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洁: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018-01-29 郑洁 思想火炬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编者按: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对新形势下如何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的传播与整合效率逐步提升,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维护与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以实现我国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应对举措,即加强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提升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大数据时代的道德体系建设、把握大数据时代的舆论导向对策等。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1](P153),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意识形态工作对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个高度,对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作了全面而科学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2]。当前,大数据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在掌握大数据的基本特征,积极利用数据预见未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


一、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人类正从重视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互联网时代”,逐步进入强调信息的搜集、挖掘和分析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借助计算机等存储设备对数据进行存储、挖掘、分析、预测的数据集合” [3],它具有数据规模大、数据种类多、数据速度快、数据密度低等特性。目前,大数据正以一种日益扩大的趋势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今社会无论个人、企业还是社会、国家都需要仔细考量、认真对待、严肃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也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传播速度快,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

 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自身的解释力决定了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说服力与有效性,但如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传递给广大受众,它可能会因此弱化自身的解释力和吸引力,从而不能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达到某种高度。因而,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高理论传播的速度,强化舆论宣传的成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已经成为影响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大数据传播速度之快已经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社会部门开始重视数据的分析,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经历从数据分析到数据利用再到组织决策的数据浪潮。在大数据快速传播的基础上,舆论宣传变得更加有效,这就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中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二)覆盖范围广,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政党持续执政的思想保证,要使党的建设事业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加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首先需要更深层次地提高意识形态的社会解释力。无疑,较广的舆论覆盖范围将会拉近人民群众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距离,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快速的数据处理使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大数据具有的大容量、多样性和快速度等特性,使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能够驾驭更多的领域、捕捉更多的信息。就目前来看,正是基于大数据能够大范围地进行数据采集,数据的来源和种类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广泛。而大数据的大范围覆盖,使得无论是业务数据、调查数据,还是环境数据,抑或是个人体验数据等这些人们生活的任意细节,都会被大数据所记载,并通过数据传输、数据接收和数据利用,能够更好地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再通过数据对比、数据总结和数据归纳,使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

 (三)实现路径多,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意识形态的传播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传播路径是否多样将会直接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实践证明,意识形态的传播路径只有与时代特点、外部环境及对象特征相契合,才能把意识形态工作做得更好。大数据的规模源于不同类型信息的融合,因此,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多元性等特征,拓展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扩大意识形态的宣传范围,将会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当前,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并综合运用微博、微信、论坛、飞信等媒介工具的有机融合来全方位、多维度地实现国家意志的统一。在传播路径上,既可以采取理论宣传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创作网络文艺作品的形式,同时以差异化、个性化、时代化的传播方式更富针对性与生动性地进行理论传递,从而使正确的理论在广度、深度、速度等方面深入受众群体,最终实现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宣扬我国的社会制度、更好地巩固我国的经济基础、更好地发扬我国的民族精神的作用,最终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四)数据密度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掌控力

 大数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数据密度低。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运用大数据搜集技术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以此实现科学决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掌控力。“大数据时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 ,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4]。在大规模数据的搜集和反馈过程中,一切皆可实现量化,数据的广泛覆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环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掌控力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需要根据最新且最全的数据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进行实时更新与完善。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掌控力的任务需要广而密的数据做信息支撑。大数据时代,社会利益状况也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一变化势必会以一种信息传递或数据传输的形式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得到反应,在大数据的推动下,利益关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会愈发明显、愈发复杂。令人欣慰的是,作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可以凭借大数据所带来的大容量信息,保障传播手段与传播路径的创新与丰富,从而更好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吸引力。


二、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随着网络空间领域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日益复杂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时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当前,大数据在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以一种极其“冷酷”的方式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结合大数据的具体特征,在与意识形态相“吸引”又相“排斥”的情况下,其带来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规模大,销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

 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离不开大数据的信息搜集和传递,但是大规模的数据又能为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增添更多的话语,一定程度上销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数据的大范围和大规模覆盖,体现在人们生活中日益活跃的思想意识,生活中的日常话语也变得更为自由,那些规范人们日常行为和提高人们人格魅力的政治语言却少有提及。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多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不断出现,价值观念开始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斜。显然,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念。他们不太乐意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开始倾向于那些自己认为理想的价值观念,理想意识逐渐淡化,甚至鼓吹“多元化”“私有化”来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自身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但其对那些“价值多元”的群体不再具有明显的控制力。所以,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的大规模数据背景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极端重要的任务。

 (二)信息流动快,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

 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传播可以在瞬间抵达,信息传播也可以实现不同地域之间的快速抵达。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侵蚀、削弱着拥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而其所宣扬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个性张扬等逐渐被部分年轻人所认可,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出现多样化、潮流化。数据的影响力是非常强大的。在经济、文化、技术保持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如何维护、完善、保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如何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更多地发出社会主义的声音,如何在信息高速流通的大数据时代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有的掌控力,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技术更新快,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构架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海量的信息量,技术的更新换代也挑战着现有的一切事物,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构架。首先,理论内容有待更新。一些研究成果所宣传的意识形态理论仍是早先时期的理论思想,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意识形态理论传播不够。具体到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的专著,一方面,专著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部分研究内容存在“大”与“空”的现象,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和重难点问题关注还不够。因此,这些陈旧著作对西方思想的入侵未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其次,宣传方式有待提高。大数据时代,人们正在普遍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和快感。倘若仍旧采用枯燥的说教方式、言传方式宣传理论,不仅人们不愿意接受这种脱离时代进步的意识形态宣传路径,还会导致人们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厌倦与疲惫。最后,创新意识有待增强。技术的更新换代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推广和宣传理论,但是,就目前来看,仍然存在理论宣传队伍缺乏创新的问题。如何在技术快速更新的大数据时代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构架的完善和优化,就成为稳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思想敏锐化,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结构

 在数据的“大覆盖”“大融合”“大智慧”“大应用”背景下,部分人思维活跃,思想敏锐。很多人期待在这个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会涌现一批实力雄厚的新兴产业,然后抢占先机,积极参与其中,以收获一份宝贵的财富。在这种需要对数据进行挖掘并充分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的竞争背后,部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及怎样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早已模糊不知。部分人不仅不了解、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甚至会产生埋怨、抵触和排斥的情绪,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号召力在这些人群中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原有的价值之所在。同时,当前并非在我国的所有地区都充分利用了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一些技术欠发达地区的民众尚未感受到和体会到运用数据分析、数据归纳和数据预测带来的各种便利,这便在无形中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凝聚力。这种种思想交汇在一起,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有的价值结构,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等方面有所欠缺或动摇。简而言之,大数据时代的迅猛发展,既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方法手段,也会因为大规模数据信息的融合触动人们心中敏锐的思想或敏感的神经,从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结构。


三、大数据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当前,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要求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建立“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通过对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具体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境遇,这为探讨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防范策略提供了前提。充分把握大数据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影响,能更全面、更具体地提出大数据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内容,加强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2]大数据,可谓“无孔不入”和“无所不能”。基于大数据时代存在的多种潜在风险因素,维护与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需要从内容的角度来加强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5] (P153)。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特征和发展需求,加强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需要增强网络阵地意识、创新传播体制手段、创建信息管理机制,以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1.增强网络阵地意识,创建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阵地。“在大数据时代,无论公民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时刻暴露在“第三只眼”之下,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6]。针对西方国家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对我国意识形态发动的攻击,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积极应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攻击的方式倾向,主动创建我国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阵地,才能逐渐壮大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相抗衡的力量。事实证明,互联网上的主流声音特别是主流媒体论坛或微博大V的政论可以深刻影响和主导大众舆论。因此,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意识,丰富互联网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和信息资源,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大势所趋。创建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阵地,重点是建立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网站,提高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的攻防能力。

 2.创新传播体制和手段,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当前,部分西方国家看到中国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持快速稳健发展的形势时,开始发动对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的挑战,由原来的“硬实力”渗透变为如今的“软实力”渗透,通过不同的方式渠道向我国渗透其意识形态。因此,为了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创新意识形态传播体制和手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价值取向、理论内容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传播的实效性,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创新传播体制和手段,应该站在意识形态传播成效的角度进行创新和改善,一是以人为本,牢牢抓住群众的思想观;二是突出方向,树立意识形态斗争旗帜;三是狠抓教育,从教育基础树立正确的价值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教育的底线绝不能动摇,我们必须狠抓教育,从教育基础上牢牢树立正确的价值意识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创建信息管理机制,保障意识形态传播的安全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这就要求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包括互联网站、网络应用、社交媒介在内的各种信息媒介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影响,正确把握网络传媒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创建、优化信息管理机制,加强网络媒体的管理和监督,增强网络技术保障力量,切实保障意识形态传播的安全性。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发展趋势警示我们,必须特别重视网络媒体运营,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机制的创建和优化,保障党的思想政治意识在传播过程中的安全性。创建信息管理机制,一是需要加强互联网信息的控制权,二是需要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三是需要设立媒体“信息网关”。开展互联网舆论斗争,必须做到对信息渗透的“过滤、屏蔽和监控”,真正实现“信息网关”的一对一安检作用,推动信息管理机制的创建与应用。

 (二)整合力量,提升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大数据时代,可以充分利用数据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和特性来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但是,大数据,存在大挑战,切实提升大数据时代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就成为维护和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2]

 1.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作用。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具有重大影响力。与此同时,很多新问题新情况也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涌现,这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也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数据时代,我们应当紧随时代发展节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政府执法部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安全、顺利和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必须调整治理思维和观念,打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门,努力维护社会信息安全,一是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监督监管力度;二是监督引导相结合,实现新旧媒体同步导向;三是看热点抓重点,提高监督监管的有效力。

 2.更新技术手段,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保护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帮助人们“凭数据说话、凭数据办事”,但是过分依赖数据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风险,因为数据的质量往往决定了数据的可靠性。大数据提供的是一个舆论多元化、信息多源化的数据资源,若是其中融入了一些不真实的、反动的不良信息,就会特别容易造成错误的、歪曲的舆论导向,进而引发社会混乱。因此,为了防止恶意攻击我国意识形态的不实言论混入主流传播媒体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据自身存在的缺陷。更新技术手段,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保护能力,就成为大数据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所在。这就应当从大数据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一是要树立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思想意识;二是要更换最新的技术手段抵御一切有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不良信息,三是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主动创建具有保护、抵御、回击功能的智能体系。

 3.提高职业素养,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信息辨别能力。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从社会力量上来讲,信息安全需要政府部门对传播媒体的有效监管,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先进技术保护,同时还需要媒体从业人员传播信息时的信息辨别能力。鉴于大数据时代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的诸多影响,我们务必重视媒体从业人员在信息传播时的信息辨别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媒体从业人员信息辨别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自身的职业素养、知识素养和认知能力。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信息辨别能力,重点体现在三个预防,一是预防传播媒体中由西方意识形态包装的“普世价值”所蒙蔽,二是预防在传播媒体中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充当“老好人”;三是预防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脱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

 (三)优化环境,强化大数据时代的道德体系建设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发展阶段,完备的道德体系是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和谐及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源和精神力量。尤其是在以“规模大”“速度快”为显著特征的大数据时代,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优化,进一步强化道德体系建设。强化大数据时代的道德体系建设,要善于把握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的区别和联系,还要注重软环境的开拓和建设,从而进一步达到强化社会道德规范、增强社会道德意识和完善社会道德机制的目的。

 1.把握现实环境,强化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是一种基于信仰下的社会行为。强化社会道德规范与大数据时代下防范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紧密相关的。强化社会道德规范,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有助于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有助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承接,有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此,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把握时代优势,努力优化环境,从现实环境、虚拟环境和软环境等方面强化大数据时代下的道德体系建设,进一步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从现实环境角度来讲,可以具体从以下几点强化社会道德规范,一是加强道德教育;二是依靠法律体系;三是利用媒体监督;四是采取奖励机制。对于公德楷模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提高民众的公德心,最终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搭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利用虚拟环境,增强社会道德意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个具有虚拟性质的实践活动的新空间、新环境。“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拥有了两个生存平台:一个是现实的自然平台,一个是虚拟的数字平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平台与数字平台,相互交叉,相互包含,从而使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7]。充分利用大数据来预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充分利用虚拟环境不可替代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深刻保持社会道德意识,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具体来讲,利用虚拟环境提高社会道德意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利用虚拟环境重构人们的思想观念;二是利用虚拟环境拓展人们的学习途径;三是利用虚拟环境扩大人们的社交范围。利用虚拟环境,如同扩大了意识形态传播的范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

 3.开拓软环境,完善社会道德机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社会道德机制的建设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开拓以文化为主的软环境,对于完善我国社会道德机制及进一步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保障大数据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必须重视文化软环境的开拓与利用。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全面开放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社会理念和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接受时代信息的洗礼和调整。但尖锐的数据信息统计会使我们发现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等级观念严重或缺乏平等意识观念的社会文化问题,文化软环境并没有在我们的理想期待中得到正确利用。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清除错误的等级观念;二是全面树立以“人人平等”及“集体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文化理念;三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化。

 (四)拓展渠道,把握大数据时代的舆论导向对策

 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力在大数据时代表现得尤为鲜明,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地位。因此,为切实维护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我们需要树立创新思维,积极拓展渠道,从而把握好大数据时代的舆论导向对策。拓展渠道,可以从丰富社会渠道、结合传统媒体及利用新媒体三个角度开展。

 1.丰富社会渠道,建设舆论宣传阵地。随着数据公开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面越来越广,大数据时代的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扩大舆论导向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必须结合大数据背景下的时代发展特征,要坚持渠道多元化与信息多元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通过丰富社会渠道,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舆论宣传阵地。根据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建设舆论宣传阵地可以从以下两个渠道丰富拓展,一是现实渠道:城市和农村;二是虚拟渠道:互联网平台。舆论宣传阵地的建设,必须充分把握现实渠道与虚拟渠道的优势和特色,通过现实渠道与虚拟渠道相结合,开展一系列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及正确导向民众意识的具体的途径方式。

 2.合传统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以一种爆发性的增长模式出现在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但是,作为具有巨大社会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在社会舆论导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舆论导向最大程度的发挥,脱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和重要影响力。我们必须充分结合传统媒体,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首先应在结合传统媒体使用的基础上加强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引导和监督,充分发挥传统传播媒介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一是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必须坚持正确原则;二是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必须切实提高信息辨别判断能力;三是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必须坚持创新思维理念。

 3.利用新媒体,扩大舆论导向的作用力。大数据时代在本质上是一个提倡技术理性的时代,把一切社会现象归为了一串串的数字。面对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和渗透,倘若只是一味地沿用传统媒体而不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那么我们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就会降低,就会使意识形态的抵御和反抗工作收效甚微。因此,为了避免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代脱节,也为了更加有效地扩大舆论导向的社会作用力,我们必须在使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充分扩大新媒体的使用范围,强化新媒体的使用效力。利用新媒体扩大舆论导向的作用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推广具有意识形态教育作用的影视作品,实现对民众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二是积极发挥新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作用;三是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科学技术投入。通过加大对新媒体的科学技术投入,使之成为我国对内扩大社会舆论导向、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外提高我国意识形态威信力、提升我国良好国际面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大数据是一种战略资源和研究工具,它蕴含着一种思维方法和体现着一种治理能力。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战略任务。当前,要树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大数据思维”,重视大数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方面的技术优势;要科学把握大数据的预见性功能,积极实施大数据建设工程,开发大数据技术;要遵循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规律,实现网络空间的“战略平衡”,保障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安全地位。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张敏,王志刚.大数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J]理论观察,2016,(7):65.

[4]维克托·迈克-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M].盛海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4.

[6]徐继华,冯启娜,陈贞汝.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25.

[7]陈志良.虚拟: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57.

(作者:郑洁,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作者授权本官微网络首发)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