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美食(音频)| 福建人之鹵面
福建人之鹵面
大马雪兰莪州(Selangor)峇当加里(Batang Kali),有个位于峇都喼(Batu Caves)与云顶(马来西亚著名娱乐胜地)之间名叫乌鲁音(Ulu Yam)之小镇,当地有一种著名之麵食叫“卤麵”。卤麵为无添加碱水麵条,是一种将麵条、包菜、中虾、鱿鱼配以调味料炆煮至熟,再放入䭤汁,加猪油渣及适量浙醋而成之食物。
马来西亚华人食物“卤麵”,应由中国福建省闽南人传入。美食家林金城在《从福建滷麵到乌鲁音滷麵》内道:“据称‘滷麵’源自福建漳州、泉州及福州一带,早期是神诞时候孝敬神明的一种寿麵。”(星洲日报,2008年5月18日)。
本地福建人所谓之“卤”,其实是指两种不同之烹调法。卤麺之“卤”非指用盐水加香料及酱油等煮制之食物,如卤鸡、卤鸭、卤猪肉、卤豆腐等,而是指用鸡蛋、淀粉等调制用作烹调之浓汁,以备配卤麵之用。
卤麵一词读音,闽南话叫 [l53 miâ11] ,时下“麵”已被简化为“面”,如将“卤麵”写作“卤面”。“卤面”之简化字“面”,闽南话不适宜念成 [miâ11] ,因“麵”与“面”两字,在普通话、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俱为同音字,但若以闽南话念之,则两字并非同音。
“面”在《廣韵》属山摄明纽缐韵开口三等去声字,弥箭切。今日闽南话文读为 [bian11] ;白读是 [bin11] ,文读较为少用,白读之口语词如“面皮、面油、面巾、面顶、面桶、面红、面色、洗面、鞋面、海面、当面、外面”等之“面”字,全读作 [bin11] 。
至于“麵”属山摄明纽霰韵开口四等去声字,莫甸切。闽南话文读为 [bian11] ;白读是 [miâ11] ,文读一般亦少用,白读之口语词如“麵糊、麵头、麵酵、麵线、麵干、麵酱、麵汤、炒麵、汤麵、虾麵、福建麵、海南麵、亚三麵、叻沙麵”等之“麵”,闽南人均念为 [miâ11] 。
“面”与“麵”两字,在古代并非同音,前者属缐韵三等字;后者是霰韵四等字,今日普通话及许多方言内,“面”与“麵”已合流为同音字。两字俱属山摄,故应收舌尖鼻音韵尾,今日闽南话之“面”字白读仍收舌尖鼻音韵尾,而“麵”之白读韵尾已变为 -iâ 鼻化元音。
“卤麵”之 “卤”,在《廣韵》里属遇摄来纽姥韵合口一等上声字,郎古切。大马粤人念作 [lou33] (廣州话读 [lou13] ),按理言之,“卤麵”之“卤”,粤音应读成 [lou33 min22] ,但本地粤人却念作 [l55 min22] ,前者读音借自闽南音,后者读音仍保留粤音。
相信由于“卤麵”之 “卤”,在粤语、客语、赣语、湘语、吴语等方言及普通话内并不读作 [l] ,故有些烹饪书籍以同音字代之。如林永好著《金丝银缐》56页内,将“卤麵”写作“啰麵”(名食谱家庭饮食出版社, 2006年4月)。
吉隆坡茨厂街著名之“金莲记福建麵食馆”在雪隆廣肇会馆出版之《雪隆廣肇会馆120周年暨义学成立80周年特刊》213页刊登之廣告上将“卤麵”写作“罗麵”(雪隆廣肇会馆出版,2007年11月25日)。
至于另一种马来西亚华人食物“卤肉”,为本地福建人烹制之食品。“卤”是华人烹调法之一种,其法以现配或原有卤汁,将原料煮至入味成熟,然后用作卤食品之用。卤制食品重用香料,故卤成品香味浓郁,令人垂涎欲滴。
大马华人所谓之卤肉,仅是泛称卤制食品,本地食物店所售卖之卤肉,除属肉类之卤花肉、卤猪肚、卤猪肠、卤猪耳、卤排骨、卤鸡、卤鸭等外,亦包括非肉类之卤蛋、卤豆腐等。作为制卤食物用之卤汁配料,有茴香、八角、桂皮、草果、盐、白糖、酱油等。
“卤肉”之 “肉”,在《廣韵》为通摄日纽屋韵合口三等入声字,如六切。“卤肉”两字,吉隆坡粤人读作 [lou33 juk2] (廣州话念 [lou13 juk2] ,大马粤语中阳上字与阴去字合流,故本地粤人将“卤”念成阴去 [lou33] ),而本地粤人亦叫“卤肉”为 [l55 pak2] ,其实是借自闽南话之读音。
(文:冼伟国,现居马来西亚吉隆坡,
从事华文教学及中华文化推广工作)
【方言点:吉隆坡广东话】
图文编辑:张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