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旭文:妈祖故里:莆田沟边傩舞【转发】

莆田旅游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莆田沟边傩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1337tdniuj&width=500&height=375&auto=0

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出品

         傩,是古时逐疫的仪式,后来发展为“傩舞”和“傩戏”。表演者多戴面具,表演动作一般较为简单原始,音乐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从表演形式和舞技探究,这是一种由唐代“百戏”俳优杂剧和歌舞杂奏所流传下来的产物。

        舞者以油彩勾勒脸谱,戴上面具,身穿神鬼服,手拿刑具,傩舞中所使用的服饰和道具,全部参仿古宫庙中的壁画。

        每年正月十六,黄石镇各村都会派代表,来到谷城宫内,向杨公太师祈杯,为一年一度的“谷城宫”出游求个吉日。据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入莆,原“谷城宫”古庙被毁,明崇祯年间迁建于今址。“谷城宫”重建后,仍然按例举行杨公太师出郊巡游庙会,傩舞也跟随表演至今,从初始以惩十大恶鬼和逐疫的傩舞,发展为具有傩戏色彩的其他表演项目,长盛不衰。

       整个傩舞文艺项目分为五个小分队。第一分队,阴曹地府中的鬼差黑白无常和白无常的妻子安乃。第二分队是十恶,由百姓生活中常见的恶人如不孝子、贪官等组成。第三分队,是16位驱十恶的“六丁六甲”使者。第四分队是逐五方鬼的“六丁六甲”使者。在队伍的最前头,有一个领头的刽子手,一手提人头,一手握大刀。或大刀指向天空,或腑首划地,时而左砍,时而右杀。动作刚劲有力,杀气腾腾。第三、四两分队的舞蹈动作,虽简单古朴,但动作逼真,舞态威严,能令奸邪作恶者,不寒而栗。傩舞的最后一个分队,是绿面孔,头戴白高帽的白无常。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傩舞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文化符号。人们通过对鬼神的模仿,表达着最朴素的“驱鬼、逐疫、尊神、守正”的文化心念。

撰稿:郭旭文



引自“莆田旅游”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图文编辑:珊珊

责任编辑:老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