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民俗(视频) | 蔡少榕:它是一种信仰吗?

蔡少榕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一直以来,拜老爷对于我来说,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潮汕,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历经了千百年的民间崇拜和神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渲染、利用,祭拜老爷以及其祭拜场所——老爷宫好像都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就我所知,老爷有很多位。在我家,每逢初一十五就有申面公(灶神)、天公、财神爷、土地爷、妈祖等老爷要祭拜。更不用论平时大大小小的时节里所对应的老爷。祭拜最频繁的时间,应该是年末到正月这段时间了,几乎每隔一两天就要拜一次。从小熏陶到大的我,对各种拜老爷的盛大场景都已习以为常。


突如其来想写这样一篇推文


源于之前和朋友讨论到的信仰问题


前段时间,朋友给我看了一篇推文:“我们到底在信仰什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488k9tyi&width=500&height=375&auto=0

(推文中活动当天播放的纪录片预告片——《潮州热》)

那篇文章大体也是讲到潮汕的拜老爷,作者将潮汕这种拜老爷以及拜佛拜菩萨归为了“信仰”。并在文中提到“从缺失的信仰,到搁置的信仰,两者都觉得不太准确。想来想去,确定了个相对贴切的——疏离的信仰”。

“信仰”这个词让我犹豫了一下,这种信仰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些年


我拜过的老爷


我对拜老爷的最初印象可以追溯到我的小学时代......

常规的初一十五拜老爷,一般是在前一天晚上的十一点过后,或者是当天的早上八九点。而我家情况比较特殊,我妈比较忙,所以在我上小学不久,我就开始晚上跟着我妈去各种老爷宫拜老爷。

后来,大概到了我四五年级的时候,如果恰逢周末,家里拜老爷的一切事宜便会交给我。包括前一天的“配钱财”(拜老爷时焚烧的各种类似纸钱的东西)和当天的祭拜都交给我一个人搞定。

这时候就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了。到了拜老爷的时间,老爷宫里大多是家庭妇女,看起来年轻的至少也是刚刚成婚的儿媳妇。大多数时候都是只有我一个小孩,有时也有其他小孩,但他们都是跟着自己的妈妈来的。(到这里,不难发现,拜老爷的都是女性,男性只有在特殊场合才需要出现。)

而我拜老爷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妈忙,我小时候不会去想,我为什么要拜老爷。包括我祭拜时所念的那一大长串的话语,都是我妈教给我的,至今没有变过(前面的尊称会根据所拜的老爷的不同而更换)。顶多就是我哥毕业了,开始工作了,我把原先的“学业顺顺”改成“实习顺顺”而已。


拜老爷


拜的究竟是什么?


现在,我开始想了,我们一直坚持拜老爷是为了什么?是一种信仰吗?是迷信吗?

其实除了拜老爷,还有其他类似的习俗。例如算命,每年过年我妈都会去找一个有名的“半仙”算命,就算一下家人明年的平安状况。又例如,小孩子要有平安符,去医院要带桃枝,离家上大学要带个红包装家乡的土,出花园当天一整天不能出门,清明不能拿剪刀、指甲钳......

记得当初,我出花园(15岁成人礼)那年,我们班组织了班游,我妈当时跟我说出花园这一年不要出远门,后来我便没去,然后我的同学就说我妈很迷信。

这真的是迷信吗?


说信仰太高,说迷信又太过


或许更应该归于寄托


其实,我觉得也不完全是迷信。记得我哥有一次感冒了,就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去医院遇到尸体的当天没带桃枝。当时我妈就笑了,她说你自己身体虚,就不要乱找原因了。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以上提到的种种行为往往就是为了求个心安。

出门在外,父母无法随时了解到你的近况,带一些平安符之类的信物,更多的是他们内心一种渴望子女平安的寄托。去医院带桃枝,也是以前的传统留下来的,桃枝辟邪,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祈求平安的象征?

因此,拜老爷这些习俗,我觉得他不算是迷信,这是一种刻在潮汕人骨子里的传统习俗。而且除了最初提到的那些老爷,其实潮汕人还祭拜祖先,也祭拜韩愈(韩文公祠)、孔子(儒学宫)等,这些供奉其实也只是一种民间精神象征的塑造而已。大多数潮汕人对这些老爷或者精神象征的态度其实是“信而不迷”。

信仰,在我看来是个很高的词。如果硬要说这种祭拜的习俗是一种信仰的话,那我觉得他是一种内化的信仰——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种习俗或习惯。正如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里说到的“疏离的信仰”,潮汕人的这种“信仰早在我们有足够能力了解它之前,已经内化为潮汕人体内的文化符号之一。”

小时候的我是这样,我的侄子侄女也是这样。几乎潮汕的孩子刚会说话走路就都会接触到这种祭拜仪式。即使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他们从小就被教育,看到老爷就要双手合拢说句“爷贺贺”(老爷保佑)。

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果信了,至少心里便有了一杆秤,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同时,那也可以是一种寄托,心有所安放之处,求的就是那一份“心安”。

最后,想起我妈说过的一句话:“你信,它就有。”



文字:蔡少榕

图片:蔡少榕

编辑:木容

审读:李泳思

责编: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方言与民俗(音频)| 郑思敏:汕尾民俗

方言与民俗(音频)| 林诺舟:闽越遗风——闽南拍胸舞

方言与民俗(视频)| 朱媞媞:妈祖宫乞龟民俗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

推荐使用微信支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