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潮汕美食腌制蟛蜞

谢若秋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潮汕美食腌制蟛蜞



潮汕美食腌制蟛蜞,历史悠久。


说到蟛蜞,很多潮汕人会想到俗语“剥(识)字掠无蟛蜞”。据说这个俗语产生于清代康熙初年,当时清朝为了对付台湾的郑成功而实行“海禁”,甚至将潮州等东南沿海居民内迁50里并设置栅栏(我家乡揭阳市砲台镇桃山村刚好以村南边的龙头溪为界,成为“海禁”前沿),严禁沿海居民越界外出“讨海”(捕鱼和贸易)。当“海禁”的有关告示贴出之后,识字的人怕犯规都不敢逾越,反倒是不识字的人照样越界捕掠蟛蜞等水产品,从而度过了生活难关。旧时潮汕一首颠倒歌有这么一句:“老鼠拖猫入竹筒,尼姑相拍(打架)斗挽毛,担梯上树沽虾仔,放火烧山掠蟛蜞。”这一句也反证了蟛蜞不可能是生活在山莽之上。可见,蟛蜞是生长在江海岸边的一种水产品。


旧时潮州地方志书对蟛蜞有记载。如清代嘉庆《澄海县志》载:“拔蟹(瘪蟹),蟛蜞同类。拔蟹形方而扁,蟛蜞形尖,长而厚,脚有红白二种,且多毛。然皆不宜主食,腌食以代园蔬,膏颇似蟹。”光绪《揭阳县正续志》也载:“(蟛蜞)似蟹而小……邑人腌食以代园蔬。”


前些天有一次我冒雨上菜市场,刚走近一家经常观顾的鱼摊档,卖主就对我这个熟客喊道:“谢老师,阮(我)有刚到的山坑淡水红脚蟛蜞,也有瓶装腌制的,来看来看!”我走近细看后开玩笑道:“撮物咸个蟹仔(这些都是小蟹)!”卖主笑道:“蟹仔去年斤百六(即一斤一百六十元),今年斤正(才)八十。”如今,蟛蜞因数量少而价格大增。看着眼前这“贵族食品“,我有点望而却步,就说:“无阿舍肚,唔敢食这阿舍物。”(意指太贵,吃不起)记得以前家乡江河岸边的蟛蜞很多,常常咬断秧苗,可随手捉回家食用。过去捕捉蟛蜞,常常选择在夏天傍晚时分,用一根绳子系着一小块咸菜,提着绳子在江河岸边的石缝口轻轻抖动,蟛蜞很快就会出来咬菜“上钩”。若是在夏天雨后时节,蟛蜞要出洞“透气”,此时捕捉则更易。


2017年|夏


潮汕地区民众喜欢食用蟛蜞,少蒸炒而多腌制。腌制的蟛蜞,虽然肉极少,但味道极佳。现在蟛蜞的数量大不如前,食用仍以腌制为主,常用的腌制方法有:先用清水养净,浇上醋杀菌,除去其尾部,加上适量的盐和豉油,以及少量的蒜头(压扁)、红辣椒、鱼腥草和白糖等辅料,装进玻璃瓶中在常温下约过一周后就可食用。如果放在冰箱里保鲜,食用时才拿出,则效果更佳。

腌制蟛蜞是潮汕人最喜爱的美食之一,我是揭阳人,外地的朋友如果来做客,请不要错过这一潮汕美味。

(文:谢若秋,任教于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朗读:黄玮,任职于揭阳市榕城区教育局)

          【方言点:揭阳市榕城区



点击[查看更多],了解更多资讯

语言资源快讯

图文编辑:静静

责任总编辑:老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