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曲艺(视频)|黄美琪:广西合浦民间曲艺——老杨公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合浦民间曲艺——老杨公

“撑船,棹船,撑在(/Ǿɐi33/)哪边转,撑在哪边转……”声声动听的曲调从舞台上传出,把人引入了那在江面上缓缓行进的渡船上。渡船上只有乘船的老人和一位神态凄婉的仙姑,两人一唱一和,给人们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这是由合浦民间曲艺《老杨公》改编的歌曲。

        《老杨公》是一个特殊的民间曲艺,于明末清初时期在广西北海、合浦一带广为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它取材于一个神话故事。传说有一个叫蔡九娘的仙姑因为动了凡思,被玉帝贬下凡间受苦,降生于水潮院。蔡九娘为穷所逼,被卖给财主王国清为媳。因为地主和家婆百般折磨,难以忍受,欲投海自尽,幸遇南海观音老母化身为老杨公撑渡搭救。


《老杨公——渡口接亲》: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表演形式


     《老杨公》的表演主要由“老杨公”和仙姑两个角色的一唱一和来完成。表演时,仙姑一身村姑打扮,头戴珠玉荆钗,手拿花巾和彩扇,唱着“东海歌”出场。老杨公则穿红色道袍,带着眯眼歪嘴的鬼面壳, 右手执桨摆渡而上,唱“西海歌”与仙姑作答,用“顺口溜”讲故事。


       唱词采用廉州方言,采用的曲调有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等,具有合浦渔歌民谣的特色。在民间表演的过程中,场外的观众还可以与“老杨公”对歌,形成一种生动有趣的互动表演形式。

老杨公传承人:

李日喜(右)和苏连熙

“傩文化”的活化石

鬼面壳

     《老杨公》俗称“鬼面壳戏”,因为戏中主角老扬公始终戴着一个似笑非笑的“鬼面壳”而得名。而这种“面壳”也是中原傩戏的重要标志,从“老杨公”的源头、表演形式等,都可以看出《老杨公》是中华“傩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据资料记载,中原古代的“傩舞”是《老杨公》的源头,《老杨公》是直接从中原以“傩舞”形式传入合浦的民间艺术品种,它的歌舞形式活跃于东汉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定型并盛行于明清,经过民间艺人的传承、创作,形成以说唱为主、结合民歌、舞蹈的崭新民间曲艺。《老杨公》最初是在“酬灯赎褐”宗教仪式上,用廉州话表演的一种例牌节目。《老杨公》可以说是中原傩神的一个变种,也是一个专属珠乡的傩神。新中国建立后,《老杨公》的创作和表演逐渐剔除了封建迷信的内容,贴近群众生活,风趣幽默,成为了各种节日和婚庆的表演节目。这一表演形式也从娱神走向娱人,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


渔家情怀

老杨公》的表演既具有请神迎福的宗教色彩,又有劝人说教的哲理内涵,因其风格幽默,又有娱乐民众的艺术效果。《老杨公》以廉州话来演唱,是方言的口头传承 ,且唱词中杂有大量的方言俚语和顺口溜,不仅是宝贵的现成语料,更是合浦民间生活的历史记载和集体智慧的体现。它的表演形式又处处洋溢着渔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怀。



幸福彼岸

《老杨公》所讲述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老扬公”是一位撑船过渡的人,他不仅解救了轻生的仙姑,更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希望,把人撑离茫茫的人生苦海,抵达一个幸福快乐的彼岸。

传承与创新

歌舞表演

歌舞《老杨公.伞韵流芳》






2010年,《老杨公》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材于《老杨公》的歌曲、现代歌舞表演等陆续生花。但是传统的《老杨公》的表演者年纪较大,且为数不多。与其他民间曲艺一样,《老杨公》的传承面临着挑战。



曲谱图片来源于“中国曲谱网’




图文编辑:黄美琪

图 源:百度图片

审读人员:王文婷

责任编辑: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方言与戏剧(视频)|曾雪:潮州纸影戏——铁枝木偶

方言与戏曲 | 唐依依:东方咏叹调——豫剧

方言与曲艺(音频)丨章策:有关温州鼓词的回忆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一下

语言资源快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