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航空制造业两大悲催史 为何远远被中国超越

2017-08-23 看航空 看航空

一提到“印度航空制造业”这七个字,紧接而来的总是一阵哄笑。确实,相比于一直以独立自主为目标,已能生产第四代战机的中国航空制造业,印度在军用机生产领域已经远远被甩在后面。不过在历史上,印度的航空制造业也曾经有过自主研制战机的尝试,可到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切都化为泡影。之所以沦落到今天这么悲催的地步,离不开两个项目的故事:一个是HF-24“风神”,另一个是LCA“光辉”。


HF-24


说起来,50年代的印度也并非一点工业基础都没有,而航空方面,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也成功地按照英国技术组装了吸血鬼战斗机,并且成功设计了印度第一种自行研制的飞机:HT-2初级教练机。


1956年,印度空军雄心勃勃的提出了自行研制多用途战斗机的计划。按照印度空军参谋部的要求,这种新飞机应该是一种飞行速度超过两倍音速,既有良好机动性适合截击作战,又有一定的低空性能适合对地攻击的飞机。升限必须超过18500米,作战半径超过805千米。而且还要求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和从航空母舰上起降的能力。此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要求:所有零部件必须国内制造。


米格-21


这样的要求是很苛刻的,要知道,能够达到印度参谋部提出的技术要求的飞机当时全世界也没几种,美国的F-104和苏联的米格-21可以算。


但是这两种飞机

在航空制造业高度发达的美苏两国

都属于高精尖的技术,

印度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当然得找外援,于是德国著名飞机设计师,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出大名鼎鼎的Fw-190战斗机的库克·谭克博士被高新聘请来到了印度。他一到印度就傻眼了:当时的HAL就是一座破房子,只有三个工程师和几十个工人,全部人员54人,机械设备不全,外面甚至连必不可少的试飞跑道都没有!


这样的环境想造出

新型战机是不是吹大了点?

不过谭克还是耐着性子,

一边建设队伍,

一边造飞机。


HF-24


随着不断建设,到1961年,HF-24研制成功的时候,HAL已经发展到拥有631人的庞大队伍,还建立了技术中心。只是这HF-24并不是让印度人满意的设计:飞行速度只能达到音速,而且高空机动性不足,只能用作对地攻击使用。而且,国产化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发动机上,HAL作为设计总体一直三心二意无法确定最终的发动机选型,要么考虑英国制造的厄尔普斯Bor-12,结果英国人一宣布这东西停止研制,印度人立马抓瞎(ps:其实用不着,问题是印度舍不得掏那300万英镑的研制费用)。


之后印度人又看上了苏联的图曼斯基РД-9,还买回一些做试验,但苏联人告诉他们这种发动机振动比较大,而且压气机不能承受马赫数1.4以上的飞行速度,所以只好放弃。


接着印度又扯上个比自己还落后的埃及,他们想跟埃及人合作研制新型发动机,双方在开罗签订了协议,结果又因为舍不得掏研制费。


最后印度工程师们拍屁股走人,把一架原型机作为半拉子工程留给埃及。最后又求助于英国……


折腾来折腾去,一直到量产的124架HF-24全出厂,装的发动机五花八门,印度人也没有最终确定用谁的。国产化率,据印度官方拿出的那个很好看的数字是80%,但事实上呢?发动机、雷达、航电、机载设备……基本上除了飞机上的蒙皮是国产之外没几样不是进口的。


米格-23


HAL总共生产了124架HF-24,全部装备印度空军。客观来看,HF-24确实不完美,可是作为一个航空领域新兴国家能够自己研制战斗机也着实不易,如果再接再厉继续研究,很可能会更上一层楼。但是,印度人没有,他们不是继续改进,而是直接引进了米格-21,让其与HF-24搭配使用。最后竟然经不住苏联人的忽悠买回一批米格-23,再后来一脚把HF-24踢开。印度第一种国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历史就这么草率的被结束了。


事实上,购买米格-23实在是一个馊的不能再馊的主意:米格-23是苏联号称的第三代战斗机,可印度买回后,结构复杂,故障频发,油耗惊人,可变后掠翼操作很困难,而且载弹量只有2吨,最可怕的是质量粗制滥造,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LCA


LCA项目是“Light Combat Aircraft”,名义上是由HAL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但是实际工作主要靠1984年诞生的航空制造业发展局(ADA)完成。2015年1月首架LCA装备印度空军的时候,该型飞机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


同时,LCA还是世界上最小的三代战斗机。长度13.2米,翼展8.2米,比F-16和米格-29这样的轻型战斗机还要小。之所以要造那么小,还是因为印度人自作聪明的经验:他们自己曾经组装过英国的“蚊蚋”小型战斗机,还很成功,于是印度人决定走飞机轻小化的路线。


但是印度人忘记了一个事实:

飞机小型化的基础是机载设备

和航空武器的小型化和控制系统的智能化,

这需要的是更高超的系统设计能力。

否则,光把飞机改小,

就只能是“麻雀虽小,五脏也不全了”。


阵风


1987年,LCA项目正式立项之后,LCA项目就开始了漫长的研制马拉松历程。原因很简单,印度军方的要求太过火了,控制系统要求是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作系统,静不安定气动布局,基于开放体系软件的先进航空电子设备,多模式雷达,而且要超过45%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使用率!最终战机的性能要求必须达到欧洲同期在做的项目“阵风”和“台风”的技术水平!


这么做后果有两个:


第一,如果要自主解决,飞机的研制过程将漫长到离谱的程度,而且研制出来之后也会落后于时代;


第二,如果靠进口,虽然研制进度加快了,但飞机很快就会变成万国牌。


F404发动机


不幸的是,

印度人缺乏对项目的掌控能力,

在他们的折腾下,

两个不幸全部应验了。



LCA的研制时间长的不得了,而且机载设备也不断被五花八门的外国货堆砌。雷达是瑞典的PS-15A,发动机是美国的F404发动机,印度燃气涡轮研究院的GTX-35VS“卡福里”发动机一直没有研制成功,而这种东西本来是为LCA项目配套的。但奇怪的是印度赏罚不明,燃气涡轮研究院一直没有因为自己的磨洋工受到任何处罚!飞行控制系统是洛克希德马丁给印度承包的,但是编写程序代码却是印度人自己干的,以色列为其提供了电子设备,如激光惯性陀螺仪,卫星导航仪,航空仪表等。


苏-30MKI


如今印度空军早已成了万国牌的杂货铺,这里能找到俄罗斯的苏-30MKI多用途战机和米格-29系列前线战斗机,也能找到法国的幻影-2000系列,还有英法合作的“美洲虎”,最近还要买美国的F-18“超级大黄蜂”,计划和由塔塔引进F-16的生产线……基本上世界上能找到的新飞机在印度都有了,几乎彻底挤满了印度自主型号的生存空间。此外,出口也遇到了难题:LCA的价格受到了二手F-16和米格-29的冲击,市场空间很小。印度曾试图向斯里兰卡推销LCA,但最终却因优势不明显而不了了之。


纵观印度的两个项目,HF-24本来成功后来半途而废很可惜,是因为研制中对经费的吝啬和后期对技术成果的不重视,“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航空科研对资金的消耗非常惊人,但这却是一项怎么高估都不为过的战略性产业建设。所以需要的是强大的决心和强有力的各个方面保证。而LCA项目犯下的错误则是项目管理一塌糊涂,指标好高骛远,工艺粗制滥造,对整体研制节奏把握不当,导致进度拖拖拉拉。


和印度相比,中国所选择的道路截然不同,通过几十年来对独立自主主导项目毫不动摇的坚持和依托国家力量对发动机、飞控、复合材料、机载雷达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今天中国的航空制造业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第四代战斗机,大型运输机和空中预警机的科研生产,将印度远远甩在了后面。写下别人的教训,正是为了警示自己!


编辑:紫电青霜

排版:李居阳

监制:王兰

往期精彩

在这里遇见你的男神 or 女神!


地震面前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有你!

航空飞镖360计,总有一计你会中招!

穿越90年,看航空工业“最强音”!

建军节,中国战机“20”时代需要你的力量!





























憋说话,扫我,喵~


问题、投稿请联系

ican@cannews.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