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方言·村子与围龙屋
梅州地区适合人居的地方有河谷、盆地、山坳,各种各样实用与美观兼具的民居建筑分布在这些聚族而居的村落里。这些传统的房子多数依山傍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无论远观、近察,均让人感到安居乐业的淡定平和。
在这些世居耐久的房子里,看得到风水的规划,看得到宗族礼法的细节;在晴耕雨读的旧民居里,朗朗书声与鸡鸣犬吠和谐共存。
梅州地区的民居颇具特色,主要有:
屋场
梅州各地以山区为主,在山坳、山窝依山建房,留出平地用作农田,这是很常见的布局。整个村子叫做“屋场”或“村场”。同一个村子内,多数是一个姓氏,一般是同一个祖宗繁衍下来的。
以下是三个粤东客家村落的代表
位于山谷的村落,
大埔大东镇平山村。
杨姓
吴
姓
滨水而居的平远县坝头贤关村,
河边有竹。
山坳上的客家村落
——大埔县银江镇坑口村
余姓
▼围龙屋
围龙屋是粤东客家地区最为典型的民居建筑之一。
“围龙屋”以形似“太师椅”而举世闻名。据统计,梅州各县共有此类民居2万余座存世。围龙屋,其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占地小则8亩、10亩,大则30 亩以上。
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客家人自给自足乡村生活的缩影与写照。
围龙屋集中于梅州的兴宁、梅县、五华、蕉岭、平远五县,散见于大埔、丰顺两县,其中兴宁的围龙屋以庞大为最,梅县的则以精致成名。
据统计,梅州现存的客家围龙屋尚有2万余座,至今存用也有一定的数量。一般都有200—300年,最古老的则有800多年历史了。近50来年,越来越少人建造围龙屋了,但不能否认,围龙屋是梅州历史上最主要的民居形式。
◎客家围龙屋全景(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东华庐)
◎三围围龙屋外景(梅县仁厚温公祠)
建造围龙屋讲究的规矩很多,首先是选址,要考虑诸多风水追求等因素,然后再进行整体规划,一般依山而建。兴建时必须遵循“前昂后伏、四水归齐、上栋出头、下栋出角、先后天相配”这五大围龙屋建筑传统规矩,同时还要运用“力学、光学、声学、气流学”等原理对围龙屋的各种功能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围围龙屋内景(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德馨堂)
围龙屋有堂屋和围龙两部分,它的主体是堂屋。堂屋即以厅堂为中心,两边为对称的房间;围龙即后方的半月形建筑。一座完整的围龙屋至少由两栋方形堂屋(即和横屋构成的上、下两堂,也称“厅”) 和半月形的围龙组合而成,比较大型的围龙屋则由上、中、下三堂(厅)三栋方形堂屋和围龙构成。常见的围龙屋有二堂二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三堂四横双围龙、三堂六横三围龙等几种形式,现存最多围的达到五围龙。
围龙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生土和木材,其中墙体以夯土为主,客家话叫“钟墙”,用夯土筑墙一米高后转为泥砖砌墙直至屋顶,再由杉木在屋顶搭起支架,以青瓦覆盖而成。
◎客家人在围龙屋祠堂内祭拜祖先(五华县华城李氏宗祠内)
围龙屋讲究“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屋前有半月形水塘和晒谷场(梅县叫做“禾庭”),屋后有由常青树密集的风水林。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里还有水井、天井、客厅、房间、厨房、浴堂、祠堂、龙厅、化胎等,无论是学习、生活、祭奠等活动,都可以在围龙屋内完成,恰似一个小社会,正如人们所说的:“一座围龙屋,一座客家城。”
◎围龙屋结构示意图
★作者:严修鸿、侯小英、黄纯彬
★资料来源:《梅州方言民俗图典》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