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报道:“九七儿童”未与特区同步成长?

2017-06-20 易锐民 狮说新语

阿伦(译音)是一名“九七儿童”,三年前香港发生占领运动时,阿伦曾经义愤地说:“现在就算给我10万港元(1.3万新元)月薪也不会当警察。”看着一线港警被夹在“占中”与“反占中”角力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还不断被示威者投诉“执法不公”,阿伦很替警察打抱不平。

他生于1997年11月,是同年5万9400名“九七儿童”之一。在香港回归中国大陆20周年之际,阿伦被问起他对回归的感受时,首先表示“没什么特别”,但随后补充:“那些(旺角骚乱期间的)暴徒想取警察的命,太过份。”

对于目前的陆港关系,阿伦意识中印象就是2014年长达79天的占领运动,这成为他脑海中一个符号——虽然他不支持“占中”,但是这些年香港社会的纷争,大陆给香港社会带来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到他的生活与想法。

阿伦坦言对政治不感兴趣,他只爱好运动,人生志愿是当运动员或做消防员,“我的生活圈子包括同学、老师、及运动队友,都很少谈政治,但我们同样感受到压力越来越大,包括买楼压力、经常要说普通话等。”

他自称最喜欢的活动是跟朋友“吹水”(谈天说地),但一定要说“香港人话”。所谓“香港人话”,就是港式粤语以及港人才明白的词句,这跟广东的粤语很不同,与普通话更是相距甚远。

阿伦在香港公屋长大,五口之家包括父母和兄姐,虽不富有,但总算衣食无忧。作为“九七儿童”,他成长过程中的多次重要时刻,都与香港特区的大事重叠交错。

2003年,阿伦从幼儿园毕业,那是香港的多事之年,发生了沙斯肆虐、张国荣自杀、50万港人“七一”上街游行等。阿伦还记得,那一年全部小朋友都要戴上口罩,很不舒服,还要经常洗手,幼儿园取消了毕业典礼,他没有参加毕业礼就直接升上小学。

2008年,中国北京举行奥运、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对于成长中的阿伦来说,这些“祖国”的大事仍很遥远,他更记得的是那一年,父母担心他成绩差升不上中学,决心让他搬家与干爹干娘家同住。

中二那年的暑假,阿伦跟随姐姐参加交流团到上海参观世博会,首次感受到大陆的高速发展成就。

翌年暑假,他主动提出到北京找教练学习足球三星期,一方面加深了对首都的认识,也更重视香港固有的核心价值。

反而爱上了北京

“这里不可以上面簿,我宁愿返香港了。”他当时刚抵达北京就嚷着要回家,但后来不知不觉过了三星期“无面簿”的“失联”(跟香港好朋友失去联络)日子,反而爱上了北京。

2012年,香港当学民思潮等组织发动“反国民教育科运动”之际,15岁阿伦开始对香港的政治环境感到厌倦,他向父母提出到大陆的羽毛球专业训练学校学习,但因父母反对没能成行。那一年,他的成绩不好,首次留级了。

再过两年,香港的政治纷扰终于走进了阿伦的家庭,成了家里三兄妹的辩论话题。阿伦的大哥是“占中”支持者,天天到金钟及旺角“占领区”去看望学弟学妹,他姐姐虽然怕事不愿到现场,但表明支持“占中”,唯独阿伦持相反的意见。

他认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虽然应该获得尊重,但做出来的行动不应幼稚,应直接占领权贵或政府地方,不是麻烦小市民的生活。”

不过,阿伦的看法在港青中属于少数。2012年之后的几年,香港“本土”与“港独”意识冒起正盛,本土派政团如青年新政等更在2016年的立法会选举中赢得议席,最终又因宣誓风被取消。之后,“港独”思潮开始急速下滑。

香港中大最近发布的最新民调显示,港人支持“港独”比率,较2016年减少6个百分点,其中以15岁至24岁年龄层跌幅最大,支持率大跌24个百分点至只有15%。反对“港独”则大增至43%。一些本土派成员私下坦言,过去一年本土派遭遇连串挫败发生内哄,让不少港青对“港独”心灰意冷,但他认为,这只是一时的现象,支持港独的青年也仍在等待时机。

阿伦是不认同“港独”的青年,但这不表示他将自己视为“中国人”,相反的,他发现愈来愈意识自己的“香港人”身份。

阿伦的经验与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联席所长、社会学系教授赵永佳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赵永佳撰文指出,曾到大陆实习、当交换生、参加短期交流、读书或工作的港青,与大陆人相处甚至成为朋友,能让他们了解到大陆社会的结构问题,建立同理心,减少对大陆人的排斥。

受访的香港青年通过与大陆人交往而建立的好感,超过他们对大陆科技、建设或经济成就的钦佩。赵永佳的研究也发现,港青对大陆的印象改善不等于他们“中国人”的身份被强化,因为要改变他们的身份认同,比消除对大陆的成见困难得多。有受访青年更坦言:他们在对大陆改观的同时,也变得更“香港人”。

迷惘中坚持“港人”身份

对年轻的阿伦来说,他对自己身份认同仍然迷惘,虽不讨厌大陆,更不支持“港独”或“本土”政党,但也很坚持自己的“香港人”身份。

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6月初在一项青年活动致辞时指出,港青要实现梦想,就应正确认识“一国两制”,要胸怀祖国,与国家休戚与共,了解国家发展策略,才能有大志向,并认识香港定位及优势。

香港回归20周年,北京正在不断发“重炮”强调“一国”以及中央的全面管治权,但部分港人特别是港青,却走了相反的方向,坚持“两制”。香港虽然主权回归,但人心未回归,这是北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阿伦也将20岁了,成长对他来说,正是一个逐渐认识自己家园、认识自己土生土长地方的过程,未来他还要在香港完成当运动员的梦想,他最不希望湾仔运动场被拆去改建成会展新大楼,也不想踏进“楼奴”的陷阱中。

根据港府数据,像阿伦一样高中毕业的港青,他们的收入中位数在1999年至2015年间没有丝毫进展,一直停留在1.02万港元(2000新元)的水平。这意味着,他即使工作做了10年,到了30多岁,收入也只有1.3万港元。

领着这样的薪水,阿伦怎样可能跟近年不断库房“水浸”(拥有大量盈余)的港府同步成长呢?当香港的贫富差距问题愈趋严重,港青又失去“上流”的机会时,像阿伦这样的青年,不会像曾经与他辩论的哥哥姐姐们一样,从政治上寻求办法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