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民俗(音频)|家乡的端午节
赣语,又名江西话,是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使用人口在江西省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的中下游、抚河流域及鄱阳湖流域以及周边、湘东和闽西北、皖西南、鄂东南和湘西南等地区。另外在浙江、陕西还有少数赣语方言岛。赣语下面可分为9片,都昌赣语属于昌都片,是赣语中影响最大的片。
小
match
知
match
识
我的家乡是江西都昌县,她座落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滨,南倚南山,北望长江,秀美隽永,童年时我常嬉戏于鄱阳湖湾,少年时常伫立于南山顶上,望着茫茫无尽的湖面,憧憬着外面的世界,这里有我许多美好的记忆。后来我离开家乡去求学,在省城成家立业,每到过节时,每每说起家乡话,都会让我思念鄱阳湖滨的故乡,那是暖暖的感觉。
“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时,都昌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家‘送节’,给娘家的亲人们送上礼物,意味着感恩娘家的养育,礼物多是烟酒糖果,娘家也自然是一顿丰盛的美食犒劳,都昌乡村家庭过节的场景是兄弟姐妹围着父母在灶下(厨房)制作传统小吃,满屋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都昌人把端午节称为“五月时节”,这一日的过节食物有粽嘚,咸蛋,发粑嘚,发糕,煮蒜头。过节吃粽嘚原只是在县城一带的习俗,近年来也流传各乡,而发粑、发糕、咸蛋、煮蒜头却是各乡镇普遍的节日食物。“发粑嘚”的原料是用新出的小麦用石磨磨成粉,再用小麦粉和水、酵母揉成团,发酵后蒸成“发粑嘚”,“发粑嘚”看似做馒头实则不同,“发粑嘚”制作过程比做馒头讲究。都昌媳妇为了端午节的发粑嘚、发糕,过年时就要将米糟的水和米粉调制成类似酵母功能的“糟粑嘚”,到了端午时,将“糟粑嘚”和水放在一大容器中调和成糊状,待水糊发酵后再放小麦粉揉成团,做成一个个小圆坯,放在平整、暖和处再次发酵,如果做的量多,乡里人家常常把床单洗干净,再把“发粑嘚”圆坯放在大床上,静置发酵;“发粑嘚”圆坯发酵成功后,就是蒸的环节啦,蒸粑要用大灶锅,圆坯放在竹制圆形的“粑摘嘚”上,燃料尽量用麦秆或者是油菜秆,蒸出来的“粑”才最松软;蒸好起锅也不能怠慢,要平整地摆放在竹制圆形的“苗篮嘚”上,再用筷子头醮自制的红水染料,在粑的中间点出梅花状图案以增加美观,也意味着吉祥如意。由于“发粑嘚”的原料是新出的小麦粉,再用石磨研磨多次,再经过“糟粑嘚”充分发酵,火候的控制,细心制成的“发粑嘚”自然是最大限度地保持麦子的清香味,夹着一丝“糟粑嘚”酵曲奇特酒香,吃到嘴里,酥软爽口。
我儿时记忆最深是姆妈包的“碱水粽嘚”,姆妈总是选上等的新糯米,和上咸、香菜油,再用最新鲜的粽箬包成小巧的三角粽,用足火力煮上半天,满屋飘着粽嘚的香味,打开一看,金黄剔透,咬上一口,清香软糯;过节时都昌的崽仂嘚(小孩子)颈下(脖子上)都会挂着大人编织的线网袋,里面装着咸蛋,走亲戚,或是同大人一起去看“龙船”,家乡话称“荡节”,那时我们心里都是美滋滋地。
家乡地处赣北,位于长江-鄱阳湖-赣江的的水路航道上,同时因其风景秀美,曾引得无数名人游历,如宋代苏东坡曾作《过都昌》“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明清以来因水路交通向陆路交通转变,家乡交通优势衰减,日渐处于发展的“后进”,直到我出生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都昌仍属江西九江地区的“穷县”,在日资匮乏的年代,过节时若能吃上咸蛋、发粑嘚、发糕、粽嘚,那是多么“幸福”事情。现在高速公路的建设给都昌带来了发展,也带了物资交流,我们已不再眼馋咸蛋、粽嘚,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大多数百姓人家都不会制作“发粑嘚、发糕”,但是在都昌老一辈人的心里,“五月时节”里有永远忘不掉的“发粑嘚、发糕”滋味,粽嘚可以天天有,口味也是“千万”种,而我独爱“碱水粽”,因为这里有姆妈的“味道”。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文:卢继芳,任职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方言点:江西都昌赣语】
图文编辑:小灰灰
责任总编辑:老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