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田野杂记 | 《地理 语言学 和 衡山 南岳 方言 地理 研究》 序(一)

马庆株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地理语言学和衡山南岳方言地理研究》序(一)


马庆株序

彭泽润博士是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2004年5月,他到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他在流动站研究的任务之一是进一步扩充和完善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一直计划出版,但是又希望更加成熟以后出版。经过10年的修改和完善,并且增加了“地理语言学基础研究”部份。现在成果即将出版,他让我写几句话,做为博士后合作导师,我欣然从命。

这本著作的学术价值,除了从宏观角度对地理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做的贡献,突出体现在从微观角度对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做的贡献。

方言研究在新时期发展迅速,成果蔚为大观,方言研究著作如同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简直令人目不暇接。我看过好多本汉语方言博士论文,这本特色明显。虽然我们看到了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社1989,1991),但是还没有看到从地理语言学角度研究一个县每个自然村的方言的著作,因此这本书的选题特别好。

作者有条件把这个题目做好,他对母语衡山方言了解很充分。为了写作博士论文,他翻山越岭,一个村子又一个村子地进行高密度的地毯式的田野调查,总共调查了354个村子,得到第一手的大量可靠材料,根据这些材料绘制了90幅地图。这么多地图,在我看到的研究一个地方方言的著作里,是创造纪录的,是最多的。根据我手头材料,以往一个省的方言研究著作最多的是詹伯慧主编的《广东粤方言概要》(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有66幅地图,一个县的方言研究著作最多的是邢向东的《神木方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有19幅地图。

这本著作用90幅地图分别显示衡山南岳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不同特征的地理分布。有理由说这是湘方言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付出了多少艰辛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执着的追求。因为工作量大,作者主动提出延期答辩。在许多人学风浮躁的情况下,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特别难能可贵,值得嘉许。他不是追求博士头衔,而是追求真知。他不怕困难,迎着困难上。当前细致的方言地理语言学研究还没有普遍展开,因此这本书具有开创意义。

书里的地图上的同言线清晰地显示出前山话和后山话的分布、分界、过渡地带(夹山腔)。这项研究说明,像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方言区一样,三湘大地也是方言研究的沃土。每个县都应该有这么一本方言地图。衡山方言研究为湘方言的分区、为大规模的方言地图的绘制提供了可靠的借鉴样本。

这部专著全面地深入地研究了衡山南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发现了前人没有注意到的语音和词汇方面的特殊现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作者充分占有已经有的研究成果,吸纳了最新的学术思想,例如李如龙2001年主编的《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作者站到了学科前沿,分析中表现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

彭泽润博士在博士后流动站2年工作期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主编的《当代语言学》发表重要论文《论“词调模式化”》,36000字,占有25个版面,是打头的文章。合作研制成功汉语拼音自动处理和汉字文本自动分词软件,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展示,很受欢迎。出版《词和字研究——中国语言规划的语言共性和汉语个性》。还发表了其他论文20多篇。还完成了博士后研究报告《词和词式书写研究》。可见作者不仅勤奋努力,而且很有创造力。

年轻的博士们,肩负着语言学事业的未来,肩负着中国语言现代化的希望,肩负着让祖国语言走向世界的重任。我们在向读者推荐这本著作的同时,期待彭泽润教授为语言研究,为语言现代化事业不断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马庆株,在南开大学尤乐斋;

2004年8月6日初稿,

2008年4月28日修改,

2014年3月1日修改。




图文编辑:廖小曼

责任总辑:老   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