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明: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意在推动全面开放

2017-12-26 韩方明 狮说新语 狮说新语

中国日前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在今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首次就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制定的专门文件。

近年来,加强对外人文交流工作,多次出现在最高决策报告中。如中共十八大报告在对外政策部分中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同样,在中共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外交实践中,无论是谋求大国交往,还是“一带一路”倡议,亦或者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人文交流始终在外交关系的首要目标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人文交流已不仅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支柱,更是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基于新时期外交实践的成果总结,也是以中华文化参与全球治理的文化自信的体现。《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代中国,就已将天文与人文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期能“赞天地之化育”。近来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党和政府,以高度的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创新性地将人文交流引入中国对外关系,透过人文交流的视野去看待当今世界,更为贴切地观察并理解国际关系所具有的人文特质。

常言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情相交,情离则伤;惟以心相交,方能其久远。因此,在以外交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人文交流是一种铺路石,是政治互信、经贸往来的基础工程,是处理国际关系最先被使用的手段。之所以人文交流能成为构建良好国际关系的基础,是因为它直接以最广大的民众利益和民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使两国人民以非常直观的方式,感受到来自他国的文化感染力和两国相交相往的最大善意。

甚至可以说,人文交往就是要以不着痕迹的方式,将人文与关乎政治、国家利益的外交,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也因此,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当下,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的中外人文交流,要求原有的外交走出以国观国或者以国观天下的局限,以一种天下情怀和化成天下的胸怀,潜移默化地加强国际社会中国与国的相互了解、彼此尊重和友谊,持续性地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民心基础。

《意见》也是据此提出了创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要求。所谓高级别,并不完全是指人文交流参与者的身份及行政级别的变化,当然元首外交和首脑外交在人文交流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且具有独特的作用,但人文交流机制的高级别,更加体现在从过去政治家的外交扩展到包含政治家、政府部门、智库等社会组织、经济文化主体,甚至是公民个体均广泛参与的中外人文交流,一改过去对外人文交流载体多为政府机构或具有政府背景的民间组织的局面,让人文交流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的主动性和潜力,使中国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成为促进对外人文交流和沟通的使者,从参与主体上更加广泛、深入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中国更加融入世界。

而这,对于致力于推动中外民间多层次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察哈尔学会等人文交流智库来说,是一剂强心剂——以外交智库为枢纽,将对外人文交流的经验及策略向社会普及,带动并激发更多的民间团队及个人参与其中。

这亦将推动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完善——从过去人员的交流上升为思想文化与文明之间的交流,并经由人文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分享价值与文化认同、分享梦想与未来,同时,以更加广阔、更加真诚、更加包容地姿态,构建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个人观点,作者系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