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田野杂记 | 《湖南赣语语音研究》后记(李冬香)
《湖南赣语语音研究》后记
三年前,当我刚刚跨进暨南大学的时候,看到师兄师姐整天忙忙碌碌的身影的时候,想想自己也要经历三年这样的生活时,只希望时间过得快点,让我好早日从这种生活中解脱出来。可是,当我今天真的要结束这种生活时,回想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我却十分留恋这样的日子。我留恋与我的导师——詹伯慧教授及师母在一起的日子。我非常幸运能够成为老师的关门弟子。老师开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思想眼光、宽阔的胸襟气度、积极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三年来,对于我们学习上的懒惰,老师从不责骂,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无法原谅自己;对于我们生活中的“无理取闹”,老师从不见怪,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了我们。三年来,老师不仅教了我们许多做学问的方法,还教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我们的心中,老师不仅是一位恩师,更是一位慈父。师母除了对我的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外,还经常询问我家人的情况,对我女儿的疼爱之情尤其让我感动。我留恋暨大中文系给予我们的关心照顾。三年来,无论是系领导、任课老师还是方言中心、办公室、资料室、电脑室的老师,对于我们的要求哪怕是过分的也总是有求必应,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我能够完成这篇博士论文的写作,还受益于伍巍教授、钟奇博士给我们开设的“音韵学”“语音学”的课程。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作为基础,我是不敢从事这样大规模的调查和去碰“音韵”这门“玄学”。每次碰到伍老师,他总是不忘问我的论文写作情况。逢年过节,伍老师及其夫人总是把我们叫到他们家,给我们端上香喷喷的饭菜。我还听过邵敬敏教授的“汉语语法专题研究”“高级语法研究”、杨启光教授的“汉语语法研究”、郭熙教授的“社会语言学”、朱承平教授的“古代汉语语法”、李军教授的“统计学”等课程。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尽管没有在毕业论文中直接体现出来,但为我今后的研究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特别要提出来的是,邵老师的“汉语语法专题研究”这门课程本来不在其工作任务之内,是应我们的要求特意为我们开设的。杨老师不仅“逼”我们看了许多语法学的名著,还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批改作业。尽管我不是邵老师、郭老师、朱老师以及李老师的“嫡系”学生,但他们从不对我“另眼相待”。他们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视角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实在让我们钦佩。
博士论文答辩
没有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我是无法完成这篇论文的,其中,有关赣语、客家话、湘语以及湘南粤北的土话的研究成果对我的帮助尤其大。我文中的许多内容或者是直接来自于这些论著,或者是受它们的启发而写成的。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游汝杰教授、刘纶鑫教授、陈满华教授、方平权教授、庄初升教授、陈立中教授、邵宜博士、刘泽民博士、谢留文博士、孙宜志博士、陈晖博士、罗兰英老师等在得知我的论文选题后,都毫无保留地他们自己的论著或手上的资料寄给我;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我至今还未谋面。陆镜光教授帮我复印了许多境外的资料。师兄刘新中博士帮我绘制了方言地图,还为我们的论文答辩作了许多繁琐的工作。从事汉语方言调查,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在湖南调查期间,我的亲戚、朋友、同学以及发音合作人给我的调查研究提供了许多便利。我能够顺利完成如此繁重的调查任务,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他们。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向李如龙教授、庄初升教授、刘泽民博士等请教我许多问题,每次都能得到他们耐心的解答。特别是庄初升教授,自始至终关心我论文的进展情况。他还在百忙之中帮我看了论文的初稿,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在他的指导下进行调查并完成写作的。今天我能够从事一些汉语方言研究工作与他的帮助分不开。
博士论文答辩
我的硕士导师鲍厚星教授把我引进了方言学研究这个队伍中来。毕业以后,每次见面或者是电话联系,他总要问起我的学习。特别是在我做博士论文期间,他更是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指导与帮助。李树俨教授也给予了我许多帮助,我公开发表的多篇文章中凝聚了李老师的心血。我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以及同学也给予了我许多关爱,让在外求学的我从不感到孤独与无助。
三年来,我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并如期修完学业,与我的工作单位――韶关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分不开,与我年迈的公公婆婆以及对我宠爱有加的先生的支持分不开。是他们的支持,让我不敢懈怠,因为我深知,唯有好好学习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最后,让我对所有关心我的老师、朋友、同学、亲人致以衷心的的谢忱!对我年幼的女儿表示深深的歉意!
李冬香
2005年4月25日于暨南大学金陵苑
文字:李冬香
编辑:董一博
责编:老 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