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彬:只会“维持现状”的国民党

2017-09-14 郑伟彬 狮说新语 狮说新语

这是个在不断颠覆旧有传统与模式的时代,无论是在科技领域,还是政治领域,近年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技术带来的创新,已经让人目不暇接,诸如人工智能,更是创造了许多新的可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与产业、商业模式、发展路径就已经被颠覆得让人目瞪口呆,更何况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科技。

在政治领域,美国的特朗普当选总统最让人意外,其破坏性与影响还不好评价,但颠覆性却是不言而喻;只是真的能让美国更伟大,还是更糟糕,却是个未知数。经历金融风暴、各种社会反抗运动之后,欧洲的政治力量也呈现明显的变化,法国的马克龙当选总统,预示着欧洲新政治力量的觉醒。

与世界处于深深联系之中的香港与台湾,自然也呈现相同的变化。只是这种变化,因为与北京的关系,反而不容易被察觉与呈现。就政党而言,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依然纠缠于传统的“统独”议题,却无视诸如柯文哲所代表的第三路线崛起,以及未来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国民党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令人惊讶。2016年台湾总统选举失败后,国民党始终未能摆脱“内战”的漩涡,直到吴敦义出来收拾残局。但此时此刻,国民党却早已失去当好反对党角色的最佳窗口。在民进党全面执政,却几乎全面失败的情况下,国民党当不好一个反对党应有的角色,白白错失了重新崛起的机会。

当然,倘若吴敦义能收拾好残局,未来未必没有机会。只是看到吴敦义当选党主席之后的路线与人事,很难说国民党未来还能有多少可能性。

两岸关系上,吴敦义重回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路线,这是对洪秀柱“一中同表”的“纠正”,但眼下的两岸关系早已不是马英九时期的两岸关系。无论是具体的两岸关系,还是国际政治格局,已然完全不同。重回马英九的两岸路线,恐怕难以帮助国民党收获什么。

这也是台湾政党眼下的弊病,一直处在两岸关系的格局视野下,无法打开局面。台湾社会早已对统独议题疲劳,即使台湾政党不得不面对,但能否找出新路,从更广阔的全球格局来看两岸关系,处理两岸事务呢?

同样让台湾民众疲劳的,还有国民党的人事。大老就那么几个,来来回回就是那么些人。或许老当益壮,国民党此时也缺乏能担当大任、收拾残局的新人。只是培养新人、与青年接触、建立联系,早已不是一时半会儿才出现的话题,国民党为何至今仍然无所作为?说穿了,国民党就只是某些政治人物的私器而已。

无论采取何种政治路线,用什么人,全都是基于自己的政治算计与利益,最后推出大家都接受的结果。现在国民党无利可图,这些大老就都躲在后面,不肯出头。从2014年地方选举失利之后,国民党的表现便一再如此。国民党作为百年政党,现在早已失去锐意图新的能力,所作所为,均只是维持现状。

这是台湾政党的悲哀,是台湾政党的衰败,不只是国民党而已。即使新生的政治力量时代力量,也只是计划边缘化国民党,取代其政治地盘。但很可惜,国民党的势力,恐怕很难为时代力量这股深绿色彩的政党所接收。相反,走中间路线,以白色力量为形象代表的柯文哲,反而显示出可能。只是这股力量在其他力量的夹击下,能否壮大,眼前尚难断言。但倘若第三路线无法在台湾立足,未来台湾的纷争只会继续,消耗的只会是自身的力量,不断走下坡路。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腾飞的亚洲四小龙中,台湾具备最好的天时地利人和,相较于香港与新加坡的缺人缺资源,台湾的腹地与自然资源、人才资源无疑是最充足的。

但这些年来,台湾的政治纷争,却让其渐渐体力不支。究其原因,既在于大量商人西进,维持原来的商业发展模式,缺乏创新;也在于台湾内部政策推进乏力,无法打开局面,制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基础、培养起相应的人力与环境,年轻人就业发展困难,导致其成为社会运动的主力军。台湾的政治斗争白白耗费了自身大量的力气。

如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次世界大势的颠覆期,如今则是第二次大颠覆期。在这样的大势之下,维护现状,则意味着落后,意味着失去发展的机会。国民党是如此,民进党是如此,台湾更是如此。眼下的两岸关系,于台湾任何政党而言,绝非任何政治资产。台湾政党不应该试图仅着眼于两岸关系来收割内部政治利益。

尽管转型艰难,但倘若对手犯同样的错误,那国民党就还有机会。尽管科技领域的创新于政治不尽相同,但在时代的大潮之下,思维、政策、人事皆应该像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冲击一样,势如破竹,大破大立,方能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在这样的时代,最怕因循守旧,维持现状。更何况,台湾哪有现状可守,哪有现状可维?

作者是广州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