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6-01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编者按: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内涵丰富,蕴意深远。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代统治阶级的主流廉政思想及各个时期思想家、政治家等主要代表人物的廉政建设思想成果。通过对先秦以来中国廉政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形态的系统研究,总结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规律,挖掘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廉政思想文化精华,从中提炼出有助于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对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实效性,实现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世界昭示了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郑重宣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全面学习十九大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共同肩负起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政党对其自身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贡献力始终不渝的信守和坚持。[1]中华民族亘古发展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是我们坚守文化自信的内生力量,而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外在动力。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建设需要优秀的廉政思想文化作为思想导向。但如何客观评价和科学定位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怎样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回答这两个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进步首要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一、 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是统治阶级及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人民群众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过程中创造、实践形成的关于廉政建设思想成果的综合表达,是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廉政核心价值认知和判断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社会构建风清气正社会生态的主流价值形态。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国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具有浓厚的历史传承性,更是当代社会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价值体现。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科学理论思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筑牢历史文化根基。

 科学准确地定位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是建设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廉政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在系统、全面认识传统廉政文化的基础上,理清文化遗产,区分精华和糟粕,对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作出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从中汲取有利于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精神供养。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廉政思想文化成果。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包含人们对节俭、法治、爱民等廉政理念的认知,对仁政、勤政、廉政方式、方法的思考等等,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值得我们永续传承。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落魄、中华民族几临倾覆的厄运,不乏有些人对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贬损否定,认为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长期服务于封建专制制度,并因其诸如“任人唯亲”“官本位”等执政理念而对其提出全面质疑和全盘否定,更有甚者将近代中国落后的责任推卸到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身上。当然,也有人将其推崇厚爱,认为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洪流中,许多官员都认真践行并创新发展了廉政思想理念,形成了合理的廉政思想文化,制定了详尽而系统的约束统治阶级的廉政制度规范,出台了许多惩恶扬善,奖廉惩贪的法规律令,涌现出一大批如包拯、海瑞等清官廉吏,创造了丰富的颂廉斥腐的诗歌、小说、戏剧等。对此,我们应如何理解和定位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全部的拿来主义或一味地丢之弃之显然都是不正确的。习近平主张,要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156-157只有对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进行梳理、剖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择优而用,才能从中得出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思想。


 

二、剖析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核心内涵,挖掘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学术价值

 

 毛泽东曾说过,读懂历史,才能认清现实。实现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首先要挖掘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既有独特的内容,也有严密的体系,还有支撑自身发展完善的学理基础。通过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廉政与腐政”的鲜明对比,总结、梳理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积极成果可得知,“爱民”“节俭”“勤政”“尚贤”的廉政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科学践行这些核心内涵成为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兴国安邦之道,国泰民安之本。

 (一)爱民

 回顾先秦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广爱民,施仁政”是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核心要义。历代统治阶级都很重视以民为本的思想。自西周伊始,周公就对统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3]春秋战国时期进一步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4]及“民为贵,社稷次之”[5]的新思想。三国时期,曹操也将爱民作为执政之基,其著作《度关山》的第一句就指出“天地间,人为贵”。唐太宗李世民赋予民本思想以政治哲学意蕴,提出了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古名句。古时帝王官吏还积极探求各种举措,践行民本理念。董仲舒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心”。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深得民心等等。可见,“仁政”“爱民”是古时廉政建设的核心主旨,凡是君民同心,同舟共济,都呈现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社会生态。

 (二)节俭

 “节俭”是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奉行廉治的基本要求。孔子和老子尤其强调为政者要崇尚节俭廉洁,反对侈靡奢华。孔子提出“五美”,其中的“惠而不费”“欲而不贪”就饱含了节俭、廉洁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中所指的“三宝”,“俭”位居第二,即俭以养德之意。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指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认为俭是修身养性的根本,此文中提出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为谆谆教导后世仁人修炼品行的价值标尺。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秉承了儒家勤政、寡欲的思想,提出“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靡,必至丧德”[6]。康熙帝吸收朱熹“正君心”和“倡德治”的思想,提出清心寡欲,禁奢节俭的思想。可见,古代先贤的思想经验不仅教育先人而且善诱后人,其以身示范的成功先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三)勤政

 悉数中国古代的贤明君主,其名誉远扬,功成名就的根本因素之一即为勤政。先秦时期的周公一生讲的最多的是“德”,围绕“明德”的廉政主题,周公要求统治者力戒荒宁,勤于政事。三国时期,曹操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诸葛亮也深谙勤于政事的重要性。他经营蜀汉地区多年,使蜀汉出现了“田畴开辟,仓癝充实,器械坚利,蓄积丰饶”的局面,社会经济得到很大恢复和发展。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勤于政务的典范,雍正被誉为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自朝至暮,一日万机”。据内阁《批本处档》记载,雍正元年胤禛亲理题本10498件,二年为13327件,每日均览题本在40件以上。康熙帝坚持御门听政也是其勤于政务的真实写照。纵观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演进历程,凡是帝王勤于政事,心系天下者,必然国兴民旺,反之,则国败民哀。因此,“勤政”也成为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重要内涵。


 (四)尚贤

 尚贤,是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中的关键要素。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及思想家们都深刻地认识到贤臣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性,择贤而用。孟子指出,廉政的关键在于官吏的任用,而选拔官吏的依据应该是德行和才能,“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尚贤使能”。[7]董仲舒也疾呼,“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8]曹操更视贤才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保障,指出贤才是国家安危之所系,“将贤则国安也”[9],提出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李世民提出“任官为贤才”的思想。王安石提出了“众建贤才”的人才观。他认为,人才是“国之栋梁”“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10]康熙帝汲取朱熹“立纲纪、正百官、选贤才”的思想,提出知人善任,优遇清官。可见,惜贤、爱贤、择贤,尚贤是许多贤王帝将强国安邦的基本准则和共同诉求。

 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儒家文化、民族习俗和官德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已渗透了治国安邦的各个方面,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发展,体现出寓意深邃,与时俱进的学术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推进与发展,内在需要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优秀基因的融入与创新。因此,创新话语体系,将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优秀思想熔铸于廉政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本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学术、学科体系的建立、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要承担起贡献文化智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进一步创新话语体系,提升话语的时代感和感召力。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话语体系,是在中国历史发展演进历程中逐步构建的,它体现出“清官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它是创新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重要基础。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是不可逆转,不可复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达,其内在的文化活力体现在人们对古代廉政思想与实践的解读与影响,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话语体系创新为当代人提供了传统文化遗产的滋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和智慧力量。

 推动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第一,应树立传统廉政思想文化话语体系的主体定位。将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廉政理念、价值诉求、实践效果放在中国文化的演进传承中来考察。在传承中提升思维能力,拓展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潜能,从而逐步确立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话语体系在廉政理论研究话语体系中的主体定位。第二,要积极对接中国当代的文化话语体系,将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研究、普及与传播,融入人生,教化人生,面向大众、面向社会。这样才能使传统廉政建设的思想与实践成果创造性的转化为新时代的思想资源,并在新时代文化语境的阐释中获得创新性发展。


 

三、传承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精华,探究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实践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1]3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的重要思想,从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汇聚新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贡献思想智慧,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一)汲取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精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对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要注重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相结合,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传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提供思想文化保障。

 1.健全廉政制度,加快我国政治道德的法治化建设。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优秀廉政制度建设成果,为中国政治道德的法治化建设提供借鉴。第一,中国古代开创了严明的官员选拔制度。唐朝典籍《贞观政要》早就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将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和举措,把好标准关、制度关、政策关,逐步构建一套较为完备的选人用人体制机制。第二,中国古代还建立了较完备的监察制度。隋唐时期建立国家监察体系,将地方官吏能力、政绩和廉洁的考察视为监察的重点,后世君王又逐步加强了对官员权力监督的制度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党内监督方式,拓展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使党内监督制度建设趋于全面,富有实效。第三,中国古代建立奖惩分明的官员考核制度。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曾对官员考核的内容、标准、惩奖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唐代考核官员以“德、清、公、勤”的“四善”为标准,明代考核官员的德行和政绩,分为考课、考查两种方式进行,更为直接,更有操作性。[12]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古代考核官员的德行观和政绩观,逐步建立奖惩分明的官员考核制度,形成对官员德行的有效制约。

 2.完善官德文化,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贤官善吏。官德文化是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中又一个鲜明特色,中国古代的廉政建设特别强调官员“德育”的重要性,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于“德”的理解和诠释均有不同。如《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思想家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其中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老子认为,“道”的属性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诸如此类,众说纷纭,但究其本质,古人对德的核心释义为心存正直,行走正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受训于古人“官德彰则民风淳,官德毁则世风降”的思想启迪,进一步指出“治国先治吏”,再次强调吏治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特别指出为官当做“善吏”。对于一个领导干部而言,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因此,领导干部要做“善吏”,即“廉吏”和“能吏”统一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逐步实现从善吏到善政,从善治到善国,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理想。

 3.弘扬廉洁风尚,构建清廉高效的党内政治生态。“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是古人彰显家国情怀的一种思想感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新发展这一宝贵思想,号召全党“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363习近平将净化政治生态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进一步指出,廉政文化建设既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也要重视党内的政治生态。[13]近年来,伴随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四大危险”,历经“四大考验”,这就要求全体党员要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汲取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中优秀基因的熏陶和滋养,通过“以德润身,以文化人”的文化效用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清廉高效的政治生态土壤。


 (二)承传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实现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形势下全党务必坚持的基本方针。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4]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植根的社会土壤也开始随之改变,我们要从历史传统中延续中国文化血脉并从中获取精神养料助推社会主义廉政建设,有效途径就是实现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两创”方针为指导,着力于两方面建设:第一,汲取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合理成分,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需要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特色的科学理论思维作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思想文化就是现在服务于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思想文化需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诉求,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廉政文化成果,进而实现对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第二,努力实现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成果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要以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为根基,参考借鉴我国历史上的廉政制度、廉政文化、廉政智慧,同时结合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严峻形势和时代要求,将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一同思考。不仅考虑解决当前问题,还要考虑解决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继承中发展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在发展中传承传统廉政思想文化,使新时代的廉政思想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党的建设相协调、人民诉求相一致,不断拓展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时代内涵,提升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力,实效力和感召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穆君.全面理解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N].西安日报,2016-07-18.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尚书·泰誓

[4] 尚书·五子之歌

[5] 孟子·尽心下

[6]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六)

[7] 荀子·王制

[8] 汉书·董仲舒传

[9] 孙子注·作战篇

[10] 王文公文集(卷三二)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 潘宇峰,雷园园.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及启示研究——以刘基廉政文化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

[13] 孙立军.论习近平廉政文化建设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5).

[14]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J].党的文献,2016,(2).

(作者:李丹、孙立军)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