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伟大社会革命”
——学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的一点体会
编者按:近平总书记2018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一以贯之”,同时指明了思考和把握这一问题的方法和视角。本文仅就其中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谈谈学习体会。
一、如何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这就告诉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树立历史眼光,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视角进行思考和把握。
我们要把新时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使命放到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全过程中来认识。什么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总结了我们建党以来走过的革命历程。他指出,党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党又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党还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次社会革命,三次伟大飞跃,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变成了举世瞩目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生机勃勃的中国。一场社会变革要取得最终胜利,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建党90多年来的三次社会革命,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漫长历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又要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认清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坚定地向着远大目标前进。
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强化理论思维,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视角进行思考和把握。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形成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尤其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
“社会革命”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概括总结他创立的唯物史观时,阐述了“社会革命”。他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社会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人类历史发展中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无论是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或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都是这样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产物,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自觉遵循社会客观规律,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成果。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有其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社会革命的特点。马克思在他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的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阐述了这一特点。他说,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抛弃了“空论的社会主义”,日益团结在“革命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周围。“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所以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不断革命和彻底革命的精神。它不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不是把夺取政权看作革命的终结,而是要消灭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变革旧的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实现共产主义。在达到这个最终目标之前,它把自己进行的每一次社会革命都看作是通往这一目标的一个过渡阶段,决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决不停留在某一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正是充满了这种不断革命和彻底革命的精神。1949年,当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时,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它的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但是,“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所以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重温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可以看到,那种把“执政”与“革命”割裂开来,认为执政了就不用再革命了,我们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观点,不能不说是对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的背离。现在,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果,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今年1月5日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他告诫我们: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
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5日讲话中多次强调的“伟大社会革命”,是理解讲话精神的一个关键词,是解读“一以贯之”的一把钥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其精神实质,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刻理解什么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每一阶段特别是现阶段的工作放到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去认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
二、怎样才能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这里谈两点认识。
第一,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11日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论述的精神,尤其是要反对“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如果认为共产主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就会心神不定、左右摇晃,就不能以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砥砺奋进的革命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马克思主义铸造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9月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没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河,就会衰亡、枯竭。政治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共产党员如果不下功夫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就不能铸就理想信念的灵魂。如果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才能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田心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来源:刊发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2期)
相关链接:
田心铭:试论理论创新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和以实践为基础的统一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