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港人港事:林郑时代政治放晴?

2017-06-04 狮说新语

香港将在7月1日正式进入“林郑时代”,今年3月当选新任特首的林郑月娥未来的表现固然备受关注,近几年来持续激进的香港年轻人却也成为社会焦点:他们会继续愤怒并坚持当反对派,抑或选择“和解”,最终走近甚至走进建制阵营,跟随林郑月娥一起重建香港?


梁振英担任香港特首的过去五年里,不少年轻学子从在校园宣扬“港独”,到走上街头参与“占中”及“旺角骚乱”,进而影响更多年轻人参与政治活动,旗帜鲜明地成为激进反对派,把香港社会带向撕裂的边缘。


香港政界人士认为,随着民主党主席胡志伟在4月18日宣布撤回“候任特首林郑月娥可运用权力特赦‘占中’所有参与者,同时赦免‘占中’清场时殴打示威者的七名警察和退休警司朱经纬,以修补社会裂痕”的“大和解”建议,说明林郑月娥当选至今,社会撕裂修补并无进展,但建制派持续乐观,相信林郑月娥的亲和力,能争取到年轻一代的支持。


前“黄丝”弃暗投明 增加林郑能量


建制派的乐观有所本。林郑月娥发表胜选感言当天,媒体发现一群原属“黄丝”(支持占中分子)的港青现身排列在她身后,其中包括前学民思潮“绝食三子”之一的城市大学学生黄家进、前学民思潮成员李俊霖、“占中”期间遭胡椒喷雾“袭击”的恒生管理学院学生严泽航,以及曾标榜“香港人优先”并宣称“为本土意识抗争到底”的城市大学学生周定邦、郭东旺等人。


这群前“黄丝”挺林郑的行动,已被昔日战友定位讽刺为“华丽转身”,受尽唾骂,而他们毅然决然支持林郑的举动伴随的诉求其实一如既往,还是:“要求改变香港”。


前“黄丝”“弃暗投明”预示“林郑时代”新局将迎来正能量,一些年轻政治精英已尝试以不同方式议政,并愿意与北京沟通,建设香港。近日盛传民主思路理事黄梓谦将是港府换届后问责团队人选之一,信息隐约透露了林郑时代的企图心:不同政治光谱可与专业并存,发光发亮。


黄梓谦:京港须建立良好沟通机制


现年34岁,民主思路理事黄梓谦接受本报采访当天,谈及林郑月娥的问责团队应如何组成,没想到数日后,就传来他大有机会进入林郑内阁的消息:“七一”政府换届后出任局长政治助理,甚至副局长。


黄梓谦是最近引起注意的政坛青年才俊之一。他当时受访时强调:“我觉得林郑的问责团队组成,应参考现届的环境局;既有不同的政治光谱,紧贴民间,也有专业水平。”


现届港府的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在推动环保建筑方面工作超过20年,副局长陆恭蕙则曾参与立法会直选、创立政党和智库,国际视野丰富;政治助理区咏芷曾担任香港地球之友要职,活跃于公民社会。

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的黄梓谦,在伦敦大学考获法学士学位,也考取了牛津大学圣十字学院的外交学硕士学位。2015年6月,他加入公民党前成员汤家骅创立的温和民主派政党——民主思路。2016年辞职参加立法会选举虽败选,从政的志向不变。


出生于1982年圣诞节的黄梓谦在政坛冒尖,正是香港基层力争上游的典型故事。他一家是首批屯门友爱邨居民,父亲原本从事惩教工作,后改当警察,母亲是家庭主妇。


黄梓谦说:“我庆幸在80年代出生,跟90年代出生的人不同。我们会感恩,有强烈的回馈社会愿望;‘90后’是因为愤怒才参政。”


跟香港绝大部分政治精英不同,黄梓谦并非入读英文中学,他自嘲中一成绩很差,全级240人考第166名,初中至高中爱好打篮球,志愿是当运动员,直至中七考大学那年才发奋求学,成功考入港大主修文学兼读翻译。


大陆工作经验受益良多


大学毕业后,他入职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曾在印度班加罗尔工作一年。2007年返港后加入叶氏化工,主要看上这家当年准备上市的港资公司,有九成以上业务在大陆,可以近距离了解大陆市场。


2016年辞职参选前,黄梓谦为叶氏化工的大陆销售副总监,在大陆的业务分布点广及200个县,面对的是农村政府,为大批保障房供应建筑用涂料。他通过开展业务,深入了解大陆。


黄梓谦说:“我认为2008年的中国是重大转变的一年;汶川地震及北京奥运,然后大陆经济改革飞跃。这段时间我刚好在大陆,对于一个香港人来说,这个经验受益不少。”


香港政治人物缺外交视野


黄梓谦在牛津大学考获外交学硕士的论文题目是《2008至2013年的中美关系》。对他来说,国际关系的学习给他的体会是,北京与香港的关系要处理好,最重要是建立一套符合各自位置的沟通机制,但现在的香港政治人物都缺乏外交视野,也不懂得利用谈判、博弈、交易等手段去为香港争取最大的利益。政界一边倒地关注本土事务,没站在国际视野去观察香港的发展。


黄梓谦也认为,为官者须更“贴地”,新政府的每名问责官员,应考虑设立一套全方位社交媒体策略,实践另类走入社區接觸群眾,联系公民社会。


港府咨询架构不该被港青噪动绑架


谈及年青人参政,黄梓谦认为,不能为了安抚噪动的港青,而随便找几人进入港府的咨询架构,交差了事。应实事求是选择贤能,找出一批可栽培成为未来治港的人才。


民主思路将培训香港政治人才


民主思路未来将成立“香港政治政策学院”,培训香港政治人才,初步倾向今年内招收约30名学生,课程为期12至18个月。


黄梓谦强调,培训人才并非为了筹组政党,该课程不仅适合有意参加选举者,也适合有志加入港府人士以及现职公务员。他说:“发展优质民主除了需要好制度,也需要人才。课程在提供知识以外,也让学员有机会建立人脉。”


洪锦铉:林郑政府希望吸纳各党人才


香港政界传闻,民建联在特区政府内的两名现任政治助理——徐英伟和陈百里不但有望成为林郑的班底,还会更上一层楼,担任副局长。徐、陈都是41岁,而刚当上民建联副秘书长的洪锦铉,刚好也是41岁。


作为拥有超过三万名党员、香港最大政党的民建联,除了徐、陈两人,还有苏锦梁和刘江华两位局长,虽然人数不多,但已是建制派政党之最。但为何不能更多呢?


在党内分管培训及智库的洪锦铉解释:“基于香港的社会现实以及某些原因(北京不主张香港搞政党政治、特首不领导政党),估计林郑政府只会按梁振英选择的比例。”


洪锦铉预计民建联的问责官员在林郑时代仍然不多,但他强调,民建联有人才培训机制,拥有各类人才名单,可向林郑推荐各类人选。“长远来说,治港人才来自智库;这是必经之路。”


大学毕业即合创“城市智库”


早在2002年,当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不断提出新规划却又无法实现之际,刚离开大学的洪锦铉深感香港缺乏制定政策,以及政策宣传的人才,因而与约10名年龄相仿的年轻人组成“城市智库”,在媒体上大量提出献策文章。


他说:“占中期间,我们的智库有小量成员流失,过后经过一段较长的平静时期,近期智库成员又急速增长了。”


洪锦铉透露,现时“城市智库”活跃成员有108名,九成以上是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认为,在没有财力支持及名人的拱照下,“城市智库”取得的成绩还算不错。


10多年来,这班年轻人共写了2000多篇文章、出版六本书、两套结集和四个专题文选。此外,几乎每周办一次时事议政论坛、每年举办研讨会,足见对香港政治非常热心。


四年大学主要是搞活动


洪锦铉的参政道路,跟着“城市智库”同步成长。他在2003年首次参选观塘区议会选举,仅以数十票之差落败,之后三次选举全胜,其中两次荣膺“票王”。


洪锦铉是在14岁时从福建移民到香港,抵港初期受尽岐视,连学校也找不到,几经辛苦才入读中学。他说:“可能自己的本性喜欢帮人,也想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别人认同,中二、中三我都当班长,中四更当上学生会干事。”


在入读理工大学商科时,他又加入了亲建制的学协。“四年大学似乎没读过什么书,主要是搞活动。”他笑着说。不过,毕业后他加入金融机构,曾帮助不少企业上市,期间又在城市大学教过书。


以真诚勤奋打动选民


赚钱并非洪锦铉最大兴趣,他最终彻底走上从政之路。虽然他福建乡音未改,最初更被认定为不会被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接受,但他最终以真诚及勤奋,打动了选民的心。


“记得我读中六时,每次上车都与司机打招呼说‘早晨’,有一次司机问我是否新移民,眼神和语气都藏不住不屑。那种感觉很不好,但我不服气,每天还是一上车就向他问好,坚持了一个月。”


洪锦铉当年才19岁,司机也许是被他的礼貎感动了,遇到人满时,会特地打开只供下车的门,让洪锦铉上车。“我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待人处事的方式对就应该坚持。”他相信,从政者也应该是这样,不要退缩。


“虽然我不是本土出生,但我热爱这块土地,有心要比本土做得更好。”


成熟政党有义务为港府输出人才


经历数任特首,香港的治港人才依旧不足,不过,对比梁振英,洪锦铉预见林郑上任后的“蜜月期”将会较长,可能跟曾荫权差不多。


他认为,“林郑希望能吸纳各界各党派人士加入,但反对派抗拒加入政府的心态,并没有改变。”


他发出呼吁,如果一个党派是真的想对香港负责、承当起更大的担当,就应该推荐他们的人才进入港府;这对香港以及对政党本身的发展,都有好处。


事实上,政党发展始终需要资源,洪锦铉说:“香港不同于新加坡,港府不会在校园内挑选人才外送培训,所以,成熟的政党就有义务为港府输出人才,争取资源,才可进一步发展。”


大部分港青非黄非蓝


从大学学生会讨论“港独”,发展到学生运动,以及两年前的“占领中环”运动,香港年轻人给外界留下了“不断激进化,对港府不满”的印象。不过,港青其实并非铁板一块,林郑时代即将开展也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事实上,港青除了激进的“黄丝”及亲建制的“蓝丝”,还有一大部分中立人,他们对港府各有要求,并非“非黄即蓝”,而是希望对香港能做出贡献。


除了本文提及的几名青年,与林郑月娥关系友好的“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已在4月成立,该组织以年轻人为对象,召集人为论政组织“三十会”成员、前发展局局长政治助理何建宗,成员包括林郑竞选办公室的年轻成员。


这说明香港社会虽然撕裂如斯,但是随着林郑政府即将上台,一些青年政治精英也尝试与港府形成新的关系。


打破“高墙与鸡蛋”心结


今天在香港,无论是青年新政、香港众志等自决派政团,还是本土民主前线、热血公民等激进本土派组织,以及传统泛民政党的年轻党员,当他们对港府进行冲击时总是强调“高墙与鸡蛋”理论,形容自己为“鸡蛋”。


这个说法源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体制,以及对以色列军事打击巴勒斯坦人民的批评。村上春树提出“以卵击石,无论怎么看都毫无胜算。但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无论高墙是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错误,永远站在鸡蛋那边”。


“高墙与鸡蛋”说法是忠奸善恶“二元对立”的思维,对立双方视之为信条,理性讨论的空间就会收窄,寻求共识趋向困难。林郑时代有志参政的港青,首先须打破“高墙与鸡蛋”心结。


一些年轻人已走出这一步,林郑政府能否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将决定林郑月娥能否修补社会裂痕,重建香港社会和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