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之肉骨茶
马来西亚有不少地方特色食品,如:安邦酿豆腐、乌鲁音卤面、半山芭棠记蛋挞、安顺猪肠粉、吉隆坡福建炒面、槟城虾面、怡保芽菜鸡、沙登纸包鸡(20世纪70年代为吉隆坡哥洛士街佑记酒家招牌食品)、加影锡米山辣汤、马六甲鸡粒饭、芙蓉烧包(20世纪60年代时,以彭亨州加叻埠之烧包最为有名)、麻坡乌达、巴生肉骨茶等(20世纪80年代吉隆坡另一种著名食品“奶油虾”,为陆佑律九楼电房旁九楼大炒档东主“杨财”始创)。
马来西亚肉骨茶可分为两类,即“福建肉骨茶”及“潮州肉骨茶”,前者汤色较浓,后者则偏清淡。本地肉骨茶业者以卖“福建肉骨茶”为多,而潮州肉骨茶则多出现在南马柔佛州及新加坡。“肉骨茶”是一种用排骨、猪脚、猪踭、猪肚、猪肠等,配以当归、玉竹、杞子、桂圆、甘草、陈皮、竹蔗、丁香、八角、大蒜等放入煲内加上清水,煲大约三至四小时而成,是雪兰莪州(Selangor)巴生市(Klang)著名食品。
福建肉骨茶
潮州肉骨茶
肉骨茶起源于巴生市旧市区,字号最老之肉骨茶店名“德地”(Teck Teh),肉骨茶之始创人叫“李文地”,花名唤“肉骨地”。闽南话“地”与“茶”同音(声调有别),久而久之,“肉骨地”被人称为“肉骨茶”。言及“肉骨茶”名称,其实初期并无“肉骨茶”之名,雪兰莪巴生市肉骨茶业者,最先称之为“炖肉骨”或“内骨汤”。
茶一般指用茶叶冲泡而成之饮品,如普洱茶、龙井茶、高山茶、六堡茶、铁观音、乌龙茶等,亦指投放中药材在水中用火煎制而成之饮品,如:王老吉凉茶、七星茶、五花茶、何人可茶(霹雳州怡保人何继昌于1941年,用24种药草配制而成之凉茶)等,忖度肉骨茶因以中药材料理,故以茶名之。
“地”(“地”字在闽南话里,有 [ti11] 、 [tue11] 、 [te11] 三种读音)与“茶”两字读音,在其他方言及普通话内并非同音,“地”在《广韵》属止摄定纽至韵开口三等去声字,徒四切;而“茶”在《广韵》属假摄澄纽麻韵开口二等平声字,宅加切。闽南话里之“地”、“茶”两字纵然同音,但是调值有别。
巴生肉骨茶
顺带一谈闽南话之“肉”字读音趣事。20世纪80年代前,吉隆坡市区有不少福建人沿街叫卖[ba/11 tsaŋ21-53] ,初期吉隆坡粤人闻之,以为是卖“孖争” [ma55 tsaŋ22] (一种马来西亚芒类水果,“孖争”是音译自马来语“bacang”),其实是卖“肉粽”,即广东人所叫之“咸肉粽” [ham21 juk2 tsuŋ33]。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文:冼伟国,现居马来西亚吉隆坡,
从事华文教学及中华文化推广工作)
【方言点:吉隆坡广东话】
图文编辑:小明
责任总编辑:老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