、地位、利益上产生野心与膨胀心理,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不讲纪律、不守规矩,丧失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出现政治言论和政治行为的混乱乃至颠倒是非,最终伤害党的优良政治文化传统,造成政治生态的严重污染。大力开展党内教育就是要从理论上阐释清楚这些问题,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辨是非,加强修养,转变作风。
四、持续立体式全面反腐败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
持续立体式全面反腐倡廉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又一条重要经验。“我们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继续纯净政治生态,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继续好转。”基于反腐败斗争有利于净化政治生态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之以恒抓党内廉政建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正向效应已初步成型。
第一,全面反腐败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鉴于腐败污染政治生态的恶劣后果,党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既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高低,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老虎”、“苍蝇”一起打,全面反腐效果明显。反腐败改善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这对肃纪清风、营造良好反腐败政治氛围,进而为净化政治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要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抓关键少数,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党风治理的对象首要是党的干部,而其中尤以高级领导干部为关键。抓“关键少数”就等于牵住了党风治理的“牛鼻子”,邓小平指出:“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新时期,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反腐败斗争中,抓住“关键少数”就是要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随着党内各项纪律法规制度的健全,已经形成了领导干部思想的“紧箍咒”和权力使用的制度“笼子”,夯实了净化政治生态的制度基础。
第三,要抓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党组织与干部是两位一体或者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干部作风出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定反映出党组织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方面出了问题。一些地方出现的塌方式腐败、系统性腐败、家族式腐败说明从严治党的组织保障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而一些地方、单位的“独狼式”腐败也内在地与党组织主体责任不到位有着紧密联系。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一方面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主体责任,还要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创新性开展组织建设,提高组织的领导力和战斗力,为从严管理干部提供组织保障。反腐倡廉还须有效地发挥人民群众力量。净化政治生态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凸显人民性,其核心要旨的最终指向即人民利益至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反腐倡廉推进政治生态净化必然要发挥人民的力量,集中体现在发挥人民的监督力量。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的监督和参与机制,为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畅通渠道。人民群众监督力量的有效发挥,党内监督和党外民众监督才能更好发挥共振作用,实现最大化的治理效应。净化政治生态是关涉全局、关系民众的头等大事,要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所在。
五、统筹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净化政治生态的机制保障
习近平指出:“净化政治生态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绝非一朝一日之功,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净化政治生态必须多管齐下,“抓常、抓细、抓长”,在“病原体并没有根除”的情况下,政治生态治理效果就无法得到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力争实现净化政治生态的标本兼治。
一方面,要将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生命线,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证明,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根本上还属于思想建设问题。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把多年来治党的实践经验理论化、系统化,并及时提炼上升为制度,成为长效治理机制的有机构成部分,最终实现“管理要全面、标准要严格、环节要衔接、措施要配套、责任要分明”的常态化局面,为切实净化政治生态提供有力保障。在思想建设上就要求高度重视党的理论武装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结合政治生态净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于思想教育,这是理想信念坚守、践行根本宗旨和提升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思想认知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思想疏导、价值引领来实现。同时,思想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方有最终成效。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就是思想建党的过程,反之亦然。这就要求在净化政治生态的实践中牢牢把握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辩证关系,努力做到思想建设有制可循,制度建设蕴含思想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呈现出有机融合的良好合力态势。特别是《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方略,为新时期严肃党内生活、净化政治生态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另一方面,统筹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还体现在对党风、政风、行风和民风的协调治理上。在政治生态的大循环中,党风固然是首要因素,但是要切实增强党风治理的有效性还应把党风、政风、行风、民风的治理统筹协调起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运用系统性思维和科学方法问题。一定程度上说,党风、政风是一体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党风不纯必然影响政风不端,反之,政风不正必然反推党风不端。政风的现实考验在于政府权力与市场权力的复杂交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进程中,这种考验会长期存在,政风的根本好转,一方面有赖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另一方面则必须加强党风建设。政风问题直接影响党的根本宗旨贯彻落实,直接影响党员干部精神状态和道德操守。市场机制体制的不健全是引发行风问题的根源之一,政风不正也会助推行风歪斜。政风不正会对行业监管不力,导致对政府公共权力运行的资本干预。相较而言,作为社会风气的最基础因素,民风具有变化缓慢、持续时间更久、受影响因素更为复杂等特点,相应地,民风一旦变化其扭转难度也最大。党风、政风、行风往往通过专题教育活动、制度规范等集中治理会很快见效,但民风涉及传统风俗、百姓价值观念、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文化道德层面的特性更加明显,其治理难度也最大。但是民风又是敏感的,特别是当社会变化带来冲击与挑战时,往往“移风易俗”较快,一段时间以来民间流行的金钱观、价值观、幸福感、婚恋观等均呈现出与党风不端、政风不正、行风不正相对应的现象。如果不能把握民风变化的这种特点,不及时对其进行引导或矫正,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党风治理的效果,影响政治生态净化目标的实现。因此,政治生态的标本兼治离不开“四风”协调治理,这是政治生态最终实现净化的必由之路。
(作者:王姝,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斌,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