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彭庆红 崔晓丹:深刻理解与认识新时代

2018-01-30 思想火炬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综合判断。只有深刻认识并处理好新时代与以前时代、新时代与大时代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迎接时代挑战,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0。新时代的变化是关乎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今后一段时间的任务和方向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深刻理解与认识新时代,树立正确的时代观,以新姿态迎接新时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自觉,更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认识前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

 

 新时代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概念,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现实基础的。

 (一)理论依据

 时代观是人们对于所处时代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我们理解与认识新时代的理论依据,他们所讲的“时代”是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的整体概括,是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准确认识。

 时代的判断与社会矛盾的判断是密切相联的。马克思曾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2]3由此可见,我们既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分析社会,又可以从物质生活的矛盾方面去观察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一方面,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方式,那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可能不同,而“时代”作为表述特定历史阶段范畴的概念,所蕴含的时代内涵和基本特征各有不同,社会主要矛盾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矛盾判断自然也会发生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不适应的矛盾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这是我们坚持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而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我们作出新时代判断的依据。

 时代判断还与社会发展的质变量变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的循环渐进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又有量变的特征。毛泽东曾说“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不能说量变的时候没有质变;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不能说质变中没有量变。质变是飞跃,在这个时候,旧的量变中断了,让位于新的量变。在新的量变中,又有新的部分质变。”[5]107并且,他还强调在一个长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一定要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的部分质变,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促进大量的量变,不促进许多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能来到。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局部的质变。如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就是靠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形成许多的量变,进而引起了社会的局部质变,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意义上或历史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对发生了局部质变的社会的一个综合判断。

 (二)现实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那么新时代“新”在何处?何以能称之为“新时代”,还要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中找答案。新时代是内涵式的延伸和发展,是基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基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所作出的清醒认识,也是基于未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和宏伟目标所作出的战略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进入新时代的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1]8无论是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还是国防实力、综合国力都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五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五年来,国产航母下水、“墨子号”成功发射、“天眼”工程落成、“复兴号”高铁飞驰,中国创造的成果丰硕;五年来,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刷新了世界减贫史的记录;……。总的来看,过去五年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1]8,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以及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为我们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表明,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生活需要不仅仅停留在追求量的增加、点的变化上,也逐渐注重质的飞跃、面的拓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积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群体发展等都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而整个社会的供给需求和供给满足状况之间也存在着不完全适应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观背景。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的机遇,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奋斗,走出了一条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纵然我国有着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拥有着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有限,真正的国际影响力并不大,仅仅扮演着重要参与者的角色。但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积极引领者、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倡导者、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力推动者。北京APEC峰会、杭州G20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大型会议的召开,彰显了我国繁荣强大的国家实力,大国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今天,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的主角,我们所提供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不是一家独大,而是愿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方案,为整个世界应对共同难题提供富有智慧的启迪思想。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喜人成绩、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都强有力地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要准确把握这一新时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时代特征,作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判断,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认识新时代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深刻理解与认识新时代,需要处理好新时代与以前时代的关系、新时代与大时代的关系。新时代与以前的时代既一脉相承又相互区别,同时它又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大时代中的一个阶段。

 (一)新时代与以前时代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与以前时代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一脉相承,但新时代又呈现出新气象、新局面、新飞跃。自1949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虽有曲折,但是过程是连续的、一脉相承的。

 路需要一步一步走,只有迈出第一步,才能有第二步,我们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在上一辈革命者胜利的基础上接力奋斗、不断探索的结果。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新中国的历史被分为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无数事实表明,这两个历史时期都是不能否定的。习近平同志再三强调要处理好两个30年的关系,即要处理好改革开放前30年与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6]。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了30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这两个时期将我们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统一了起来,乃至将我们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统一了起来,是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新时代的理解与认识也要坚持“两个不能否定”的原则,新时代是在以前时代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不能将新时代与以前的时代相割裂开来,而应以全局性的视角看待和认识新时代的新特征。没有以前时代所经历的艰苦奋斗,就没有新时代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没有以前时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积累,就没有进入新时代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系统地对以前时代所遭遇的一些失败、挫折的深刻反思,也无法形成新时代科学的指导思想。

 处理好新时代与以前时代的关系还要充分尊重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领导人及领导集体。从历史进程来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斗,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造性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巨大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工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付出了巨大努力,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凝结了几代人集体智慧和辛勤汗水的成果。这样一种科学态度与正确处理方式,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又是开创历史新局面、新阶段的动力。

 (二)新时代与大时代的关系

 我们强调新时代,体会到时代之“变”,也应理解与把握时代之“不变”,即我们所处的大时代、大趋势没有改变。这里的大时代、大趋势就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取得最终胜利的大趋势,这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时代背景。大时代是由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的现状及其趋势决定的,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时代。[7]因此,我们今天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而言的,它从属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大时代,是大时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至少要经历上百年时间,在其不同的发展时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从属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大时代中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意味着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发生变化。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起点、新阶段,而非超越初级阶段的新阶段。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新时代,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向世界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可行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认识清楚新时代与大时代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大时代的大趋势、大格局,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不懈奋斗;而且有助于我们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变化、新特征,更加敏锐、灵活地对时代变化作出判断和反应。

 


三、以新姿态迎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又是一个凝聚共识、催人奋进的响亮号角。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只有把握住新时代的新要求,才能走好新时代的新征程。

 第一,要有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的主动姿态。对待新时代,我们既要乐观面对、及时跟进,又要积极适应、主动参与。新时代只是提供了一个新机遇、新舞台,但是能否抓住机遇,在历史舞台上唱好戏,关键还要看我们自己。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曾强调:“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8]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重大实践,如果不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固执地套用或照搬以前时代或其他时代的社会特征和发展要求,必然会与新时代产生冲突,进而被时代浪潮狠狠地甩在后面。因此,面对新时代,我们不能迟疑、犹豫,而要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新时代,准确把握形势发展的趋势和时代大潮的走向,做到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作为社会个体而言,我们可以做时代的弄潮儿和领头羊,主动适应新时代,与时俱进,抢抓机遇,也可以跟着时代的浪潮向前迈进,但是不能原地踏步或畏惧退缩,更不能逆时代潮流而动。

 第二,要有面对困难冲破藩篱的心理准备。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它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平台,但也提醒着我们新时代要面临重重困难,要进行伟大斗争。进入新时代既有自然、主动的一面,又存在遭遇被动、出现障碍的一面,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有几千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我们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虽然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但人均收入偏低、贫富差距偏大的问题依然严峻;我们虽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外在压力、挤压甚至是遏制仍然存在。新时代不是一劳永逸、一帆风顺的时代,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新的困难会随着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不断出现,并且会愈加复杂多变。只有在不断前进的新时代中科学分析、及时应对,冲破藩篱,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焕发出巨大生机和活力,也才能使作为个体的我们在伟大斗争中不断成熟成长,在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中实现我们的价值和梦想。

 第三,要有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责任意识。经过了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我们的时代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变了,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显著提高了。与此同时,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更加重大了,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落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头上,也落到了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头上。新时代是大有可为、大可作为的新时代,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呼唤我们勇于担当,奋发向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因此,新一代的中华儿女要强化责任意识,勇担时代重任,投身建设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埋头苦干,奋发图强,做新时代的追随者、奋进者、搏击者,义无反顾地接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奋力书写不懈奋斗的人生华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N].人民日报,1956-09-28.

[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1981-07-01.

[5]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

[7]曾昭禹.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J].社会科学论坛,2012,(9).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