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7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哲学社会科学界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党中央关于学习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五个聚焦点和十项重点学习领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我们访问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书林教授,请他谈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体会。

   

一 


 ▲:(采访者简称▲,下同)请您谈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是怎样提出和阐述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容的?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容很多,集中阐述的内容大体上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在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七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一部分提出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同时概括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号召全党全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一部分实际上是指导文化工作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总纲。

 把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放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题之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国之魂的重要地位,具有统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原则的重要作用。这不但需要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崭新意义,更具有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的意义。

 第二,在十九大报告的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部分中集中部署了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发展纲领之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四个方面的工作。这一部分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一部分也指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兴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部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指导比较具体。

 第三,在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十个方面的伟大成就,其中第四个方面的成就就谈到了“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一部分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角度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的成就,并指出了五年来思想文化战线发展的总体估价:“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第四,在十九大报告中还有一些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内容散在各个部分,这些内容从一些特定角度对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不可忽视,应该结合报告的全部内容,加以学习理解,才能融会贯通,准确地把握报告中这方面的内容。

 



 ▲:看来您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问题的论述做了全面的学习和研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为什么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一个基本方略来统领思想文化建设工作?

 ●: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题目来统领思想文化建设工作,这确实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创新性的概括。这是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兴国之魂”的作用,摆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处理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的所属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确实是在研究和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段时间里,一些报刊和媒体片面地追风炒作,只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少或者干脆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似乎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可以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这是不符合党中央精神的一种倾向。其实这样做,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无论是党的文件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都是首先着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时还单独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起码说明一些宣传部门和报刊编辑人员根本就没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国之魂”的地位,也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我们有些宣传机构的干部和工作人员确实需要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大力提高,才能适应党在新时代思想宣传工作的需要。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先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写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四个方面内容中,第一个标题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在这个总的目标之下,提出了五项具体的任务,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倡导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是十分明确的。

 之所以做这样的处理,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都带有指导和统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是一个包容更宽、层次更高的概念。相比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一个相对较窄、内涵相对具体的概念。前者包含着后者、指导着后者;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和进一步的展开。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定为“基本方略”,并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题下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不但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和指导作用更加明确,而且明确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容量。它把“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指导的内容。这样,人们在思想上就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总的纲领和指导,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方面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地位上它占据“基本方略”的地位,在性质上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因此,它统领和指导着“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它统领和指导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在所必然;它统领和指导着“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就是理所应当。这说明,我们整个的文化建设工作,都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进行。所以,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新概念,需要不断加深学习和理解。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首先提出并强调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什么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突出到首位来对待,请谈谈您的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常常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样连着说。这是很有见地的,这样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连着说,才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其实党的十二大报告就是这样强调的,只不过在后来的实践中有人认识水平和自觉性没有那么高,常常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把共产主义看成虚无缥缈的东西。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这样讲,就有利于避免人们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出现什么认识上的差错或失误。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说出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情况。他说:“我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专门要求写了这样一段话:‘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很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同样的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第一条的题目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其中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凝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成为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动力,经过五年不平凡的奋斗,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跨进了新时代,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日益接近。这样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带动下,加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进展,在整个社会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整个社会呈现出:“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强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分量就更重了,而且贯穿到整个报告之中。十九大报告的第十三部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一部分,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八项要求,其中第二项要求就强调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问题:“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这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强调,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比比皆是,精神一贯。从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把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着重从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性层面上解决问题。这是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

 道理很明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党的旗帜和目的,是共产党之所以称作共产党的根据,是每一个共产党员足够的人生动力和正确的人生方向的来源。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一旦丢掉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会土崩瓦解。我们党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都是自己改正过来的,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从而形成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大好局面。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我们党在历史上虽然犯过错误,但是从来没有犯过丢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种致命的错误。世界上一些无产阶级的执政党之所以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垮台,亡党亡国,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犯了致命的错,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没有了,旗帜丢掉了,正义的目的没有了,一个党就这样散伙了,事业也就一败涂地了。可见,丢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致命错误,一旦犯了这样的错误,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点,已经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无情事实所证实。

 


四 


 ▲:习近平在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突出强调了“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在总结五年来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困难和挑战时,也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请谈一下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对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应该怎么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最突出的成绩之一就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和起色是最明显的。这方面虽然至今仍然存在复杂情况,但基本上是风清气正并充满了斗争的朝气和发展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国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率先垂范,亲自对意识形态各个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对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包括: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三大媒体会议上的讲话、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旗帜鲜明、定力十足、导向明确、方法灵活、底气充分、敢于亮剑的一系列讲话,对全国意识形态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和推进作用。在这极不平凡的五年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和指导下,“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

 从党的十八大到现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对错误的社会思潮持续不断地批判,突出了伟大斗争的精神。这是因为,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对矛盾和斗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我们之所以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取得极不平凡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遵循了正视矛盾、坚持原则、解决矛盾、敢于斗争的精神。我们都会记忆犹新: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持久地批判了抹黑和歪曲、丑化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中国革命史和诋毁、抹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和言行,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实际上打碎了几十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操纵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借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来颠覆新中国政权和破坏人民团结的阴谋。同时,我们还深入持续地批判了所谓“普世价值”的思潮,指出了它企图动摇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的本质;我们持续批判了西方宪政民主思潮,指出了它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我们持续批判了所谓“公民社会”的思潮,揭露了它企图瓦解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本质;我们持续批判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揭露了它企图改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我们持续批判了西方新闻观,指出了它挑战我国党管媒体原则和新闻出版管理制度的本质;我们持续批判了质疑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各种思潮,排除了这些错误思潮的干扰。批判错误思潮的斗争就是维护党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的斗争,这是开展伟大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之所以风清气正,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些错误的思潮开展了伟大的斗争,清除了污泥浊水、驱散了阴阳怪气。

 更加令人感到鼓舞的是,我们党对伟大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不移。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估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的时候,十分冷静,认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可见我们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的警惕性没有松懈。在这一基本估计下,十九大决定要在五个方面开展伟大斗争:“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您刚才谈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基本方略的地位。那么,您能不能再谈一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部署和安排?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建设文化强国的五项任务之一,十分重要。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文化事业的统领地位的前提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任务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主要是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汇集的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主要的目的就是凝神聚气、激励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一代新人的成长,形成健康向上的风气,转化为人民的品质。这就指出了当前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工作:“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教育引导,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坚决拒斥西方敌对势力散布的所谓“普世价值”谬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解析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本质。为了引导实践的深入,必须致力于理论上的深化,大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威力,持续批判敌对势力散布的“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人们深刻理解自身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人民群众的斗志。

 实践养成,就是要开展讲究实效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实践中养成时代新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这就需要理论界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占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制高点,才会在实践中产生极大的魅力。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持续的实践努力,社会新闻媒体不应该在群众性的践行活动中搞形式主义的炒作,而应该以正确的舆论导向配合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

制度保障,就是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熟和定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支持和维护社会良好风气和公民积极向上道德境界的各项制度,制度保障才是有利于长治久安的保障。这就要求,基本制度要趋向成熟和定型,具体制度建设要联系实际、激励群众、影响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并在其中起到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党的政治建设部分提出了“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这里既包括党员干部应该具有的先进价值观要求,也有为坚持这一价值观而必须开展的斗争内容。这是我们党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全面表述党的政治建设价值观。在内容范围上,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观当然属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范围;在层次上,它是最高级别的价值观的要求,应该在“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上。其适用范围是党内,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这样,我们既有为广大群众认同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共产党员政治建设的价值观。广大群众认同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员政治建设价值观的健康基础,党员政治建设价值观又是广大群众认同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火车头和先锋队。这样的带动作用就是一个良性的带动关系。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础,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观念,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最大公约数”。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观,要体现的是工人阶级的崇高的思想境界,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其层次显然更高一些。这就为党员干部在群众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群众尊敬的先进人物确立了标杆,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也是治理党的作风,保证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的思想保证。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体现了对党员干部在价值观方面的更高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高层次的价值观要求。党员干部只有坚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才能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这样,党员和群众在价值观方面分别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各循其规,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才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总之,党员政治建设价值观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一个新的进展、新的要求,它带动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发展。

 


   

 ▲:在2017年10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文化论坛上,您发表了关于中国先进文化的构成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讲话。能不能结合那次发言谈谈您对党的十九大文化建设的理解?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实把中国文化建设的目的、战略和政策讲得很清楚了,这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做了明确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按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文化要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七个要素加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部内容。从狭义的文化角度来理解,我国现实文化的内容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这三个方面的文化内容来说,需要分别采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继承”“发展”的不同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也有一系列重要讲话,指明了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作为中华先进文化的历史源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讲:“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共产党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事业中之所以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能丢掉的精神命脉。曾几何时,人们还记忆犹新,在改革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思潮侵染和冲击下,极少数人在文化上魂不守舍,竟然泛起了一股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流。这股逆流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概否定,宣称中华民族的“黄土文明”纵然有千年珍奇、万种宝典如今也要“玉石皆焚”了,只有西方的“蓝色文明”才是全人类的未来希望。现在看来,20世纪80年代暴露的民族虚无主义,那只是西方敌对势力鼓吹历史虚无主义、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先声。这种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潮遭到海峡两岸学者的批判,当年还是美籍物理学家的杨振宁和与之齐名的李政道都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和谈话,对这种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潮进行了批判性的辩驳。所以,能不能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实质上是在全盘西化思潮面前的一个基本立场。我们不能动摇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

 但是,在近些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又出现了与民族虚无主义形式相反的一种思潮——文化复古的思潮。这股思潮借我国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机,以小农的极端思维方式,走向了简单的文化复古。这股复古浪潮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始了,其势头至今未消,因此值得关注。最早指出这一倾向的是北京大学李零教授,他在2007年著的《去圣乃得真孔子》一书序言中说:“我的研究,是针对近20年来中国社会上的复古狂潮,一种近似疯狂的离奇现象。我觉得,早该有人出来讲几句话了,哪怕只是一个‘不’字。不是跟哪位过不去,只是本着学者的良心,说几句再普通不过的话。”“中国的尊孔,按儒林中人自己的说法,大约酝酿于1980年代的末期,而大盛于今,论年头,论人头,都是一股很大的势力。”“传统和孔子都在热卖之中。现在的世界,革命革伤了,革命革怕了,全都向右看齐,保守主义浪潮和复古风席卷全球。”他说的正是2007年以前的20多年的情况。其实复古之风后来在继续发展。陈先达教授于2015年7月3日在一家大报的头版通栏文章中,也表达了对于这些文化乱象的忧虑:“有些理论工作者感到迷茫,意识形态领域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是否发生了变化?有些极端的儒学保守主义者误判形势,拔高之论迭出。乱花迷眼,议论各异,意识形态领域陷于两难:似乎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就是贬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反之,则应把马克思主义请下指导地位的‘神坛’,重走历史上尊孔读经以儒治国的老路。”在首都北京,《弟子规》作为陶瓷装饰品镶嵌在地铁车站的墙壁上,《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义”被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张贴在大街小巷,主张建立“一神教”孔教的呼声不绝于耳,孔子登堂入室成为“圣人”,连鲁迅和毛泽东分析评价孔子的基本观点都被抛弃。这股潮流该刹车了。

 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科学对待历史上的传统文化,可不是要厚古薄今、甚至复古。党的十九大报告教导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讲话中也坚决反对这种“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的做法,他科学地指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就是对那些复古倾向和复古思潮的深刻的批评。这里讲的是“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有鉴别的对待,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分清精华和糟粕,做出正确的取舍;有扬弃的继承,就是实现哲学层面的淘汰、吸收、升华,使传统文化的相关部分超脱原有的旧的形式。否则就是复古主义,就是精华糟粕兼收并蓄,那就没有是非了。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只有掌握了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相关观点,才能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请您谈谈我们要着力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对此我们有哪些问题应该特别关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现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主要包括:“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出现的倾向,上面已经谈到了,这里主要再谈谈对待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对待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重视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布局中一直没有动摇过。但是,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和建设积累起来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却受到了西方敌对势力的极大冲击。西方有计划地向社会主义中国推销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思潮、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给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领袖抹黑,制造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舆论,加之长期不敢强调对错误思潮的斗争,使得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淡化。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种情况:“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是值得严重注意的事情。在西方的长期渗透和演变的气氛中,有些人忘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皈依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信条,充当了淡化和排斥革命文化的打手或糊涂人,使得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候,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也遭到冷遇或质疑。有人甚至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当成过时的或“左”的东西对待,造成了许多思想混乱,损失就更大了。多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一系列继承革命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指示,才使得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大发扬的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主体就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种文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哺育和引领的。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本来”,才能更好地弘扬自己的“由来”,才能正确地处理吸收“外来”,才能更好地面向辉煌的“未来”。





 刘书林,男,1946年生,山东省德州市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第一、二届主任,获清华大学“杰出人才”奖。现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总编,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研究会常务理事,“马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主持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北京市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奖”,三次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表专著16部、学术论文200余篇,所著《当代中国人权状况报告》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7年被评为“近年最具影响力的30位马克思主义学者”之一。




相关链接:

刘书林:批判错误思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重要责任

刘书林: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指导

刘书林:全面从严治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使命

刘书林: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的新发展和新运用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