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年系列报道 占中催生公民意识抑或打开极端思潮潘多拉盒子?

2017-06-25 戴庆成 狮说新语 狮说新语

“占中”三名发起人(左起)陈健民、戴耀廷与朱耀明2014年8月31日在中环集会中宣布启动占领行动。(路透社)


香港回归二十年,如果要提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肯定非2014年的“占领运动”莫属。时隔两年多,这场规模庞大的社会抗争运动对北京和香港仍然影响深远。


6月20日,中国前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陈佐洱接受媒体访问时批评,“占中”组织者的目标是要反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首普选所做的“8·31决定”,即是反对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对香港体制作出的决定,也就是挑战中央对香港的管治权。


他形容说:“平息‘占中’是香港回归以来最重大的一次争夺管治权斗争,意义和坚决性不亚于1997回归时的主权交接!”


陈佐洱的看法代表了北京对“占中”的最终定性。香港回归以来,北京动用一切力量拉拢港人。“占中”一役却反映2003年起北京偏向“怀柔”的对港政策彻底失败,而部分香港年轻人在“占中”期间高呼与中国切割,更触动了北京当局最敏感的神经——维护领土完整统一。


自此,北京开始了连串以“反颜色革命”为目标的举措,“强硬”成了对港工作的指导思想。早前分管港澳事务的中共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在北京出席一次活动时就提出,中央对香港拥有全面的管治权,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高度自治”为名,对抗中央的权力。


消息人士向《联合早报》透露,近年在香港社会备受争议的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将会调回北京,但不会被打入冷宫,反而会高升,其职位由强硬派色彩浓厚的澳门中联办主任王志文接任。此番人事变动,意味着未来中央对港政策只会日趋强硬。


“占中”除了改变北京的治港政策,也对香港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回归以来,香港传统民主派一直致力争取民主普选。他们常用的方式是上街示威游行,通过群众运动向政府施压。2003年50万港人上街游行时,虽然示威者众多,但游行后都和平散去,街道上也甚少留下垃圾。香港示威者高度文明的表现在国际社会上获得高度赞赏。


2014年“占中”运动后,港人的抗争心态出现了巨大改变。不少人认为,既然多年来有秩序的游行对政府不形成威胁,公民抗命甚至是暴力抗争已被迫成为唯一的选择。


因此,“占中”期间出现的一些暴力行径,不但未随着“占中”结束而告终,近年反而愈演愈烈,包括有激进团体先后在屯门、沙田、上水等地进行反水货客运动,与警方爆发连串冲突。去年大年初一,更有年轻人在旺角街上纵火、扔砖头,暴力程度远远高于“占中”。


建制派批评,这是因为大部分被捕的“占中”参与者在过去三年未被起诉,即使被判有罪也从轻发落,向大众传达了错误信息,以为违法只需付出轻微代价,等于变相鼓励年轻一代犯法,因此是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盒子,罪恶与极端思潮群出,威胁香港社会秩序。


然而,泛民主派阵营对“占中”却有不同的解读,他们认为“占中”对香港公民社会的发展发挥了正面及积极的作用。


泛民指出,他们通过“占领中环”争取国际广泛支持,不但引起社会关注,更燃起港人的公民意识。在过去两年的各大选举中,泛民阵营皆能大获全胜,就是受“占中”感染的年轻选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提高政治参与的结果。


无论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占中”以后的香港社会更加对立和撕裂,在可预见的未来,香港政治争拗只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