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上海初印象

2017-12-27 杨丹旭 狮说新语 狮说新语

早点

海腔新调

上海人喜欢用“腔调”二字形容任何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物,而在今天的上海,从来都不缺有腔调的东西。

抵沪当晚,“维多利亚的秘密”年度时尚大秀闪亮登场。飞机刚刚降落机场,我似乎就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时尚的气息。初来乍到的我,还没来得及好好看一眼这座城市,就透过社交媒体,被“维密”天使应衬下大放异彩的上海震慑了。维密秀今年首次登陆中国,而把秀场选在上海,无疑是看中上海是当今中国最具腔调的城市。

两周后,我的手机又被上海的“腔调”刷了一次屏。知名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在沪开了美国以外的首家“臻选咖啡烘焙工坊”。星巴克掌门人舒尔茨选择把这个“咖啡奇幻乐园”设在全球最繁华商圈之一的南京西路,除了瞄准上海市场,更希望这座独具腔调的城市,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新认识星巴克的舞台。

“腔调”最早是用来形容戏曲的调子和说话的语气。老上海人会说,“腔调”其实是贬义词,要是有人甩一句“看看自己说话的腔调”给你,差不多是等于跟你说“拿块镜子照一照”。到后来,上海人常挂嘴边的“腔调”发生了变化,但凡气派、风度、情调、品质都可以用“腔调”来取代。

上海人依然爱着那股腔调,但今天这座城市散发出来的味道,和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除了像维密这样的国际品牌给它带来的热力和知名度,更多的变化体现在城市的细节上,让上海的质感有了很大的提升。

刚到机场,我就体会到这些细小的变化。在等候行李时,行李带旁一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逐个调整落到转盘上的行李,让每件行李摆放得井然有序。这名行李大使还很有心思地在调整时让行李的手柄都朝外,好方便乘客提取。这般精细的人性化服务,同我认知中那个粗糙的中国很不一样。

上海的硬件和软件都在与国际接轨,城市中人也在进步,最明显的是对外地人的接纳度。生活在中国最发达城市里的上海人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最明显也是让外地人最不习惯的可能是他们张口闭口的上海话。而过去几周,那种“唯上海话才能走天下”的感觉并没有我预期般的强烈,甚至有很多上海人愿意吃力地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同我沟通,就好像那个在药店向我推荐感冒冲剂,还不忘叮嘱“明后天会降温,记得多穿点衣服”的上海阿姨。

在很多人看来,上海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这座走在中国最前端的城市所发生的变化,犹如石子丢进池塘后掀起的第一波涟漪,让中国的改变荡漾希望。与此同时,这座城市带给我这个“新上海人”的一些吃力,也难免让我更感叹这块小石子是否足以掀起涟漪。

多名曾派驻中国的同事在我出发前都提醒说,安顿的过程并不容易。初涉上海并非没有遇到莫名的吃力,比如到上海的隔天就因路程太近被多名德士司机接连拒载;又比如拿着护照到银行开户头,被告知不足以证明我就是我。就在提笔前的几个小时,用得好好的微信账号又莫名其妙地被冻结,致电客服听到的又是永远的语音留言。

两天前,我发短信告诉多年前曾派驻上海的同事,我把上海的家选在了新老交错的老西门。当年同样住在老西门的同事回复,这是一个非常在地化的社区,到处挂着衣服,居民穿着睡衣在街上走。我抬起头从住家的窗户往外看,的确,这幅画面好像没有太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