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新判断
编者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全新判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变化、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特别是对人民需要和社会供给矛盾的新变化进行及时总结和思考的结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党的工作重心、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的确定,关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落实。因此,对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及时判断和准确把握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及时做出新的判断,既是创新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依据,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依据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做出的新概括,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变化、特别是对我国社会供需现状和趋势的变化及时总结与思考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是次要矛盾。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50、452页。)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也是由众多矛盾构成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矛盾,其中关系全局、起着决定作用的就是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外在的具体表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变化,尤其是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民需求与社会供给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转化。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81年以来正是改革开放大幅度推进的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18日。)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和第一贸易大国。我国科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生产力初步形成体系,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2.9%,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农业现代化成果卓著。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810亿斤,比上年增产26亿斤;全国猪肉产量3717万吨,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513万吨和325万吨,全国禽肉产量为1323万吨,禽蛋产量2169万吨,从而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国家统计局:《关于2017年夏粮产量数据的公告》,2017年7月13日。)近5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中国的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比上年增长8.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79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30元,增长9.8%。恩格尔系数为30.1%,处于相对富裕阶段。(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2月28日。)
总体来看,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已得到满足,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实现了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富足和生活幸福。这表明,“落后的社会生产”已得到根本改观,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已得到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只有在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会尊重等高层次需求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化解原有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还提升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层次,激发人们对于政治参与、公平公正、总体安全和生态保护等高层次的需要。如果生产发展状况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新的需求,就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也会随之发生转化。
事实也确是如此,通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属于较低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开始向高层次升级和扩展。这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的需求内容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和文化,也需要政治清明、法制健全、国防稳固、青山绿水的“美好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生态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概括起来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
尽管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首先,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平衡现象。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城市和发达地区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同样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的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较低。其次,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充分现象。当前,我国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也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是蛋糕已经做大,但是并没有达到“色香味形俱佳”的水平,蛋糕也没有分好。
正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精致化、高层次的需求还得不到充分满足,这样就形成了新的社会供需矛盾,由原来的“数量短缺型”的较低层级的供需矛盾转化为“优质不足型”的中高层级的供需矛盾。(陈晋:《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北京日报》2017年11月13日。)正是基于这种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的提出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关注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根据新变化及时作出新判断。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社会生产极其落后,人民极度贫困,因此,人民群众热切希望在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尽快改变这种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解决温饱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外部又处于西方国家经济文化封锁的现实国情下,落后的经济文化无法满足人民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基于此,1956年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判断,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化解这一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铺摊子,打基础,筑根基,发展社会生产,集中力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改善人民的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的需求,使新生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真正“站起来”。也正是基于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党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经过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
但是总体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较为低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社会生产落后,供给不足。对此,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富起来”。通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改善,7亿多农村人口成功脱贫,随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富起来的目标已经触手可及。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后相继的两个历史时期,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在表述上有差异,但都是我们党基于当时人民的需求和社会供给状况做出的科学判断。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始终是围绕着社会供需矛盾的发展变化而展开的,是立足于人民需求,着眼于满足人民需要作出的。人民需要和社会供给及其变化始终是我们党认识和研判主要矛盾的基本依据。无论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都具体表现为人民的需求与社会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而站起来和富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生产力,致力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而取得的最终结果和具体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密切关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化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及时做出新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认识和研判,主要集中在三次讲话当中。
第一,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变,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又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这些变化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因此强调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新变化,预示着我们面临新矛盾和新任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敏锐地觉察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变化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和主要矛盾进行了初步总结。
第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在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时,分析了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关系及其新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初步新判。
习近平总书记对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作了分析,指出两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一对矛盾。“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其中,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需求和供给及其关系现状,指出“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广大人民的需求不仅数量上日益增长,而且需求层次和质量也不断升级和日趋个性化,由原先单纯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多样化。但是,面对变化了的需求,“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国内庞大的市场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再比如,我国农业发展形势很好,但一些供给没有很好适应需求变化,牛奶就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质量、信誉保障的要求,大豆生产缺口很大而玉米增产则超过了需求增长,农产品库存也过大了。还比如,我国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购买的商品已从珠宝首饰、名包名表、名牌服饰、化妆品等奢侈品向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据测算,2014年我国居民出境旅行支出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通过对需求和供给现状的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在总体生产力水平提高后,人民的需求和社会供给矛盾的新变化。而需求和供给矛盾的发展变化预示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了初步概括,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为“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导致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也就是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和当前供给侧无法满足需求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这就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之后做出的必然选择。
第三,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这次讲话进一步论述了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表现。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群众的需求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而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需要做了更加细致和更全面的概括,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已经呼之欲出了。
上述三次讲话形成了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关于主要矛盾的全新判断。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
对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新认识是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的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的是较低层级供需矛盾向中高层级供需矛盾的转化。主要矛盾的内涵及构成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一,主要矛盾的一方面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前者明确提出物质和文化两种需求,而后者则更包容、综合与全面。“美好生活”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需要吃饱穿暖,更要吃好穿好行好住好,具体指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除此之外,还包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非物质”方面的需求。总之,“美好生活”拓展了物质文化的外延,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纳入其中,同时也提升了其内涵和质量。
第二,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具体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不平衡”指的是发展领域范围,包括经济不平衡、社会不平衡、理念不平衡和制度不平衡等重要领域。经济不平衡主要包括产业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动力不平衡;社会不平衡主要包括阶层不平衡、流动不平衡、权利不平衡等深层次问题;理念不平衡包含对经济与生态、民生与社会、积累与消费、先富与后富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的认识;制度不平衡则包括分配制度、管理制度和产权制度上的不平衡。
“不充分”指的是发展的层级质量,包括要素不充分、产业不充分、竞争不充分、模式不充分和形态不充分等。要素不充分是指新要素的开发、闲置要素的使用和低效要素配置优化上的不足;产业不充分是指新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联动发展上的不足;竞争不充分是指垄断的破除、竞争机制的优化和竞争环境的保障上的不足;模式不充分是指新模式的落地程度不够、融合程度不好、对传统经营模式的整合范围和深度不足;形态不充分是指技术形态、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上的单一和缺失,从而使模块化、分布式、共享经济等新思维、新业态的发展不足。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必须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复杂,分工更合理,产品更精细,供给更有效方面发展;这就要求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的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全新判断和全新表述,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现实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依据和指南,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的理论意义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成果。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前提。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实践诞生新理论,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石,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过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重点论及蕴含于其中的矛盾发展不平衡思想,列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毛泽东首先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概念,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中,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创新发展。
2.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就在于准确地抓住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对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巨大的指引和推动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这是关系我国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我们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不懈努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了战略安排,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努力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为人民提供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全面建成可持续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应当看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广泛的、多样的、多方面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习近平同志还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满足人民群众的具有需求匹配度、广泛度和体验性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我们的生产和供给体系不仅要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形成更多的可供支配的财富,更重要的是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经营模式的创新、产品形态的革新和科学技术的提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支撑,从平衡和充分两个关键点着手,形成我们发展的新路径,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心,抓住了我国进入新时代发展的关键和牛鼻子,更加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实际需要,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加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授权本官微网络首发)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