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粤曲小知识——粤剧行话
转载于 三乡镇青年曲艺社
大舱——指演员和音乐员。红船中大舱的铺位属他们使用。后来音乐员有了“棚面”之名。“大舱”则专指演员。
坐舱——指戏班流动演出时的负责人,有坐镇红船之意。
开身——指戏班组成出发演出。红船启航,离开码头之意。埋头指戏班期满散班。红船停航,靠泊码头之意。
棚面——伴奏乐队。
关目——眼神。
叔父——从事粤剧行业的老行尊。
扎水——指戏班没有人雇请,停止演出。红船中途停泊之意。
四功五法——“四功”是唱、做、念、打;“五法”是“手、眼、身、口、步”。
千斤——指戏台。戏谚有“头顶泰山,脚踏千斤”之说。
虎道门——指戏台出入场门。是古代戏曲用语“鬼门道”、“古门道”的讹传。虎道门指的是粤剧舞台上演员演区两侧的上、下场空间,即演员出入舞台的通道;也作“虎渡门”,因“渡”与古字“度”相同,即过渡之意。
扯科反——指用滑稽动作、语言引人发笑。“科反”是古代戏曲用语“科范”、“科泛”的讹传。
开戏——指编剧。编剧者称“开戏师爷”。
生圣人——指新作的乐曲。从前认为是“圣人制礼作乐”,因此,能作乐的就是活着的圣人。
吞生蛇——指临急读剧本,死记硬吞。
食包——场上出差错受到指责。
食嘘包——观众发嘘声(“柴台”的喧哗声),指演出不成功,观众不满之意。旧时戏台口摆两箩筐烂屐,一旦演员穿帮或对演出不满意,则扔之。此亦食嘘包一种。
食泥——上场忘记台词。
老贼——老戏骨,老艺人的戏称。
爆肚——忘记词曲,在场上临时抓词。
回糖——原意是甘蔗过时不收,糖分下降,戏班借指艺人久未排演或年老艺术退步。
私伙——指私人所有的服饰物件,是“私房”的讹转。
洋古、羊牯——外行之意,是“洋盘”的讹转。“摁羊牯”即揾老衬之意。
行头——指对演出路线、行程的安排和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它与有些剧种称戏服为行头不同。
花门——亦作“花开门”,指中途退班,不辞而别。专指夹带私逃之暗语。
勾住——演员或某部门未做好出场准备,后台监督未许开锣喊“勾住”。
码前、码后——减慢和加快进度的意思。
主会——指雇请戏班演出的主事人。
搣桔——指屙尿(小便)的暗语。
搣椂——指屙屎(大便)的暗语。
攊舟——指出粮、收钱(发薪水)的暗语。
老青——新仔,扎唔起的二三邦之称。
二打六——原是戏行行话。戏行十分讲究排名,常为排名先后而争得激烈。讽指三四流角色而已。如今已被运用到各行企业、公司,用来婉指低下职级的人员。
救场和救场如救火——为让演出继续,要求戏班成员以赴汤蹈火的精神来补救演出。
执生——指演员在戏台上忘记台词自己去变通处理。
台脚——即演出的起止日期。
宁着(穿)破,不着错——在生、旦、净、丑、末中,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穿戴的衣、帽、鞋,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不可越雷池半步。一旦着错了,观众会“柴台”(起哄、喝倒彩等)。
散班——指戏班演出合约届满后解散。
鹤——又称“文武鹤”,即文武生。
打锣——即掌板。
八手、九手——击钹手与大锣的称呼。
打戏钉——指演戏至中场尚余许多座位,就以极低价格售出戏票让穷人一饱眼福。或暗指不买票的观众,又称睇“霸王戏”。
火烧戏棚——指以前戏棚多用竹杆搭建,易引发火灾。
挞烂台——指戏班中对于武打演员的俗称。
出先,死先,企两边——指舞台上那些扮演中军、书童、旗牌官之类的次要角色。
合晒合尺——把和谐合拍的事情说成是合晒合尺。(“合尺”为粤曲的基准音,相当于简谱的“52”)
打真军——粤剧舞台常用语,意即武打演员用真功夫对打,赞扬演员功夫十分过硬了得。
白鼻哥——指舞台扮演游手好闲、到处拈花惹草的花花公子的典型扮相。
大花脸撽(抹)眼泪——大花脸是剧中的一个角色,,脸上涂抹多种色彩,表演抹眼泪时,一定要“离行离迾(距离很大)”,否则会把脸上的油彩搞得一塌糊涂。
着(穿)红裤仔——指自幼随师父学艺的科班演员。
棚尾拉箱——戏班于某地演最后一台戏,迅速从后台把不用的戏箱杂物搬到红船,以便“拉箱”到其他埠头演出。
杀大花脸啰——粤剧结尾时恶有恶报、惩办奸人的场面。意指演出结束。
漏叮漏板——不合拍;也称荒腔走板。
打关斗(头) ——有各自的名堂:前空翻形态开扬洒脱,粤剧中叫做“走大翻”;后空翻伸幅较小,叫做“小翻”;后手翻时人体有如将扑倒地下,叫做“及(级)翻”;高台落地侧身翻,身体在半空划出优美的半圆,就是“半边月”!
关斗落地时不够理想的三忌:是“推车”、“抛钱”、“开铺”。“抛钱”是落地时左摇右摆。“推车”:人向前扑;“开铺”就更惨,整个人往后仰,像开铺睡觉一样,跌直。
五军虎——武打演员又称“五军虎”。“五军虎”在戏里占戏份不多,经常化装比出场时间还长。
对台戏——指庙会演神功戏或某地演出同时请了两个或多个戏班。有斗戏(斗气)性质。
行当——角色称谓;从化妆、戏服和头饰上,我们不难判别粤剧演员的行当(演员扮演的角色)。如身披战袍、头顶翎子冠、面相威严者,应是正印武生;而穿官衣、戴纱帽、文质彬彬者,则多为小生。
八和会馆——把“人”字分开就是“八”字。把从事粤剧的八个行当全纳入八和会馆堂口管理,成为一个个名称各异的堂,他强调了一个“和”字,也由此形成了日后的“八和精神”粤剧艺人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粤剧事业。八和会馆行当齐全,分工精细,粤剧能在广东的生根落户,成为地方戏,与此有很大关系。
①慎和堂(承接定戏,订立合同,接受戏金)。②永和堂(小武与武生角式组合)。③新和堂(丑生与女丑角式组合)。④兆和堂(总生、小生、正生、公脚角式组合)。⑤德和堂(武打剧演员组合,统称五军虎)。⑥福和堂(花旦、武旦组合)。⑦庆和堂(二花面与六分组合)。⑧普和堂(音乐人员组合,统称棚面)。这八个堂按今天的术语就是“专业化分工”的八个工种。由于每个堂都带有一个“和”字,反映了邝新华创建八和会馆的用心“和为贵,和为上”。
粤剧最早的行业会馆是由艺人李文茂于1854年在佛山创立的“琼花会馆”。之后,由于粤剧艺人参与太平天国起义遭禁后纷纷转移到了广州活动。一位名为李从善的老先生出于对粤剧艺人遭遇的同情,将其在黄沙同吉大街(即现大同路口)的房屋,用作粤剧艺人活动的地方,开设了“吉庆公所”。到了1889年,在粤剧知名武生邝新华的倡导下,由当时粤剧界同仁共同出资出力,在广州吉庆公所的基础上兴建了八和会馆。
包头——指旦角,无论男女演员,饰旦角者均称“包头”。清人杨掌生【梦华琐薄】云:“俗呼旦脚曰包头,盖昔年俱戴网子,故曰包头”。粤剧剧著名男旦千里驹年近半百时,为保持俊美扮相,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他仍然不厌其烦地运用传统化妆方法,用一条黑色长带包头扎脸,而不用简易轻松但不能藏拙的戴头笠的化妆方法。对于千里驹这种认真的艺术态度,梅兰芳先生非常欣赏,他盛赞千里驹演戏:“处处不肯放松,认真做去,毫无欺台之弊”。这是极为切实中肯的评价。千里驹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包大头”,古称“梳水头”。
排场——排场是一种演出程序。每一个排场基本上有一定的人物、道白、做手、功架、锣鼓组合及剧情;编剧者及演员均可把排场用在不同剧目的类似情节中。粤剧常用的排场有:“起兵”、“大战”、“三奏”、“杀妻”及“凤仪亭”等。
班主——一个剧团或戏班的名称叫“班牌”,每个班牌的负责人称为班主。班牌所代表的不一定是一个拥有固定成员的剧团。虽然很多班主都有惯常聘用的成员,但在每次演出时,班主都可因应情况而聘用不同的演员、拍和乐手和工作人员。
祭白虎——“祭白虎”是戏行为从未演过戏之新舞台所举的传统迷信仪式。目的是为该台驱妖辟邪,戏班才可安心演出。“祭白虎”仪式进行时,戏班人(特别是参演者)必须“封嘴”,缄默至仪式结束,否则会至严重后果云云。“祭白虎”俗称“打猫”,由两名演员分扮伏虎英雄玄坛和白虎。扮演玄坛的演员,仪式开始时,首先在舞台柱上用朱砂笔写“上大吉大利”才可“开脸”,然后用黑白油彩描玄坛造型,随后烧炮仗开锣,玄坛开始在台上耍功架:跳大架、上高台、寻虎踪;后白虎出场,将预先准备的肥猪肉“吞下”,走往台上的“洞”大解,将肥肉排出。玄坛、白虎相遇:玄坛从高跃下、白虎扑上、人兽大战、玄坛举拳、挥鞭、制服白虎、铁索封“虎口”、伏虎成功、在场全体叫“好”、仪式结束。仪式的肥肉,因代表妖邪,煞气大,故肥肉事后须用沙埋于舞台下。遇水坭或舞台,肥肉用胶袋密封丢弃。
网巾边——丑生称“网巾边”,简称为“边”。
桥——粤人称故事情节为“桥段”。引申出来,戏里剧情叫“戏桥”,设计情节为“度桥”。
食锣鼓——根据锣鼓点很好地设计、完成动作。
穿帮、穿崩——露出马脚、破绽;如穿错衣服等。
戏笼——即装戏服用戏箱。高、长约一米,宽约五十公分。
强奸工尺——把不对应曲谱的唱词重新配乐的称谓。
杂箱——“杂箱、杂用”即大小道具的统称。
影头、手影——对音乐、锣鼓作出提示动作。
响排——配合锣鼓音乐等彩排。
食无情鸡——被雇主解雇。
交足功课——倾情、中规中矩演出。
首本戏、首本曲——伶人擅长之戏、主题曲。
编辑:区婉莹
审读:甘于恩
主编:甘于恩
部分文字及图片:(网络)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保护母语方言,你我共同努力!
语言资源快讯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