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汕头市的语言资源

陈凡凡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汕头市的语言资源

 

陈凡凡

(汕头大学中文系)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邻揭阳,东南濒临南海,是粤东的中心城市,也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

汕头市辖有金平、龙湖、澄海、潮阳、潮南、濠江、南澳7区县;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2.37万(2014年)。潮汕方言通行于以上7区县。民间有俗语称“潮州九县,县县有语,独独潮阳无语”。语中虽有调侃之意,却也道出了潮汕地区各地方言土话口音各异的事实。目前,汕头市辖区内主要流行种话:汕头(市区)话、澄海话和潮阳话。              

汕头话通常指中心城区(龙湖、金平一带,下莲、新溪、外砂、鮀浦、岐山镇除外)所使用的潮汕方言,是潮汕方言的代表点。汕头在一百多年前本属于澄海的一个小渔村,其居民所使用的方言主要以澄海话为主。后来周围潮州、潮安、揭阳、潮阳等地人口不断输入,语言成份开始复杂起来。直至上世纪40年代“一个统一的、有明确标准的、有规范作用的”汕头话音系才最终形成(施其生,1988。汕头话的语音特点,总体上保存澄海话较多。

澄海话是指流行于澄海大部分区域的潮汕方言。澄海话与汕头话关系密切。它的面貌保存了汕头话较为早期的形象。但澄海话没有[-io]类韵母,[-io]类韵母均读[-ie];阴上字和阴去字的变调调值分别为24和42或31;大部分区域没有[-m/-p]韵尾。这些语音特点使得澄海话成为有别于汕头市其它方言土语的一支。

潮阳话指通行于现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等地的潮汕方言。它的调值及变调略显特殊,语音与汕头话、澄海话相差较大。

另外,在南澳岛的云澳镇,还流行着一种接近福建厦门话的闽语土话。以下分述。

第一节  汕头方言的分区与分布

一、金平区

金平区位于汕头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涵盖整个汕头老城区西和揭东区毗邻,北与揭东区、潮安区接壤,东连龙湖区,南与濠江区隔海相望;是汕头市政府所在地。

金平区下辖17个街道,面积108.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33万。潮汕方言通行于下辖的17个街道,是纯闽区。根据口音差别,可以分为三片:(1)老城片,(2)鮀浦片,(3)岐山片。

1、老城片。除鮀莲、鮀江、岐山、月浦等街道外,金平区其他区域属老城片。片涵盖了整个汕头老城区,操的是最纯正的汕头(市区)话

2、鮀浦片,位于汕头市西北部,地处潮安、揭阳、澄海、潮阳四地交界。包括鮀莲和鮀江两个街道,辖云露、木坑、桥头、夏趾、沙浦、蓬洲东、蓬洲南、蓬洲西、蓬洲北、溪东、港美、金陇、山兜、举登、玉井、大井、天港、大场、赖厝、两丰、双丰、莲荣、莲华、莲风、莲光、莲美、新辽、福岛、新隆、胜隆31个涉农社区居委及鮀都、乐业、安居、红树湾4个社区居委。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逾十万。

3、岐山片。北至潮安县庵埠镇,南与金沙街道相接,含月浦、岐山街道。面积约19.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4万余人。

二、龙湖区

龙湖区,因境内龙湖沟而得名。地处汕头市的中心城区,北接潮州,西邻揭阳,东南濒临南海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区域面积117.43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面积14.3平方公里),辖金霞、珠池、新津、龙祥、鸥汀5个街道和外砂、新溪2个镇。居住人口约9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5.2万人,外来人口约35万人。除新溪、外砂两镇外,全区通行汕头话新溪、外砂两镇原属澄海,2003年划入龙湖区。使用的语言与澄海区坝头片相近,总体上接近汕头话,但没有闭口韵尾[-m/-p]。

近年来,龙湖区造城向东部延伸。澄海、潮阳等地居民迁入汕头市区多聚居于东部新城区。操着潮汕各地方言的人群杂居在一起多种方言土语在这里正经历着新一轮的接触融合。居于市区的中青一代潮阳人,基本都会讲夹着潮阳口音的汕头话。汕头话[-io]等韵母也开始出现在澄海人的口语中

    三、澄海区

澄海区位于汕头市最北端、韩江三角洲出海口,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西北界潮州市,西南毗邻龙湖区,东南与南澳县隔海相望,总面积378.35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底,澄海区辖8个镇、3个街道,总人口751149人。

澄海区主要使用澄海话。根据语音特点,可分为4片:(1)澄城片,(2)莲上片,(3)东里片,(4)坝头片。

澄城片。包括澄城、上华、隆都。澄城片所说的潮汕方言又被当地人称为“澄城话”。与汕头话不同,澄城话没有[-m/-p]韵尾;凡汕头话[-io]类韵母,澄城话均读为[-ie];而阴上字和阴去字的变调调值分别为244231

莲上片。包括莲上、莲下、湾头。与澄城话接近,在澄海区,澄城片和莲上片两小片方言差别最小,只是莲上片方言阴去字的变调调值为35,不同于澄城话阴去字的4231

东里片。包括东里、十五乡、盐鴻、溪南。除溪南、盐鸿个别村外,东里片基本都有[-m/-p]韵尾,与相邻的饶平话、潮州话相同。

坝头片。坝头位于澄海区东南沿海。坝头片使用的方言兼有汕头话的特点,如[-ie]类韵母均读为[-io]与澄城话相反而与汕头话相同;阴上、阴去两类字的变调调值与其他小片完全不同,但与汕头话相同。坝头片与龙湖区的新溪、外砂镇相邻,语音与这两地也更为接近。

四、潮阳区

潮阳区因地处大海之北而称潮阳。濒临南海,东面毗邻濠江区,西接普宁市,南邻潮南区,北界揭阳市揭东县,东北隔牛田洋与汕头市区隔海相望。辖文光、棉北、城南、金浦4个街道和海门、和平、谷饶、贵屿、铜盂、河溪、西胪、关埠、金灶等9个镇,区划面积674.67平方公里,人口162.6641万人(2010年)。

潮阳大部分地区讲潮汕方言。区境北部的小北山小部分地区约数万人讲客家话。但他们大多数也会说潮汕方言。他们所说的潮汕方言,俗称“潮阳话”与汕头话、澄海话等均有较大差别,是潮汕方言中较有特色的小片。

潮阳话内部略有差异,可分为4小片:(1)棉城片,(2)海门,(3)练江片4)西胪片

棉城片。主要包括位于城的文光、棉北、城南金浦4个街道。棉城各调值与汕头、澄海同;八个调类,阳上和阴去的独用调(本调)年轻人已趋同。

海门片。海门镇位于潮阳东部沿海,与潮阳中心城区接壤,东接濠江区,西隔练江与潮南井都镇相望。海门片使用的方言与濠江区的相近,使用人口约21.43万人。

练江片。指练江流经的和平、谷饶、贵屿、铜盂等镇。这里所使用的潮阳话被认为是最纯正、地道的潮阳话。

西胪片。指位于潮阳北部的河溪、西、关埠、金灶等地。这四个镇隔着榕江均与揭阳市接壤,这里流行的潮汕方言更接近揭阳话。自河溪到金灶潮阳口音逐渐向揭阳口音过渡,到金灶镇,已以讲揭阳话为主。

在潮阳小北山地区还有个闽客双方言区,主要分布在西胪、谷饶、关埠、金灶等镇的部分村落:西胪镇辖区内的青山、埔尾等村委会;谷饶镇辖区内的寮村委会和水吼、石壁村委会石壁、内寮等村;关埠镇辖区内的港底居委会讲半山客话;以及金灶镇辖区内的东坑、田心围、彭厝、芦塘、徐寮、官坑、下寮、溪头等村委会,柳岗村委会神仙宫村(约一半人),原乐安村委会部分人及牛肚村。那里的半山客主要讲半山客话,兼通潮阳话。

五、潮南区

潮南区位于汕头市西南部,东临南海,西接普宁,南邻惠来,北与潮阳区接壤。全区总面积596.42平方公里,总人口129万人(2010年)。

潮南区曾为潮阳区的一部分,因位于原潮阳市南部而得名。这里使用的潮汕方言,是与潮阳区练江小片的和平、谷饶等地接近的潮阳话。

潮南区南部大南山区的峡山、雷岭、红场、两英、仙城5镇为客家话流行区域,其中雷岭闽客双方言区(吴芳2013)。潮南区是从潮阳南部划出,所以,可以将潮南客话视为潮阳客话的延伸。

六、濠江区

濠江区位于汕头市南部西与潮阳区接壤,北隔礐石海与龙湖区、金平区相望,东南濒临南海,总面积134.88平方公里。辖达濠、礐石、马滘、广澳、河浦、玉新、滨海7个街道,据2010年统计,人口为267597人。全区基本上讲潮阳话,与潮阳区海门片接近。

由于汕头市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向心作用汕头话的强势影响,潮阳、潮南、濠江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会说汕头话。他们通常在家与家人说潮阳话,到汕头市区时使用汕头话。

七、南澳县

南澳县位于闽、粤、台三省海面交叉点,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自古以来,南澳是东南沿海一带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早在明朝就已有 “海上互市”的称号。它由主岛南澳岛和附近2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30.91平方公里,其中主岛面积12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600平方公里,总人口72449人,素有“粤东海上明珠”的美誉。

南澳县辖后宅、深澳、云澳3个镇,基本上讲闽语。县城后宅镇与深奥、云澳两镇的方言各有特点,可分为三小片:(1)后宅片,(2)云澳片,(3)深奥片。

后宅片,指县城后宅镇一带。后宅镇位于南澳岛西部,南、西、北三面环海,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占全县人口的57%,为县府驻地。辖城南、城北、城东3个居委会和光明、西山、前埔程、城西、新乡、永兴、宫前(农)、南光、宫前(渔)、港畔(农)、港畔(渔)、山顶(渔)、山顶(农)、龙地(渔)、龙地(农)15个村委会。后宅镇所使用的后宅话是一种接近汕头话的粤东闽语,是南澳方言的代表语。

片。云澳位于南澳岛东南部,面积24.31平方公里,人口2万左右,占全岛人口的30%。明清曾属福建省诏安县管辖,直到1914年才划归广东。云澳人的祖先多是镇守南澳岛的福建籍官兵及其家属和其他移民。因此,云澳话与漳州话、厦门话和台湾话较接近;特点是只有7个调类,并有[-n]尾韵母。云澳话虽处于粤东闽语的包围之中,但是很多特点都表明云澳话更接近福建闽方言。不过,据林伦伦(2005)调查,云澳镇2万人口中,已经有半数以上的人能够讲后宅话。

深澳片。深奥位于南澳岛中北部,西与后宅镇接壤,南界云澳镇,处于后宅与云澳之间。地理位置上的特点使得深奥话的特点居于后宅话和云澳话之间,语音上接近后宅话,而词语多与云澳话相同。

第二节  汕头方言的研究

从文献上看,最早以“汕头”记载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西洋传教士撰写的系列方言字典、教材。这些语料多冠以“Sawtow”(汕头)之名,但实际记录的音系主要是以当时的潮州府城话为基础,同时夹杂着汕头、澄海、潮阳、揭阳等方言韵类的综合音系(林伦伦,2005;徐宇航,2013;马重奇、马睿颖2016)。此后,潮汕地区出版发行的一系列“十五音”字典,据许云樵《十五音研究》(1961)记载,其中《潮声十五音》、《潮语十五音》、《潮声十八音》、《击木知音》记录的亦为汕头话。实际上,这些字典的“十五音”声母和“四十字母”韵母框架过于粗放,难以科学描写潮汕方言音系,加之编写时又带有编写者自己的口音特点,因此这些字典记录的音系也大都是潮汕方言的大杂烩。

实际上,汕头方言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明确标准音系的方言要到20世纪的40年代(施其生,1988)。而把汕头话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则始于1958年黄家教先生的《潮州方音概说》。随后,汕头方言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调查记录语音词汇、描写分析方音特点、考证诠释方言词语、溯求方言古词本字,探究方言形成历史、编撰工具书,等等。

一、语音研究

最早对汕头方言语音系统进行系统描写的是1958年黄家教先生的《潮州方言概说》。该研究运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记录、整理了汕头市话的语音系统:共18个声母、68个韵母、8个声调;同时详细分析了汕头话的三种音变现象:同化、减音、变调;概括总结了汕头话的语音特点以及“读音和话音”(文读和白读)的读音差异,并与北京话音系作了对比。黄家教先生审音严密,分析精当,概括简明,初步勾勒出了汕头方言的语音面貌,为汕头话的研究打开了缺口。

对汕头方言音系作更细致描写的是林伦伦、陈小枫合著的《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1996)。论著除了更为详细、全面描写了汕头市话的语音系统外,更是着力整理了汕头话丰富的连续变调规律,包括两字组和多字组,以及规律性不是很强的后字变调现象——轻声。汕头话的文白异读很丰富,形成了文读和白读两个不同的语音系统。较之黄家教先生的文白音比较,该文更为系统地以中古音系作对照,分声、韵、调阐述了一整套文白异读规律。文中还列有汕头话的声韵配合规律表及同音字表。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描写汕头方言语音系统最为全面、详实的著述。

汕头方言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音特点,而且还保留了许多上古时期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读法。对照论证最为严谨的当数李新魁教授的《潮音证古》(分声母和韵母两篇)。该文通过谐声偏旁、假借字、古诗用韵等材料论证上古音、中古音的某个特点,然后再证以方音,无可辩驳地证明,方言的这些特点正是古音特点的遗存。在“韵母部分”更是把潮汕方言的读音所保留的古音特点分为“三国以前的古音”、“魏晋南北朝时代之音读”和“唐宋时代的语音”三个时代层次。每个时代层次之间再列出若干语音特点。论证严密,层次分明、令人信服。

同样以中古音系与方言作比较的还有林伦伦的《潮汕方言声母与中古音系声类的比较研究》(1993)、《潮汕方言韵母与中古韵类的比较研究》(1994)、《潮汕方言声调与中古音声调的比较研究》(1995)。三篇论文比照了每一声类、韵部及调类与中古音系的古今对应关系,从中窥见汕头方言与中古音的密切关系,并以此解释了汕头方言音系呈现的特点。

另外,汕头方言的连读变调十分复杂,以往传统的研究多局限于静态规律的描写(黄家教,1958;林伦伦、陈小枫,1996),而语流中更为复杂多变的动态规律则无法揭示。最近,施其生先生(2011)采用多层次的立体的动态视角,通过大量语料分别找出语音层、词汇层、语法层、语气层、韵律层的连调规则,以及不同层面的规则的叠合规律:覆盖、半覆盖、嵌入,并阐释了连调所起的多种作用,如表现韵律、区别语法结构、区别某些语义结构、表示某些语气、表示某些语法意义、区别某些词语等等。文章彻底揭示了汕头方言连读变调的语音层规则以及这些规则在话语中的运用规律,为汕头方言的语音面貌又揭开了一层面纱;同时也为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这些研究对汕头方言的语音做了全面的调查和科学的记录,对语音特点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几份材料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为汕头方言的语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讨论个别语音现象的研究也值得关注。如林伦伦《古浊声母上声、去声字汕头话今读考察》(2001)、吴芳《粤东闽语的单元音格局及其对阳声韵尾的影响》(2012)、林伦伦《从文白异读看潮汕话的历史音变》(1991)及《潮汕方言声调研究》(1995);林伦伦、林春雨《咸深山臻诸摄字粤东闽语韵尾今读考察》(2005);林伦伦、陈照儿(2011)《外砂话声调与澄海话、汕头话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完善了汕头方言的语音研究。

二、词汇研究

汕头方言词汇系统既保留了不同时间层次的古语词,又汇集了中原汉语、吴语、楚语等方面的语词,同时还有数量不多的外来词。

对汕头方言词汇关注最多的是其大量的古语词遗留。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是李新魁先生。1964年他在《学术研究》上发表了《潮汕方言词考源》一文,对潮汕话的几十个词作了细致的考释。

而这方面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李新魁、林伦伦合著的《潮汕方言词考释》(1992)。《潮汕方言词考释》是李新魁先生自50年代末开始,耗费30多年时间(1984年以后与林伦伦合作)收集、整理的方言材料,共记录、诠释词条凡850多条。无论从收集词汇的数量看,还是就溯源考证的细致,引证语料的丰富讲,这部著作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先生把艰深的语言学知识写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既有一定的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和实用性。可以说,《潮汕方言词考释》不仅是汕头方言,更是潮汕方言词汇研究上不可多得的力作。

之后,诸多学者继续对上述研究进行补充。林伦伦(1996)的《潮汕方言词续考》,补充了65条词条。陈伟武(1997)《<潮汕方言词考释>续貂》一文援引出土文献、历史文献对上述方言词考释作出补充和佐证。杨岚《潮汕方言古语词考释》(2000)沿用前人研究方法,增补、考释了16条词条。陈伟武(2005)《潮汕方言词零笺》继续补充了13条词条。

2012年,林伦伦在《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园》书中基于上述研究,从中析出了存于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先秦文献词语、汉魏六朝时语、唐宋时代词语以及元明以降词语,更为清晰地展示了汕头方言词汇的历史层次。

汕头方言中的外来词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林伦伦《潮汕方言的外来词及其文化背景》(1992)和《“过番”文化与潮汕方言词的关系》(1996)两篇文章罗列了现今保留下来的潮汕先民的古台语、与外族交流带进来的马泰英借词以及近年来吸收的粤语借词,并且阐述了这些外来词存在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汕头话受粤语的影响及其趋势》(林伦伦,1994)探讨了汕头话受粤语影响的现状和原因。《汕头话借用粤语词的三种方式》(林伦伦、高于山,1996)则着重讨论了词语借用的方式。

对当今汕头方言词语调查最为全面的是林伦伦在《方言》上连载的4篇《汕头方言词汇(一~四)》(1991-1992),共收录了与北京话有差异的1670多条词条,囊括了天文、地理、时令时间、农事农具、工商百业、动植物等二十类方言词,是第一份对汕头方言词汇进行全面收集、整理的文献,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项对汕头方言词汇进行全面调查、记录的研究。这些语料为后来方言的对比、词汇的演变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素材。时隔25年后,陈凡凡(2017)以此为参照,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再次调查了汕头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方言词汇的变化。

方言词汇的对比研究可见林伦伦的《海丰话与汕头话词汇差异说略》(1995)。该文对比了汕头话和海丰话的常用词,从词汇方面讨论了粤东闽语内部的差异。

三、语法研究

汕头方言的语法研究起步较晚,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有学者开始关注语法方面的特点。从1984年开始,施其生连续发表了若干篇讨论汕头方言语法的论文,探讨了汕头方言中独特的语法现象。分别是:《汕头方言的持续情貌》(1984)、《汕头方言动词短语重叠式》(1988)、《汕头方言的结构助词“呾”》(1990)、《汕头方言的人称代词》(1993)、《汕头方言的指示代词》(1995)、《汕头方言表示“在”的介词》(1996)、《汕头方言的“了”及其语源关系》(1996)、《汕头方言的体》、《汕头方言中的“重叠”》(1997)、《汕头方言量词和数量词的小称》(1997)、《从汕头话的“呾”看汉语的某些“VP+VP”》(2006)等。

如果说施其生教授的研究是从小处着手,深究细研,那么林伦伦教授连续发表的三篇文章则试图勾勒出语法的大致轮廓。《汕头话实词的几种语法特点》(1991)、《汕头话虚词及其语法特点》(1992)对汕头方言的语法特征做了大致的描述,并将其与广东其他闽方言进行了比较(《广东闽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1993)》)。

关于汕头方言语法的研究零零散散,除了上述较为集中的研究外,还有少光的《潮汕话的三种特殊构形法》(1987);陈传佳的《汕头方言的宾语前置》(1996);林春雨的《汕头话的常用语气词》(2005)。遗憾的是,至今未见系统论述汕头方言语法特点的论著。

四、工具书研究

词典的编撰是潮汕方言研究中起步最早,研究成果最多的研究之一。最早的潮汕方言字典应是1847年出版的《A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Tie-Chiu Dialect》(汉英潮州音字典)。此后,陆续印行的潮汕方言字典多达20多种,但把汕头话作为注音基本代表点的仅为197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新魁编著的《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和1995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林伦伦主编的《新编普通话对照潮州音字典》。

首次把汕头话作为注音的基本代表点是李新魁1979年编著的《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该字典首次以“书”“话”为标志区分每一个字的文读音和白读音,对潮音起了很好的规范作用。在收字方面增收了一些方言字,释义上增加了一些字的方言词义。字典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和《潮州话拼音方案》分别注普通话音和潮州音,同时,在方音方面,保留了直音和反切,使年纪较大的读者也能读懂。这使得字典真真正正成了一本“普通话与潮汕方言对照”的字典,无论对于本地读着,还是外地读者。无论对于普通读者,还是研究方言的专家学者,都是一本十分有价值的好工具书。

另一本字典是由林伦伦主编的《新编普通话对照潮州音字典》,于1995年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字典共收单字7500个左右,在此前潮音字典的基础上收录了一些新考证出来的本字和常用的方言俗字,补充了很多新的读音和义项,增补了一些从文献资料新考证出来的本字或者古语词,并加上文献书证,说明该字(词)属于古语词。在检字方面,书前有部首笔画索引,书后有潮汕话拼音索引和普通话拼音索引,可供不同读者选择,大大方便了读者。

这两部字典在潮汕地区都流传较广。《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印数超过45万。《新编普通话对照潮州音字典》也已修订至第四版。

五、汕头话的形成研究

1988年施其生先生《从口音的年龄差异看汕头音系及其形成》对303个汕头人的语言环境及口音情况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采用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证实了在1946年前后“一个统一的,有明确标准的,有规范作用的汕头市区音系已经形成”。研究还从汕头市的发展史、移民潮及人口情况,佐证了这一结论。这一结论对汕头方言语言地位的确立、方言研究对象的明确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统一标准音系的形成,加上汕头政治、经济地位的确立,汕头话的方言地位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黄家教先生《潮汕方言的代表语问题》(1990)从潮州话语音本身的局限性,到汕头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员口音的转变,潮剧语音潮州音被汕头音取代,证明了“汕头话已开始取代潮州话代表语的地位”。林伦伦(1997)《汕头市话刍议》从汕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人口规模、文化生活中汕头话的使用率与接收率、潮语歌曲及潮剧中汕头话的使用等,再次证明“潮汕方言的代表方言已经从潮州话转移为汕头话”的事实。

 

六、本字研究

汕头方言由于保留了较多的古音特点及古语词,导致方言书面材料用字混乱不堪——同音字、方言字和训读字大量存在。早前潮汕方言词的考释由于方法不甚科学,考释词语良莠杂陈,牵强附会,随意通转之处比比皆是。李新魁先生在编撰《潮汕方言词考释》(1992)一书时,不仅着力溯源释义,还极其注重方言本字的考证。考证本字之多,援引史料之丰,可谓是潮汕方言本字考证上的一座丰碑。

1987年,李新魁、林伦伦在《中山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上发表了《潮汕话本字考》,1990年在《汕头大学学报》发表《潮汕方言词本字研究——兼谈本字考的方法》。这两篇文章总结了坊间方言书面材料用字混乱不堪的原因,提出潮汕方言词本字的类型:“生僻字”和“常用字”两种,常用字本字又可分“与词义演变有关的”和“同语音演变有关”两类。文章对考释方言词本字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两篇力作对方言用字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为本字考证提供了借鉴方法,为方言本字研究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汕头方言研究开展至今,在语音研究、词汇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还有许多不足,比如研究不平衡,语音研究多,词汇、语法研究少;个别语言现象研究多,系统研究少;语言现象研究多,理论研究少;传统方法研究多,创新研究少;等等。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研究汕头方言的学者少,主要集中于李新魁、林伦伦、施其生等几位,后备力量不足,断层比较严重。

欣慰的是,近十年来暨南大学甘于恩教授带领一批年轻学者,对潮汕地区闽语进行地理类型学的研究,绘制了潮汕地区闽方言地图。作为代表语的汕头方言也得以记录其中。近期,广东省开展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借助多媒体技术,汕头方言被“原汁原味”地完整记录下来。这些是汕头方言研究的宝贵资料,为今后汕头方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语料。

 

参考文献

施其生.从口音的年龄差异看汕头音系及其形成,《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吴芳.《粤东闽语前后鼻音韵尾类型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林伦伦.粤东闽语区语言生活的变化及趋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林伦伦.从《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看120年前的潮州方言音系,《语言科学》2005年第2期

徐宇航.十九世紀的潮州方言音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7),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马重奇、马睿颖.19世纪中后叶的潮汕方言音系——以三种美国传教士的著作为据,《方言》2016年第4期

许云樵.《十五音研究》,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1961

林伦伦、陈小枫.《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甘于恩.潮汕方言地理类型学研究的一些设想,《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年第1期

 

(即将刊于《语言资源通讯》2017年第3期)

图文编辑:小灰灰

责任总编辑:老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