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志愿者为“清退人群”雪中送炭 北京这个冬天不冷

2017-12-01 游润恬 狮说新语

对于寒冬里被轰出住所的人群来说,民间志愿者这些社会力量提供的临时落脚地等援助,是雪中送炭。

“90后”杨正四年前从河北石家庄初到北京创业时,只能住地下室,经常得东搬西搬。他告诉《联合早报》:“没有好的住宿,很难好好工作。我曾经是北漂一族,现在看到这么多北漂被赶,挺难受的。”

杨正如今设立了房地产公司,在最近北京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规模整治违章的“三合一”工业大院,地下室、群租房等场所时,杨正把在廊坊的几十套新建的房子让出,欢迎被清退的人群暂住。

对于寒冬里被轰出住所的人群来说,这些社会力量提供的临时落脚地等援助,是雪中送炭。

为期40天的大整治20日起启动之后,北京多个民间组织也动了起来,如天鹅救援队、温暖北京、北京协作者、病痛挑战基金、基督教会援助等。援助的方式包括开车帮忙搬家、帮忙寻找出租房,以及提供简餐、行李寄存或暂住等。

不少普通北京市民也自发参与公益。27岁艺术经纪人卢女士把自己的手机号和所在的海淀小区的名字写在微信留言里,欢迎两名女士暂住。

她说:“留言时没有和先生商量,也不太担心公布信息会受到骚扰,就是觉得这几天挺冷的,想尽点微薄之力。”

但热心人士很快发现一个现实问题:他们有热忱、愿意提供资源,却不知道去哪里帮、怎么帮。卢女士家里的空房至今仍空着,来询问的三名女生后来都找到了更合适的住所。她发现,能从公益组织微信公号找到她的人,都比较有门路,而真正茫然无措的人,依然走投无路。

人为限制加重信息隔离

信息不对称导致最需要帮助的人最得不到帮助。提供援助的信息多数只在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布,需要援助和有能力提供援助的群体,社交圈没有太多重叠,原本可以给予援助的信息掉入了无人地带。

此外,信息隔离也是受到人为限制。据了解,大部分传统媒体被要求不得跟进报道救援信息等关于清退人口的情况;长期帮助农民工的公益组织也都感觉到,不能过于高调。

本报联系上的至少五个公益组织都以各种理由谢绝采访。有负责人说:“你别采访我了,去采访政府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向本报指出,由于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和信任不够,特别是在敏感时期,社会组织往往成了被维稳的对象,无法发挥好援助方的作用。

但压抑的氛围阻止不了有心人。有人根据官方网站、媒体报道、志愿者汇报的情况等渠道,收集整治点的信息,并在地图上标出。

有了这些信息,民间志愿者就不必大海捞针,可以更针对性地到具体地点帮忙。他们也可以先同其他志愿者协调,以免大家一窝蜂去同样的地点。媒体人王烁在南都观察撰文,把这种自发的民间救援行为形容为“共享助人”。

面对数以百万计被清退群体的各种不同需求和困难,民间志愿者的力量也许有限。抱着走在沙滩上能救一只海星是一只的心态,今年冬天,一群热心人士正在用行动表示,北京不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