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观察家:就业率与通胀指标成中国经济新“底线”

2017-12-28 林子恒 狮说新语


特稿

上周闭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后,政策研究圈内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判断出现了转变。

据《联合早报》了解,相对于过去保住经济增速为终极目标的做法,官方如今的底线已转为“下保就业,上保价格”,只要能稳定就业率和通货膨胀这两大民生指标,官方愿意忍受较慢的经济增速。有分析认为,这将为接下来推行更艰难的改革提供更大空间。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月20日闭幕。会议提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研究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中国多年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官方每年布置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被视为中国经济的“底线”,也是市场判断中国经济健康的风向标。包括部分中国学者在内的分析师担忧,一旦中国的GDP增速跌破某个心理水平,可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不过据本报了解,中国官方对经济发展是否达到预期标准的判断,已由原先的数字底线转向民生条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增速放缓成新常态,社会的不稳定不再是因为经济达不到某个数字指标,而是由于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实质影响。

一名熟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官员解释,只要居民有正常就业和稳定收入,经济实际增速其实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并无太大关系。

这名官员认为,GDP增长只是为了服务经济发展,实现居民就业、企业利润、政府财政收入的良性循环才是更重要的政治任务。

据了解,在新思维下,只要每年新增就业维持在1200万人以上、通胀低于5%,中国官方就愿意让市场自行决定经济增长态势;反之,若就业和价格出了问题,官方就会介入调控。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本报访问时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第三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经济增速与居民收入和福利之间的联系已愈加淡化。

王军说:“我们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更低的经济增速实现较好的居民福利,包括就业和收入等 51 28564 51 14657 0 0 9826 0 0:00:02 0:00:01 0:00:01 9823。”

他表示,官方短期内取消量化经济目标还不太现实。“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前提还是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但这只是个预期目标,不是指定性的。”

专家:弱化GDP追求有利于一系列改革

中国官方弱化对GDP的追求已经是确定的方向,专家认为这将有利于北京展开一系列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的改革。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明年的经济任务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此前,在官方文件中,“调结构”一般先于“促改革”,而今“促改革”被摆到了前面,业内人士向本报分析,这凸显了官方对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决心。

上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要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继续有序放宽市场准入、促进贸易平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有效引导支持对外投资。

不过外界也注意到,中国一边高举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旗帜,坚持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但另一方面却有维护国企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领导地位之嫌。

这次的会议就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让舆论担心国企改革将更难推进。

官方推动“国有资本” 实现更高层面经济布局
 
对此,王军指出,官方此前的提法是“国有资产”,这次却用“国有资本”,这已经证明当局有意弱化对国有企业、资产等实物形态的重视,转而通过对资本的控制实现更高层面的经济布局。这也意味着,官方能更灵活地选择所要“保”和要“放”的企业。

王军说:“货币资本存在的形态更多元,如果想强化影响力,可以加大持股比例或持有具体资产,若想退出则可以抛售股权等。与拥有实物资产相比,资本的存在更具主动性,也更便于从战略上调整布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则说,国企改革的目标原本就是要“抓大放小”,通过保持大型国企国有化再进行内部改革、小型国企开放转型私有化,让生存下来的国企能做大做强,在国际市场上能分得一杯羹。

一名官员向本报坦言,虽然钢铁、汽车等行业的国企已面对充分市场竞争,但铁路、能源等领域仍存在国企垄断的问题。

该官员说,官方最终还是要让国企面对同民企和外企一样的市场竞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决定性作用。但他分析,市场开放的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突然全面开放市场,资本也很难消化。他表示,官方接下来会逐步推出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允许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待试点成熟后,再推广开来。

王军指出,此次会议提出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但同时也说“稳”和“进”要作为一个整体把握,这就表明,明年的经济工作中,“稳”并不是政策终点,官方还是希望在社会民生、改革开放、防范风险、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因此预料明年各领域还会看到更多积极、大胆的政策出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