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美食丨妈妈的海蛎煎

朱媞媞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我生长在泉州湾边的一个渔村,村子不大,名气却不小,因为这里曾是古刺桐港的海交要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昔日“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已不再,渔村人仍过着渔业捕捞和滩涂养殖的讨海生活。既是“靠海吃海”,海鲜自然是渔家人最常用的食材。在所有海鲜中,最让我心心念念的是妈妈做的海蛎煎。


 

泉州湾有很多适宜养殖海蛎的滩涂,往滩涂里竖上些石块,等着海水带着海蛎苗漫上滩涂,海水退去,海蛎苗附着在石块上,这片滩涂便成了个海蛎场。一年之后,就可将海蛎连壳敲下,挑回家中处理。开海蛎是项技术活,严丝合缝的海蛎壳没有经验的人根本就无从下手。但海边人却总能一眼目测出海蛎壳最薄弱的地方在哪儿,将专用的锥子插入壳内,撬开一边的硬壳,把海蛎取出。挑海蛎,不求个大,肉白鳃黑、味道鲜美的“珠仔蚝”才是做海蛎煎的最好材料。


 

海蛎煎的制作并不难,但想做好却不易。妈妈煎海蛎用的食材其实很简单,将海蛎与大蒜和白薯淀粉搅拌好,就可以倒入油锅中煎制了。关键是火候,火不能过旺,太旺了容易焦;火小了,又煎不出香酥的味道。每次妈妈煎海蛎时,我总喜欢在灶台边守着,熟了后迫不及待地夹一块吃,蒜的香、薯粉的滑,包裹着海蛎的鲜嫩,瞬间唤醒了所有的味蕾。在外求学的几年,最想念的就是妈妈做的海蛎煎了。当时离家其实并不远,就在福建省内,想吃海蛎煎也不难,而且餐馆里所用的食材更丰富,经常还会添上鸡蛋、辣酱、芫荽,显得色、香、味俱全。但就是觉得没有妈妈做的好吃,太多的东西,掩盖了海蛎原有的鲜味,掩盖了海蛎中海的味道,哪怕这味道中带有一丝淡淡的腥味,海边人也是喜欢的。

 



海蛎煎还是闽南人包润饼时常用的配料。润饼是泉州的一种小吃,类似春饼。但与其他地方的“青蒿黄韭簇春盘”的立春日吃春卷“咬春”的习俗不同,泉州人是清明节吃润饼,而且配料中少不了海鲜,其中海蛎煎是最常用的。润饼的配料品类很多,先在薄薄的面皮上铺一层焙炒过的海苔,然后来一层加了糖的花生末,接着包上用红萝卜、包心菜和肉丝等合在一起炒出来的“润饼菜”,最后再放些海蛎煎、豆腐干、煎蛋卷成卷儿,慢慢吃。吃润饼的乐趣在于可以自己动手,可以自由选择配料。每次包润饼,我包得最多的就是海蛎煎。有时索性用面皮只包着海蛎煎吃。妈妈见了总是笑着说我是“番仔”,却也由着我。



如今,我只有在梦里才能再吃到妈妈做的海蛎煎了,那鲜美的味道带着无尽的思念,从口到心,魂牵梦绕。现在,我自己也当了妈妈,我也喜欢给我的孩子煎海蛎,而且完全按妈妈的方式做,用最简单的配料来保留海蛎的鲜味。儿子很喜欢我做的海蛎煎,每次吃的时候都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说“我最喜欢妈妈做的海蛎煎”,一如我当年守在妈妈的灶台边。



(泉州后渚港女性传统头饰)


作者简介:朱媞媞,女,籍贯泉州后渚港,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文学博士。




图文编辑:廖小曼

责任总编辑:老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