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美食(音频)丨煎油果
煎油果
【广东河源龙川话】
每逢过年,看到好多朋友在朋友圈里发图秀自己家里的春节美食,历史就仿佛按下了重播键,小时候在乡下过年,姐婆(外婆)带着我们在灶下(厨房)煎油果的情景就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此的清晰,如此的温馨。灶下灯光有点昏暗,灶封(火炉)里熊熊燃烧的炉火把我和弟弟的脸蛋照得通红,炉子里还时不时传出蓼箕(客家地区一种常用于燃火的晒干的植物)燃烧时哔哔啵啵清脆的响声。几缕阳光从屋顶瓦片的缝隙穿透进来,照射在外婆和蔼可亲的脸庞上。外婆先把糯米团揉得圆圆的,放进油锅里,然后用筷子拨弄着锅里的油果,以防它们粘连在一起。我和弟弟围绕在外婆身边,眼睛盯着大镬头(大锅)里浮浮沉沉的金黄色的油果,闻着浓郁的香味,垂涎欲滴。我们拉着外婆的衣服,抢着说:“姐婆,我要吃那个!等下煎好了,就给我吃那个!”外婆笑着回应我们:“好,晚仔(本意为“最小的孩子”,但我和弟弟外婆都叫“晚仔”,是“乖孩子”的意思)。”油果煎好了,外婆就一个个地捞起来,放在米筛上摊凉,煎好的油果金灿灿的,仿佛一个个金元宝。热腾腾的油果散发着醉人的香气,这时还不能吃,会烫嘴巴。等油果的油温降下来,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拿着吃起来。刚炸好的油果,外皮酥脆,香甜软糯,一口咬下去,油汁四溢,米香浓郁,筋道弹牙,很有嚼劲,在那个物质不是很丰富的年代,对我们来说,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油果是一种美味,更是过年的象征。在客家山区,每家每户过年必定会煎油果,家人聚集在一起,一边准备材料,煎油果,一边叙家常,开开心心有说有笑。油果煎好了,客家人都会拿出一些来送给亲戚朋友和邻居品尝,喜迎欢乐祥和的新年……煎好的油果,易储存,不易变质,客家人把油果放在缸里,可以吃上好长一段时间,直到开春莳田(春耕)。
油果制作比较简便,先将糯米碾成粉,然后糯米粉、红糖和水按一定比例搅拌,搓均匀,搓越久越有韧劲,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糯米团,将糯米团放进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用油炸油果,在有的客家地区叫“煎油果”,有的则叫“浮油果”,据说“浮油果”是因为锅里放的油比较多,油果浮在油面上,这些地方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富裕。
如今,一看到油果,我就特别想念早已离开人世的外婆,想起和外婆一起做油果。油果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思,一种寄托,它寄托着我对外婆深切的怀念。
搬到城市居住之后,我们过年很少煎油果,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也很羡慕那些还做油果的家庭,过年要煎油果,那年味儿才足,那才叫过年呢!
(文字、录音: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刘立恒,方言口音:广东河源龙川县麻布岗镇)
图文编辑:廖小曼
责任总编辑:老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